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经过三年的发展,课程资源日益优质和丰富。但目前国内外MOOC的快速发展对其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和挑战。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MOOC大潮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目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在SWOT分析框架基础上,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后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MOOC;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4—0026—06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与可汗学院、TED视频等视频类课程,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其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已拥有较为广泛的用户群体、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好评。2011年11月9日至2014年11月13日之间,已有29批次总数为66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上线,然而部分视频公开课的观赏率相对很低。2011年秋以来,MOOC风暴引起了高校和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和积极响应,MOOC也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新时尚。二者相比,视频公开课是视频形式的系列网络教学资源,MOOC是具有完整教学过程和互动性的网络课程。风潮的退散和MOOC之风日盛显示我国高校的精品视频公开课遭遇了自身的发展困境和挑战。因此本研究采用SWOT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一、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威胁分析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威胁主要来自国外视频公开课与MOOC的迅猛发展。
1. 国外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冲击
网易视频公开课目前包含耶鲁、斯坦福、牛津、麻省理工等世界级名校的视频公开课322门[1],涵盖人文、社会、自然各个门类,如图1所示。此外还有来自众多高校名人演讲以及可汗学院、TED等教育性组织的精彩视频,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科学、金融等领域。这些国外的视频公开课制作精良,视野宽广,给学习者带来前沿的信息和深入的思考。
根据网易公开课的一份统计数据,在其所有视频公开课中,“国际高校公开课”和“TED演讲”最受欢迎,共占观赏人群的86%,而“国内高校公开课”的人数仅占13%。刘延东同志2012年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视会议上指出,有些国家的公开课从大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入手,例证丰富,形式灵活,注重启发思维,给予学生更多空间,因此点击率比较高[2]。
究其根本,视频公开课传播和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与国际名校视频公开课相比,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传播和观赏率,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我国高校课程制作理念和内容的媒体表达效果。目前相当多的视频公开课还是传统课堂场景再现,一些重要内容缺乏生动直观、恰当的媒体表现形式。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也有很大差别。国内高校教师的教学比较严肃拘谨,教学常常围绕特定教材且感染力不足,教学理念往往仍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单向信息传递,以灌输知识为主,课堂互动比较少;国外教师讲课更为生动,不拘一格,富有感染力,教师更多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二者的显著差异是国际名校教师对学习者思维引领不同,他们较多采用螺旋式上升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和独立思考,因此学生参与度会较强。
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OpenYaleCourses,简称OYC)所有的课程都配有一套完整的讲座视频、书面记录、阅读作业、习题和答案等内容[3]。有的国际名校的视频公开课讲座采取现场操作、解答学生疑问,并给出专家的不同观点和研究成果,使学习者能够开阔眼界和打开思路。
2. 国内高校MOOC的快速发展
MOOC是主讲教师负责、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有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互动、邮件、考试五要素相互交织的网络教学过程的网络课程。2013年国内诸多高校尝试通过MOOC来改进高校的课程,并为公众提供免费的资源。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五所高校已加入国际MOOC课程平台;国内爱课程网、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网易、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五所交通大学、C9等课程联盟已推出了紧贴学生需求的优质课程,并逐步提供学分。2014年11月13日广东省教育厅也发布文件,将探索高校对MOOC等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学分互认以及校外选课[4]。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只有视频讲授,没有设计在线教学活动和练习。MOOC的教学资源较多,视频通常被“切”成更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5-10分钟“微视频”,部分视频还有内嵌的测验题。MOOC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推广和使用空间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劣势分析
1. 学习者需求分析不足
精品视频公开课作为教育部主管、审批建设的高校优质开放资源,主要涵盖两大类课程:科学文化素质课程以及学术讲座、专业导论类课程[5],其受众广泛,既有与高校课程教学相关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也有面向大众科学普及、文化思想素养提升和社会热点讲解类的课程。不同受众群体在年龄、文化、思维能力和学习需求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视频公开课在建设时有必要先做较为准确的学习者分析。目前,我们看到这些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还未表现出应有的差异,很少见到体验式、辩论式或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大多还是基于课堂PPT呈现讲授式教学。
2. 在课堂互动和学习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
若缺乏师生互动,单纯依靠录制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基于知识传递取向的视频公开课,教学效果很有限。有研究显示,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有82.93%的教学录像没有互动[6]。表1是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与MOOC在课堂互动、学习支持等方面的比较。
表1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与MOOC的对比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MOOC\&学习资源种类\&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视频、PPT、作业、考核和讨论区\&每讲课程时长\&30-50分钟\&5-10分钟左右\&课程互动\&缺乏师生互动\&视频内嵌测验、跟随课件的讨论、虚拟实验;师生、生生互动\&学习者之间
关系\&没什么联系,学习仍是一个较为孤单的行为\&学习伙伴\&作业评分\&无\&自动评分和同伴互评\&完成时限\&无,学习时间灵活\&有确定的学期开课计划,每周的作业、课程考核有期限要求\&课程专业性\&通识课、专业导论课\&通识课、专业课\&视频粒度\&一节课\&微视频,一个知识点\&]
为了弥补师生交互的缺陷,网易视频公开课具有笔记、划词翻译、跟帖等功能,但是实际跟帖率极低,效果非常有限。如爱课程网课后只有”课堂互动”功能,学生活跃程度极低,没有来自教师的反馈。因此也可以说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学习社区”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3. 易导致浅层学习
视频公开课本质上是互联网“读物”,以观看为主,这样易于造成学习者的浅层学习。由于缺乏教师的活动引导和群体交互,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取主要决于个体的学习动机和自律,难以达到深层以下学习。2012年以来,精品视频公开课每课时长30-50分钟[7],也就是真实课堂教学的时间。对于泛在条件下学习的受众而言这个时间长度有点过长,也对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和学习监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章节序号靠后的视频内容通常的点击率很低,从而导致学习者的课程“完成率”不高。
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优势分析
1. 国家政策和经费支持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的“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落实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构建终身教育网络。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建设 1000 门精品视频公开课,逐步实现对所有学科门类的全覆盖。此外,精品视频公开课实行自下而上申报,强调社会公众监督。国家对于符合上网要求的视频公开课,按照每门15-20万元的标准给予经费补贴,这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 拥有名校与名师的品牌效应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主讲教师都是985、211高校富有影响力的知名学者教授,他们学术精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非常深刻,课堂教学思路开阔,常常能将多种知识进行关联和比较,使国家精品频公开课拥有优质的品牌效应。
3. 课程资源丰富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初衷就是展示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以及丰硕的教学成果,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普及共享。截至2014年11月25日,第29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上线,目前课程总数为662门,包括:文学艺术(122门)、哲学历史(73门)、经管法学(126门)、基础科学(100门)、工程技术(149门)、农林医药(92门)六大门类[8]。课程覆盖面广、课程建设和更新的速度很快,课程资源日益优质、丰富,贴近生活。公众从中能体验到不同高校名师的专业知识和问题视角,进而开阔视野。
4. 课程学习轻松
MOOC主要是中外顶级高校的通识课、专业课,往往涉及难度较高的学习材料,更适合面向高校学生和具有一定学位的学习者进行学习。视频公开课的内容主要是某学科的导论课、选修课,或者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内容有趣的课程,其特点是不需要课程注册,学习门槛低,课程难度有限,对学习者的学习投入要求也不高,不需要在课程规定的学期和时间限制内完成作业和任务,也没有课程证书。由于这些课程学习轻松、没有压力,因而受众更为宽泛,更适合大众的知识更新及观赏需求。可见,两类课程各有自身的优势和适合的学习群体。
5. 主流网站及媒体推广
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不仅有教育部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爱课程网,还有网易、新浪、搜狐、优酷、中国网络电视台、VeryCD等主流网站和社会力量参与推广,这些网站都具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较高的知名度。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微博、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微博已经开放。网易的“我的公开课”利用云技术,也向学习者提供了“我的课程、播放记录、我的笔记、我的讨论”的视频公开课的学习记录,并推送关联性的“云课堂推荐课程”。这种学习者和资源间的大数据将对视频公开课的评价、聚类分析和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机遇分析
1. 高校对大学责任及翻转课堂等理念认同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教授认为:“大学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它所存在的最本源的使命正是保存传播和创造知识,特别是中国的大学还承担着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思想的历史使命。把优质课程、先进的理念和思想通过网络技术向社会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受益是当前大学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9]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代表和承载了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学校的品牌,如何更好地设计与开发已被高校重视。
目前,翻转课堂、混合学习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在复旦大学副校长陆眆看来,“在线视频今后可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课外先‘听课’,再回到教室与教师进行分享和探讨,教师的角色将从讲解者变成学习的激励和启发者”[10]。大学生利用网易公开课进行快速预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在课堂的听课就更加深入、有效和富有针对性。翻转课堂可以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2. 课程内容可以重新组合
目前,网易公开课推出“课随你变”专区,目的是让用户能发现世界范围内有趣好玩的课程。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改为了“爱与诚、万物生、理想国、乐活族、在路上、TA们说、文艺风、旧时光、新技能”九大课程新分类、600余集视频,“课随你变”这种新颖的内容组合方法是对视频公开课资源进行了二次开发和整合,即按照某一课程的主题和内在逻辑,将中外教师的课程进行了组合和衔接。它整合了中外知名教授的智慧和经验,使得原本自成体系的课程内容按照“积木思想”焕发出新的意义、给人新的思考,也让学习者的学习从“负担”转变为轻松愉快的体验。
3. 移动设备扩大传播空间
我们身处移动终端普及的数字化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一线城市带宽的提升,有力地支持了在线直播。目前,网易公开课的移动客户端已覆盖iPad、iPhone、安卓手机、安卓平板和机顶盒等多个版本,其客户端的装机量已经达到了1300万,日均使用约为100万人次[11],收视群体庞大。随着4G无线网络接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视频公开课学习变得更为便捷。学习者利用它可以得到个性化、情境性的学习推荐,这需要视频公开课网站汇聚资源,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打通供需之间的链条。
iTunes U是面向全球开放的基于iOS开发平台的教育专用频道。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公开大学作为中国大学网络公开课的先行者,已开通iTunes U平台,免费向全球发布自己的网络公开课,使一些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有了更广泛的传播空间。
五、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策略分析
1. 课程选题和教师的教学要富有吸引力
有调查显示,影响在线教育平台使用的第一因素是“课程内容枯燥”,所占比例达76%[12]。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目的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使大学生和公众了解相关专业内涵和发展趋势。如何使课程具有吸引力呢?首先,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选题要新颖,切实符合大学生和社会大众的兴趣和收看需求。其次,公开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吸引力、感染力。教师要借鉴国际名校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避免过于严肃拘谨和照本宣科。麻省理工学院对EdX的在线课程的视频进行研究后得出下列结论:观众往往会在6分钟后开始失去兴趣;坐在讲桌上讲课的教师比一本正经站在讲桌后讲课的教师更吸引学生;生动的视觉图像胜过静态幻灯片;说话速度快(每分钟说254个单词)的教师最引人入胜;更多的暂停能够帮助观众吸收图表中的信息[13]。第三,教师要更新已经陈旧的教学内容,增加贴近学习者生活的例证。因为能主动利用网站和客户端收看视频公开课的学生大都不喜欢死记硬背,具有较强的内部学习动机,他们更希望公开课的教师能带动观众的积极性去真正地理解知识和思考问题。
2. 细分受众的学习需求和差异,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视频公开课受众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自主学习的“旁观者、旁听生”。他们需要授课教师能提供课程学习计划、课前阅读资料、需要思考的问题清单和相关链接等信息,这样的视频公开课才能吸引住这类学生进行自我导向的深层学习。另一类是喜欢交互的“参与者”、“社交性学生”。他们喜欢在观看视频进行学习时能有人进行交流和分享,能够在课程网站或移动端建立和提供课程相关的社会网络,如课程论坛、QQ群、微信群、微博等,以获得交互、分享的机会和学习空间,这样就能增加视频类课程对他们的学习黏性。
因个体学习风格的差异,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对所有个体而言,未必都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谷歌教学团队发现有70%的学员点击视频学习,30%的学员点击文本学习[14]。如果可以在视频旁加上可以跳转显示课程文本的链接,视频公开课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此外,学习者还存在着职业、年龄、性别、学历的差异,因此在课程建设时要进行必要的需求分析。
3. 加强视频内的教学交互和思维引导
除了增加可阅读的资料外,视频公开课的交互也需要重视和加强。这个“交互”不仅包括课程论坛这类课外群体性交互,还应该包括视频内的教学交互。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录制中加入互动环节,可以使学习者能看到不同的视角和观点碰撞,使他们在思维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收获。根据学科特点,在视频公开课的设计与制作中,可增加现场体验式、辩论式或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教师也可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或者“埋设”一根贯穿问题主线,以引起受众的期待与探究心理,并能进行持续性学习。
4. 面向高校师生进行推广和宣传、更新理念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作为优质教学资源,目的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对其有效利用和价值实现的关键点在于大学教师教学理念更新和价值认同。因此,教育部、主流媒体和各高校要积极面向高校师生进行推广和宣传。大学生一直接受传统的学校课堂教育,许多人并不知道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存在。一些大学生最初是通过师生推荐、网络链接和搜索引擎、媒体的宣传等渠道知道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而师生推荐也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课程整合意识的高低决定了其是否会利用相关视频公开课来开展混合教学或者翻转课堂教学。教师提供的如何利用视频公开课的“学习引导”“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资源推荐”,对大学生能否有效利用视频公开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高校教师可以借鉴“课随你变”的思路,对现有的视频公开课资源加以组合利用,或者重新设计课程内容结构,开发出更加适合自己需要的视频教学资源。
六、结束语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可以培养受众成为有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高等学校实现自身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面对MOOC大潮的冲击,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只有在课程内容吸引人、媒体表达手法丰富高效、教师的教学引人思考和引人入胜三方面都进行改进,才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不被MOOC风暴所淘汰。
[参考文献]
[1] http://open.163.com,2014-10-9.
[2] 刘延东. 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11/144240.html
[3] 耶鲁网络公开课负责人:让每个人都可以终生学习[EB/OL]. http://world.jyb.cn/world/gjsx/201012/t20101228_408339_1.html
[4]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EB/OL].http : // www.gdhed.edu.cn /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djyt/tzgg/201411/481007.html
[5][7] 关于开展2014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与推荐工作的通 知[EB/OL]. http : // www.moe.gov.cn /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 sjhj/201312/160460.html
[6] 继奎,杜杉杉,韩建华等.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考——基于中外网络公开课的比较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3,(10):104.
[8] 新课上线:第29批大学视频公开课[EB/OL]. [2014-11-13]. http://www.icourses.cn/gjjpkc/sy/yw/20141105/t_10295.html
[9] 西安交通大学启动iTunes U平台、i交通大学[EB/OL]. [2012-04-11]. http://www.edu.cn/gao_xiao_zi_xun_1091/20120411/t20120411_763810.shtml
[10] “中国式慕课”:如何担当高等教育“鲶鱼”[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7/c_117888953.htm
[11] 网络公开课:新教学方式打破大学围墙[EB/OL]. [2014-05-27].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05/27/content_7308456.htm.
[12] 线教育调查:内容枯燥是影响在线学习的主要因素[EB/OL]. http://edu.ce.cn/zg/201311/18/t20131118_1212481.shtml
[13] 关于MOOC的十个经验教训[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5):103-104.
[14] Julia Wilkowsk. Moving Beyond MOOCs: Experiments in Non-traditional Product Education [EB/OL]. [2014-01-06]. http://www.learningsolutionsmag.com/articles/1327/moving-beyond-moocs-experiments-in-non-tradi,tional-product-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4-11-30
作者简介:刘宇,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副教授,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10003)。
责任编辑 碧 荷
责任校对 碧 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