江文杰
摘 要: 在“板块三串式”教学中,教师问题串的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作者针对问题串的有效设计,进行了思考与实践。实践证明,好的问题设计,往往能激起课堂的波澜,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 问题串 有效提问 提问点
传统教学中,整堂课往往是教师的“满堂灌”,课堂的话语权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很少关注学生层面的反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要不停地记录与记忆,独立思考的空间极小。新课程改革之初,开始提倡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课堂教学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在课堂上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45分钟的课,提问不下40个,课堂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匆匆而过,我们批之为“满堂问”,完整的一堂课,系统的知识点,往往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这样的课堂,看上去很热闹,但细细一听,就会发现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大都毫无深度,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对话其实都是“正确的废话”,浪费了大量时间,实际效果却不佳。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方式”,但是一些老师不管实际是否需要,遇到问题就要讨论,变成了纯粹的形式主义,学生没有经过个体熟读深思而匆忙展开“讨论”,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又没有深度,更谈不上有所创见。这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序高效的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的问题设计,往往能激起课堂的波澜,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品质,在“板块三串式”教学中,课堂教学要有效推行,问题串的设计是要解决的首要环节。那么,如何有效设计和提出问题串呢?
1.精心设计课堂,抓住每个提问点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要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出发。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设计提问,我们既要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往往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崇拜偶像的心理,从了解比尔·盖茨、乔布斯的传说故事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的“热度”,而且提升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人文性,可谓一举多得。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一堂课没有重点,教师想把所有知识巨细无遗地都传授给学生,其实就是不切实际的。教学实践证明: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面面俱不到。没有了教学重点,往往让学生无所适从,在某些无关紧要的环节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有重点地设计问题,或设计问题反映重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教师不能抓住课堂的即时生成是不能原谅的,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着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留下深刻印象,突出教学重点。可以说,课堂教学的起点是从已知到未知,课堂教学的结果是从未知到已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其最重要的标准,不正是学生在走进来和走出去之间,有没有获得发展和成长吗?
教学片断一:
教学内容: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计算机资源
问题1: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的区别?
分析:学生平时的使用习惯就是用我的电脑管理文件和文件夹,大部分学生对资源管理器是Windows提供信息资源管理工具基本忽视,通过二者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资源管理器是采用目录树实现目录管理,我们可以更方便、更清楚、更直观地管理和查找文件。
问题2:观看资源管理器,计算机有几个分区?
分析:学生回答的疑难点是不知道分区的概念,错理解成可移动的存储设备是一块分区,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了计算机硬盘可以划分成若干个区,并分别命名为C、D、E盘等,在这些盘符上我们就可以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古至今都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几千年前,孔子就曾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思维创新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之下,创新更是成了对人才的培养的必然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我们可以把其称为“节外生枝”提问法,也就是在研究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促进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激发各种教学形式与活动形式再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精神。“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通过“节外生枝”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可以从学科渗透、联系生活、自主设计等角度设计拓展的问题,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丰富的资源。
2.精心创设情境,把握提问火候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在提问时应该掌握好抛出问题的适当时机,如果时机还没有成熟,那么往往会导致课堂冷场,教学环节滞涩;如果问题抛出过晚,则往往良机已逝,学生的探索激情已经冷却,回应往往不够积极。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就容易被误导“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好的情境创设其实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感悟、成长,在切实的活动和体验中掌握的知识往往是最不容易遗忘的。
3.精心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问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被遗忘的角落”,要让教室里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期待,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积极主动的集体思维氛围。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分层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复习基础知识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知识点的理解及一般性的表述问题,可以让中等程度的学生回答,以促进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延伸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及时有效的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思考与分析能力。
总之,有效设计问题串既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更是锻造学生思维的利器,是教学艺术的生动展示。在板块三串式教学中,充分利用问题串的设计,是教学环节顺利展开和推进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