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以火
摘 要: 围绕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这一内容,本文从语文活动、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师三方面,探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兴趣激发 载体阵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实施者,如何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探寻的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我认为这“活水”便是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境界。我结合平时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语文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载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中有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能恰当引导,学生就会对语文活动感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乐中有学、学中有乐。教育家斯宾塞强调:“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可见,“愉快”和“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大凡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学习生活中的难点、疑点,青春期的顾虑和困惑,都可以成为语文活动课的内容。组织诸如“我身边的广告”、“我看红十字会”、“语言美容院”、“十六岁花季”、“名牌名在哪里”等一系列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他们兴趣的培养创造广阔的天地。这样,学生的创造灵感才能被唤醒,智慧的火花才能迸发,学习语文的兴趣热情才会被激发。
2.活动形式要生动活泼
为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老师可以巧设一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戏曲大舞台”、“成语搜搜”活动让学生趣味盎然;“中秋赏月”、“古桥遐思”令学生心旷神怡;“我上讲台三分钟”、“校园轶事答读者问”妙趣横生。这一系列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学生乐于接受,有参与的激情和兴趣,很快激发“我要学语文”的强烈欲望。
二、语文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阵地
有趣的活动虽然深受学生欢迎,但是活动毕竟是暂时的,次数少,课堂才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如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才是长久之计。
1.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生理特征,缺乏自觉分析和思考能力,特别对于抽象的东西,总是转不过弯。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尽量做到直观形象,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知识,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诚投入的教态、生动形象的语言、幽默风趣的比喻,都是教师达到上述目的的必要技巧。如我校校长叶玉珍老师曾经说过,他在教学《孔乙己》时,特地从老家找来保存下来的铜板,在课堂上,他穿着长衫,示范孔乙己排出九枚铜钱,把全班学生的眼球都吸引过来,好几位学生上台试着排铜钱,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兴趣无比浓厚,以致毕业多年的学生相聚时总会谈起这一堂课。
2.教学得体、富于创新,亦能激趣
教学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活动,而是一种复杂的程序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有参与兴趣,还要求教师有效组织和灵活创新,只有这样,课堂才有生命,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教法得体。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因此,教师不能盲目传授知识,忽略学生的反应。教师在教法上应注意改进,如我在教学词汇积累时,采用活动课方式——词语接力赛:同义词、反义词辨析,词语搭配训练,成语填空、成语接龙;还开展“语言超市”活动:“望梅止渴”等成语来由、历史典故、对联知识、谜语活动等,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增强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习惯,更可以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与热情。
富于创新。针对学生对事物的新鲜感,教师在教法上应新颖独到、推陈出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我在平时课堂上经常创新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我收集了大量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图片、音频,把这些材料加以编辑,把这堂课上成安塞腰鼓欣赏课,学生兴趣浓厚,学习了解的知识比课文多得多了。又如教学七年下册第五单元有关探险的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堂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我是发言人,学生是记者,就本单元课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向我提问,我一一为他们解答,效果惊人,学生参与热情高,发问内容深刻,就连平时不爱语文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前,要求学生分组编课本剧或话剧表演,表演时,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大家都要求扮演角色,对这种活动十分投入,不用说,这样的形式比传统的单纯上课兴趣浓厚多了。再如教学作文课时,我会带领学生去本县红军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带领学生到仙亭山郊游踏青观察,诸如此类创新课堂的形式深受学生欢迎。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什么样的老师容易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呢?实践表明,拥有一定特长、善于施展且热爱学生的教师最受学生爱戴。对于学生来说,情感能够直接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爱屋及乌。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方法适时引导师生沟通,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愿望。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些课文表达的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和理解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拉近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热情。教师可以通过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幽默的语言、理解宽容的神态与学生交流,如教学魏巍《我的老师》时,我把蔡老师对学生的假愠真爱、学生对蔡老师的无限思念比拟成平时我和学生的关系,老师对你们的“严格”、“生气”都是假愠,其实是真爱,我们也可以和蔡老师们一样唱歌、跳舞、观察,我不是经常带你们去郊游、观察、实践活动吗?一下子,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关系更和谐了,此后,我和学生成了朋友,学生都亲切称我“火哥”,和我称兄道弟,让我失去“师道尊严”,学生不再惧怕我,经常和我探讨问题,有的还跑到我家里来玩,学生对语文学科更感兴趣了。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用语文活动的魅力吸引学生;用老师课堂上生动形象的讲解,新颖灵活的教学形式、方法,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老师的热情和爱心感染学生,“寓教于乐”,才能使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让学生乐学,从而对语文学科有兴趣,进而达到主动学习语文、终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光华.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陕西:语文教学研究杂志,2007.
[2]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3]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未名,2006.
[4]陈丽芳.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作用的激发.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