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与远程培训的思考

2015-09-10 07:22于洁
中国远程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调查研究

【摘 要】

促进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本研究采用教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甘肃某县的40所小学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发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当地学前教育入园率、学校硬件环境、各级教师培训、政府财政支持均有所改善,但也存在教学点的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软件资源空置、远程教育培训缺乏等问题。本文对远程培训如何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探究了学前教师接受远程培训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以期为国家全面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村学前教育;远程培训;甘肃某县;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4—0068—06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198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国际学前教育协商会议,对学前教育的概念进行了专门讨论,其解释为:能够激起出生直至小学的儿童(小学入学年龄因国家不同而有5-7岁之间的不同)的学习愿望,给他们学习体验,且有助于他们整体发展的活动总和[1]。我国学者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学前教育的解释是对出生至入学前儿童的教育[2]。对于学前教育研究,西方学术界起始于“儿童学”的研究:1893年,美国学者克里斯蒙提出了“儿童学”的概念[3];20世纪初,乌克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儿童学的社会组织;1918年,前苏联成立了儿童学研究学会,将精神活动的研究、大脑的研究与儿童学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儿童学科学研究整合网”、英国雪丁大学“国际童年研究中心”、美国特罗斯大学“儿童和童年研究中心”等机构陆续成立[4]。近二十五年来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不仅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而且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5][6][7]。Heckman.J提出,虽然遗传和基因等内在因素构成大脑发育与复杂功能的基础,但是学习训练、环境刺激等外界因素对于大脑的发育与功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8]。这意味着在学前教育阶段,如果能为儿童提供了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师资配备,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智力形成和身心发展。

刘延东同志2010年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和普及,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9]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学前教育的发展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国家未来事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储备人才。据统计,2009年中国沿海地区很多省市3-6岁幼儿的入园率超过了全国50.9%的平均水平;上海达到了98%;江苏达到了96%;广东接近80%。但是,西部地区的学前儿童三年毛入园率仍然较低,云南为54.5%;广西为52%;新疆为51.5%;甘肃为36.3%;西藏仅为5.94%[10]。西部地区除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地方尤其是农村的学前一年及三年入园率仍然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未来10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11]。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这是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国培计划”以示范引领和促进改革为宗旨,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通过大规模专项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11年11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十项意见和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12]。除了学前教育入园率,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环境、师资水平是否适应和满足学前教育的发展也是党和国家急切关注的问题。《意见》指出,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12]。“国培计划”和《意见》的出台,是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与推动力。本文关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现状的研究,反思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问题和开展远程培训的必要性,探究农村学前教师对远程培训的需求,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以甘肃省某县(以下简称B县)为研究主体。该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陇南市北端,全县辖6镇14乡,38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0.1万人,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B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由于交通闭塞、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等原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先后被列为省扶、国扶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09年以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扶持下,该县先后配套实施了“教师培训”和“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等项目。

笔者所在研究团队主要采用教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5月对B县分别进行了一周的预调研和调研,期间开展了档案文献的搜集、实地观察、问卷调查以及对教育行政人员、校长和教师等的访谈。研究对象为B县地处偏远的40所小学(含教学点),其中32所设有学前班。

(二)研究设计及分析思路

1. 从B县教育局收集40所学校2009年以来的学前教育发展的数据。

2. 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发的“校园观察表”和“早期教育现场观察表”,观察、记录学校硬件环境状况。

3. 发放“校长问卷”“教师问卷”“家长问卷”等。

4.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以县教育局官员、学前班教师为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学前师资接受远程培训等相关情况。

5. 调研结束后对问卷检查,并利用Microsoft Office 2007中的EXCEL软件和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1. 学前班数量、幼儿数量、教师数量

40所学校分布在13个乡镇,覆盖134个自然村,大部分坐落在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的半山腰或山顶上;包含中心校2所,一般完小35所,教学点3个。2009年12月,40所学校有学前班32个,在班幼儿1071人,所覆盖自然村中6周岁学前儿童1090人。2010年11月,学前班发展到40个,在班幼儿1109人,所覆盖自然村中6周岁学前儿童962人。2011年9月,学前班发展到44个,在班幼儿1160人,所覆盖自然村中6周岁学前儿童956人(见图1)。

在这三年里,40所学校所覆盖的6周岁儿童数量在连年下降,而总在班幼儿数在平稳增长,接受学前一年级教育幼儿数更是有了大幅度增长,入园比例从48%提高到90%,有力地说明该地区学前教育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并且惠及到了外县(B县各学校均接纳外县流动人口子女入园)。同时,40所学校的学前班和教师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公派教师人数,由2009年的3人增加到2011年的32人,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学前教育服务状况,满足了当地偏远山区的弱势儿童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过,2011年当地临时聘用教师数量仍有35人,相比2009年减少了13人。其中一部分代课教师是甘肃省内高校师范专业的实习生。代课教师群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公办教师的数量不足,特别是公办教师离职或退休之后,新教师的补充速度较慢;二是公办教师资源分布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在中心校、完小,而村小和教学点的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偏少。

2. 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

2009年,当地一年级学生的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较低,且不均衡(见图2);2010年,32所学校中的30所均提高了普及率;2011年,32所学校中有27所的入园率达到100%,学前教育入园率有了大幅提高,其余5所学校都是地处偏僻的教学点。

(二)学校硬件环境

研究团队使用评估工具“校园观察表”和“早期教育现场观察表”实地调查了26所学校,对校园安全设施和教育信息化设施进行观察、记录,最终获得有效样本为25个。

1. 安全设施

被调查学校设有围墙、大门的比例较高,但拥有门卫的比例偏低(见图3)。

按近90%的学校都设有围墙和大门。在没有门卫的情况下,围墙和大门的封闭程度如何呢?这关系到学校内儿童的切身安全。经调查发现,72%的学校围墙和大门能够很好地限制校外人员自由出入;12%的学校围墙和大门有漏洞;16%的学校围墙和大门完全不能限制外人进出校园。关于灭火设施,24%的学校有充分的灭火设施;28%的学校有一般性的灭火器;48%的学校里没有任何的灭火设施。

2. 教育信息化设施

表1 学校拥有教育信息化设施的统计情况

[序号\&指标\&学校数(所)\&1\&幻灯投影仪\&23\&2\&录像机\&10\&3\&DVD机\&25\&4\&电视机\&25\&5\&电脑\&23\&6\&校园互联网\&20\&]

表1显示,除录像机外,大部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资源的获得性较好。其中,所有学校均拥有DVD机和电视机。这得益于2004-2007年我国实施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初步形成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学校里的互联网和幻灯投影仪的应用频率很高,而且课堂效果非常有效。在课余时间,教师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和资源。为了锻炼农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的学校鼓励教师将学校闲置多年的旧电脑进行拼装改造,组合成可以正常使用的计算机,使其可以上网、播放视频;有的学校根据信息技术规划,自己动手架设网线,进行调试,将分布在各楼层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成校园网。

(三)学前教师培训

1. 教师培训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前教师的有效问卷(33份)发现,相比国家级、省级培训、乡镇级(在中心校)培训、学校自行组织的培训,该县学前教师(2011年12月-2012年5月)主要接受的是地、市级(到地级市)培训和县级(在县里)的培训,而且培训次数较少,大多是一次到两次(见表2)。

表2 学前教育接受培训情况

[参加培训数(次)\&教师数(人)\&地市级(到地级市)\&县级(在县里)\&0\&1\&0\&1\&21\&19\&2\&2\&7\&3\&0\&3\&4\&1\&2\&5\&0\&2\&]

2. 各级教师培训的有用程度

对于国家级、省级的培训,教师们普遍反映“非常有用”,但是对于地市级(到地级市)培训、县级(在县里)培训、乡镇级(在中心校)培训、学校自行组织的培训,教师反馈培训“非常有用”的比例明显较低(见表3)。

表3 各级教育培训的有用程度

[指标\&培训的有用程度\&没有用\&一般有用\&有用\&比较有用\&非常有用\&国家级\&\&\&\&9%\&91%\&省级(到省会)\&\&\&\&\&100%\&地市级(到地、市)\&\&\&45.5%\&45.5%\&9%\&区、县级(在区县)\&\&\&54.5%\&30.3%\&15.2%\&乡镇级(在中心校)\&\&9%\&15.2%\&75.8%\&\&学校组织的培训\&\&54.5%\&45.5%\&\&\&]

3. 教师培训的类型

“参加讲座”“观摩别人的课”“有关学校安全教育的培训”这三项参与的教师比例最高;参与“我的公开课和反馈”“小组讨论”“远程教育”这三种类型的培训的教师比例比较低;“参观考察其他学校”的教师比例是最低的(见表4)。

表4 各类教育培训的参加情况

[指标\&是否参加过\&是\&否\&讲座\&91%\&9%\&观摩别人的课\&75.8%\&24.2%\&我的公开课和反馈\&45.5%\&54.5%\&小组讨论 \&15.2%\&84.8%\&参观考察其他学校\&9%\&91%\&远程教育\&15.2%\&84.8%\&有关学校安全教育的培训\&75.8%\&24.2%\&]

关于“远程教育”,调研发现接受过远程培训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心校里熟悉教学、懂技术管理的青年教师,他们学习如何能够为学生提供初步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另一类是村小、教学点等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其主要任务是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进行辅导,掌握接收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手段。

(四)政府支持

1.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

通过对校长们的访谈得知,当地学校获得过一些国家级、省市级财政的援助项目以及联合国儿基会的援助项目(见表5)。各级政府的资金主要针对校舍修建和完善。联合国基金会还专门开展了“爱生幼儿园”(Child Friendly Schools)项目。国家力量在许多方面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引导下,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已不再向着城市学校和“重点校”倾斜,而是更多地为农村学校“雪中送炭”。

表5 学校所获援助项目情况

[学校名称\&是否得到联合国儿基会援助\&政府项目

名称\&资金来源\&金额\&主要内容\&ZL小学\&是\&中央重建\&中央资金\&200万以上\&教学楼\&LZ小学\&是\&校安工程\&中央资金\&200万\&教学楼\&CC小学\&是\&灾后重建\&中央资金\&95万\&教学楼\&CC小学\&是\&教学器材\&县教育局\&8.5万\&教学仪器\&SQ小学\&是\&校安工程\&中央资金\&158万\&教学楼、板房工程\&CE小学\&否\&校安工程\&省财政厅\&180万\&校辅楼\&EP小学\&否\&学校基建\&县教育局\&1万\&维修厕所\&MG小学\&否\&校安工程\&中央资金\&-\&校舍重建\&]

“-”代表缺失值

2. 规范学前教育政策

在对教育局官员和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听到了学前班教师离职或辞职的事情,尤其那些经过各级培训的教师有所流失。Y老师谈到:“学前教师受培训后,流失得比较多。我们现在让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兼任学前教师。培训一年级教师,尽量不培训临时聘用老师。这样他们不管走到哪个学校,也是正式在编的老师,培训后资源也不浪费。”由于学校临时聘用的教师流动性太大,县教育局出台文件《关于加强学校学前班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决定学前班教师由所在学区小学专任教师配备,尽量调派一年级在编教师担任,建立一支稳定的学前幼儿教师队伍。

四、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存在问题

(一)教学点学前班的教育资源不足

调研发现,教学点由于缺乏校舍和师资,存在着几个年级合用一间教室、一位教师的情况,即复式班。这种授课方式不仅使教师疲于奔命,也使孩子们的正常上课受到影响、正常自习受到干扰。B县进行过“撤点并校”,但是效果并不好。由于孩子年龄小且山路崎岖,不少住在山上的家长仍愿意将孩子送到离家近的山区教学点的学前班。在取消教学点后,一些家长就不送孩子去读学前班了,从而降低了当地的入园率。

(二)教育软件资源的空置

对于教育信息化设备,学校虽然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但在软件资源的建设与整合方面存在困难,不能有效地应用。比如,该县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但只有15.2%的学校负责人参加过该系统的使用培训。有的农村教师对计算机仍具有“恐惧症”,如何增加教育软件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工作效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远程教育培训的缺乏

在对中心校的课堂观察、教师问卷以及访谈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教师培训对西部地区学前教师的帮助很大。然而,由于地处偏僻,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前往直辖市、省会接受国家级、省级的教师培训的交通成本很高,培训机会也相对较少。特别是这些学校的师资薄弱,基本都是一名教师负责一个年级的学前班,若他(她)去外地参加培训,那么孩子们就只好自己写字、画画。其他教师在这个时间段也有教学任务,无法代课。培训周期是几天还好,倘若是一周,就会对这个班的孩子有所影响。由于农村一线教师无法离岗,也无法支付费用而得不到适时的培训[13]。因此,远程培训的开展可以让农村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收看到优秀教师的讲座、网络课程,并获得自主学习的材料。事实上,边远山区教学点的教师仍是接触远程教育机会和资源最不利的人群。

五、远程培训促进农村学前教育

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满足学前教师参加培训的现实需求

从主观需求上看,对于国家级、省级的培训,农村教师们普遍反映“非常有用”,但是他们主要接受的是地市级培训和县级的培训,半年当中的培训次数是一次或两次。一位乡村小学里的学前班Z老师谈到:“因为我本身并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远程培训让我学会了很多,如幼儿语言‘夸夸我自己’,以及怎样布置教室才更适合。”远程培训的确对农村一线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很大。接受远程培训的学前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学校情况,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自主制定主题活动;也可以通过复述有意思的故事给幼儿渗透故事中的有关语言、数字、健康、品德等多方面的知识。对教师更高的要求是以师幼互动为主,不是简单地复述所获取的教育资源,而是具有不同情境下案例的创设能力。因此,国家应该为农村学前教师进行分类培训,对于村小、教学点的学前教师应以综合知识素养培训为主,而乡镇中心校、完小的教师培训则关注其教学能力的提升。

从客观需求上看,由于农村学校师资薄弱,B县基本都是一名教师负责一个年级。若这名教师去培训,那么这个班里的孩子只能上自习,其他教师在这个时间段也有课程安排。一位B县学前教师谈到:“培训是几天还稍好一些,倘若是一周以上,对这个班的孩子会有所影响。”而远程培训打破了上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考虑了农村教师参与远程研修又不能耽误工作的客观现实。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加大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的力度,在不耽误孩子上课的前提下开展分类培训,从广大学前教师实际需求出发来设定的远程培训课程体系,必然会受到广大农村教师的关注和欢迎。

(二)引进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

调查发现,当地教育经费高度依赖外生财力,县级以上政府转移支付、国际捐助以及项目对学前教育的硬件设施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也可能会带来像硬件使用频率低、软件资源匮乏等问题。教育尽管在短时间内可以超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率先发展,但是未能同步发展的当地教育理念会限制其长远发展。因此,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远程培训的方式引进来,以解决农村学校分散,学习资源有限的问题。远程教育是一种服务于信息化社会的适应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为农村学前教师规划和建立行之有效的远程培训体系,同时组织家长学习和开展有益于幼儿身心的亲子活动,以实现当地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而且,已逐步形成的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为远程培训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发挥了远程教育传播先进教育理念的作用。

(三)农村学前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必要性

教师流动过快会削弱教育培训的效果。当地的校长们都反应教师流动较快,尤其是一些没有正式编制的学前教育教师。B县教育部门虽然采取了让一年级教师兼任学前教师的做法,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当普及学前两年和学前三年教育时,难道需要更多的小学教师来兼任学前班的教师吗?归根究底是要增强教师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归属感。访谈中发现,有的农村教师感到自己时常感到疲劳、烦躁,甚至紧张;有的教师还提到成就感降低的负面情绪。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教师身心健康发展,远程培训活动可以成为渠道和纽带。一是当农村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他人的指导和帮助。二是利用远程教育的多样化渠道,宣传乡村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介绍他们的典型事迹。教师们通过与优秀代表在线交流,产生坚守岗位、奉献教育的情感共鸣。三是通过传播政府表彰先进、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的做法,营造一种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引导他们愿意留在学校里持续工作,产生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情感依附。

不难看出,远程培训是西部农村学前教师职业发展中重要且有效的一环,也是对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促进学前教师培训整体质量的提升和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志燊. 学前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

[2]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34.

[3] 常宏. 美联邦政府学前教育立法探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01,(2).

[4] 庞丽娟,沙丽,刘小蕊. 英国布莱尔政府的重要学前教育改革政策[J]. 比较教育研究,2008,(8).

[5] Anderson, V.(1998). Assessing executive functions in children: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development considerations.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8(3), 319-349.

[6] Brook-Gunn, J., Duncan, G. (1997).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children and youth. The Future of Children 7(2), 55-71.

[7] Burchinal, M., Robert, J., Nabors, L., & Bryant, D. (1996).Quality of center child care and infant cognitive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67, 606-620.

[8] Heckman, J. 2006.The Technology and Neuroscience of Skill Formation. Presented at Invest in Kids Working Group.Cen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Partnership for America’s Economic Success 3,102- 103.

[9] 刘延东. 就发展学前教育工作提出三点意见[EB/OL]. 新华网,2010.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12/01/c_12836052.html.

[10] 王冬兰. 西部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4):105-106.

[11] 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1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2011.

[13] 党小超,赵鸿章,李焱. 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现状调查及远程培训策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5,(3).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于洁,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100871)。

责任编辑 碧 荷

责任校对 碧 荷

猜你喜欢
农村学前教育调查研究
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突破的几点建议
农村学前教师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
教育资源建设视角下的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解决方案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运动损伤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