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裕
摘 要: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丰富的创新内涵,小学是人成长的启蒙阶段,创新意识已经开始萌芽,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 兴趣 创新 质疑
教会学生学会创造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之一。教师教学应该是创造性劳动,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奠定学生创新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发动机,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现象产生兴趣的时候,才会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接触和观察研究。怎样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自然而然地摆脱对教师教的依赖,不但使学生对语言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好奇是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可多创设一些趣味性活动,以直观、新颖的奇妙视听感受满足他们的参与激情和探究心理,有效唤醒他们的创造意识。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通过播放教学录像,那黄山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目睹这一幅幅美如仙境的黄山奇石图,学生如临其境、兴趣盎然,很快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状态。“黄山的石头奇在哪里”?“黄山为什么有那么多奇石”?“黄山有哪些奇石”?它们是怎么样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掌握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探索兴趣,也奠定了学生的创新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创设好的情境能提高学生的情绪和意志,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如:教学《荷花》这课开始,伴随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让学生观看公园里荷花盛开的录像,美丽的图画、悠扬的乐曲深深地吸引每一位学生。这时,老师相机导入:“同学们,这么多的白荷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每篇课文的学习要求都含“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其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就是第一课时的任务。只有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精读才能“有感情”,失去第一课时的支撑,第二课时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了无本之木。只有在第一课时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精读时才能继续感悟课文思想感情。另外,初读是培养学习习惯的良好时机,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经过反复训练培养而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习惯。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便于学生了解课文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人物事迹及表现出的思想品质,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感悟课文打下基础。上述习惯养成主要依赖第一课时的鼓励培养。除此之外,写字习惯培养更是第一课时的重点之一,写字习惯是对写字姿势而言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字环节很重要,每次指导学生写字,教师都要重复写字坐姿及握笔姿势,还有运笔方法等。反复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写字习惯,只有第一课时才能给学生提供反复练习,给老师提供反复强调的机会。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要想学生学习上有所创新,就要学生敢于提问、启动思维、勇于创新。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学生能够提出新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问题是具有创造性的表现。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气氛。课堂上应建立民主师生关系,教师不能把自己看做知识的操纵者,而应把自己视为学生学习上的朋友、伙伴,努力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尊重、信任学生,多用一些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认识,做到不懂就要问,教师要给学生提问机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教学中,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一次,我教学第四册《基础训练七》看图说话“擦玻璃”这一训练时,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重新排列出图的正确顺序,进行说话训练。讲完这题,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是这样排列顺序的。”我让她说出顺序,并说出为什么这样排列?这位同学答道:“小红和小刚在擦玻璃,低处擦好了,要擦高处,擦不着怎么办呢?奶奶来了,看到奶奶手拄的拐杖,想出办法来了,用竹竿捆住抹布,擦高处的玻璃。”好一个拐杖的启示,“你回答得真好!”,我充分肯定这位同学的创造性发现,要求其他同学向她学习。可见,教师及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四、启发想象,打破陈规标新立异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结合以往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新形象,在想象天空中自由翱翔,打开思维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如:教《小摄影师》一文后,就“小男孩会回来吗”让学生讨论,顿时打开写作思路,无话不说,写出的作文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不由令我惊叹他们想象创造力之丰富。读课文要求学生:1.读通句子,读准字音;2.在读书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这一要求的后者,我和学生逐渐把它精简为八个字“友情提醒,助人为乐”,就是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有的字音或词语容易读错,可以挑出来提醒大家,还可以把不好读的句子标出来,带领大家读几遍。“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拥有这么多人的学习团体中,通过学生的挑挑拣拣,第一遍读课文时遇到的障碍几乎被排除干净。有些地方即使自己不知道已读错,但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醒,也会恍然大悟,纠正过来。而且,我们把提醒别人的这种行为定义为“助人为乐”,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总之,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