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华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要讲究科学性、规范性等,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等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保障教学严谨性与科学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语言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一、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及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格外注意语言逻辑性与各种词汇、语言的使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
如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平舌音及卷舌音的使用,针对平卷舌不容易区分的词语,教师应多加练习,做到发音标准、字正腔圆。如“老师”不可读为“老思”,“睡觉”也不可读做“碎觉”等。另外,还应该注意课堂语言口语化的问题,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使用太多口语化词语,如“水瓢”不能说成“水舀子”,膝盖不能说成“波棱盖”等,口语化语言包括很多方言,要求语文教师的普通话必须达标。总而言之,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严谨、规范,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
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育是传播科学的手段和途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与语言的语文教育,重要性更为凸显。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充实课堂内容,建立科学教学模式,并掌握多元化教学方法,精通各种词语的含义。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尤需注意语言的科学性。
三、教学语言的亲近性
小学阶段教师面临学生年龄偏低,对陌生环境有一定抵触心理等问题,而教师懂得运用亲近性语言,使课堂气氛变得柔和,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应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教学语言尽量采用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词语。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高效课堂环境。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引导教学,使用优美的、亲近性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中,进而实现知识传递。
如进行《小小的船》一课讲解时,教师可先用这样的语言开始:“大家都知道船,在电视里都见过船,那么同学们有谁坐过船呢?谁能告诉我船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回答坐过,有的回答没有坐过,这时,教师选择其中坐过船的学生描述船的特点,他们大部分都会说:“船是窄窄的,两头尖尖的。”等等,继而教师将月亮与船联系,“同学们,生活中什么事物与船的外形一样或者相似呢?”学生纷纷回答,在学生讨论一段时间之后,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应该出示月亮的多媒体课件,板书《小小的船》课题。这个案例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学生因为了解所以回答十分踊跃,有力调动没有接触过船的学生,有效实现教学高效与高质。
四、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还需注意语言的生动性,生动活泼、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的有效措施,使用活泼教学语言的同时,教师需要将其与课本内容、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尤其对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及优美的景色描写,教师需要运用生动语言为学生创设形象意境,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知识理解和吸收更迅速。如进行《春》这篇课文讲解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课题:“是谁带来了温暖的风,融化了积雪;是谁用巧手撕出了柳叶和新燕;是谁唤醒了太阳,温暖了大地;是谁为花朵披上了彩色的新衣……是谁呢?”生动化的语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目光,学生在被吸引的同时,带着疑问思考,进而快速融入学习氛围中,思维能力、形象力、语言驾驭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高。
五、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注入情感,这样学生才能被吸引、被感动,知识必须有情感血液做支撑,这样才具有生命感,被赋予灵魂,语文魅力就在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语言情感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比如:教学抒情课文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充满感情色彩,力求达到“讲到庄严处,学生竦容端坐;讲到豪壮处,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学生横眉立目;讲到欢快处,学生笑意盈盈”的教学境界。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将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感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声发于情、理融于情,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把课文各种喜怒哀乐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从而拨动学生心弦、触动他们的情思、引发学生心灵震撼。
小学语文教师合理运用教学语言,不但能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進入教学情境,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知识。从学生特点出发,根据兴趣及生活环境等因素,采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语言,是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文章通过几方面论述,旨在加深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语言重要性的认识,因此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金红.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探索[J].魅力中国,2009(26).
[2]刘向阳.漫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S1).
[3]陈淑端.思考在延续——晋江市小学语文视频研讨活动纪要[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