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教师要重视以情感人,就必须热爱学生,必须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才能建立起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才能爱屋及乌,将这种爱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正如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走进学生、融入学生,站在学生立场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俗话说教育自尊重始。尊重是维系情感的基础,只有相互尊重,师生之间才有平等的交流。其实,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然而尊重并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简单地给学生面子,需要教师更多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打开学生的心结。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要以心交心,与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在平等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创造力和进取心。因为教师的尊重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觉得教师对他一直是欣赏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真正尊重,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功能和示范作用。尊重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学生人格的肯定,是对学生行为方式的积极鼓励:换句话说,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性评价就是对学生的尊重。所以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尊重学生。
一、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沟通
所谓沟通就是师生之间为了实现一个既定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师生间一次成功的交流沟通,与其说在于沟通内容,不如说在于沟通方式。因为沟通内容传达并不难,难的是教师以何种方式传达让学生容易接受,这里有个关键前提是教师是否以平等身份与学生沟通,这一平等学生是否真切感受到。美国教育家季洛特说:“教师工作不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与学生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有效过程,只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沟通,学生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碰撞,产生共振。
二、绕开交流中的语言暗礁
教学过程中,语言是师生之间交流运用最多的工具。航行在大海中的船只最怕的是遇到暗礁,一旦触到可能发生沉船的悲剧。教学中教师的一些不恰当教学语言,如“超出学生理解能力之外的”,或具有挖苦讽刺性质的语言或反语等,就像大海中的“暗礁”,一旦学生碰触翻船,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教师后悔补救也无济于事。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绕过这些语言“暗礁”,保证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有效性。然而语言的“暗礁”往往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如果教师与学生交流时不注意自己的语气措辞等,就可能伤害到学生,引起学生反感情绪,甚至影响学生心理发展,从而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有位老师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一项极其复杂而浩大的心理工程,如果平时不加注意,随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心理认知能力及观察能力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酿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适时运用合适的教育教学语言,尽量绕开“暗礁”,给学生一个乐于接受的语言环境。
三、给学生一个“台阶”
有人说,“台阶”是一个人心灵的影子,它指向自己,体现的是生命的智慧;指向别人,则表现出一种高尚和无私。生活中,任何人都有可能犯一些错误或失误,都有可能陷入尴尬境地,况且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时期,免不了陷入困境。如果这时能给他一块“垫脚石”,让他摆脱当前困窘,避免尴尬,保住面子,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受到老师的尊重,心生感激,重拾自信。同样,教师适时给学生一个台阶,能赢得学生的好感与信任,还能显示出一个老师良好的修养与坦荡的胸襟。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会时刻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学生也不例外。如果你让学生下不台,学生就会对你产生反感情绪,甚至和你对着干。所以,适当给学生一块“垫脚石”,不仅能避免矛盾升级,还会为后面解决问题留下思考时间与空间。给学生一个“台阶”,实际上就是呵护他们的尊严,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善良和宽容,同时点燃学生良知的火花,产生改变自我的动力。
有人说:“一个善解人意的‘台阶’就等于一粒真诚的种子,所有种子一定会用一片苍翠回报大地。”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时刻营造出“台阶效应”。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尊重教育是所有这些教育目标的基础。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