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梦璐
很平常的一节课,我们学习《嫦娥奔月》这篇课文,课堂上主要通过朗读和品析词句来理解后羿的力大无比、为民造福,逢蒙的奸诈贪婪和嫦娥的美丽善良、机智勇敢。孩子们本来对这样情节生动的神话故事就特别喜炊,所以整堂课热烈并有序地进行着。
当教学到逢蒙的人物特点时,我循着之前的教学主问题问学生:“那么逢蒙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读出呢?”话音刚落,许多只手又举起了,这时我注意到平时课堂上甚少举手发言的张祥也举起了手。我看着他举起的那只手,看着他坚定不移的眼神,想:这逢蒙的奸诈贪婪在字里行间呼之欲出,再说课文之前就已经提到过,还是很简单的,给他个机会吧!于是我满心欢喜地请他回答。谁知,他站起身来,竞清晰响亮地吐出了这样一句话:“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全班顿时哄堂大笑。我当时也一惊,逢蒙是个反面角色,与“聪明”怎么会搭上边儿?他看着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似乎觉得很奇怪。
我知道,他并不是因为想恶作剧而故意给出这样的回答,而是他对文本人物的把握完全错误。怎么办?批评是肯定不行的,本来就不怎么发言的他好不容易举手发言了,要是被批评了,不仅会打消他发言的积极性,而且批评也不能解决他理解文本偏差的问题,得让他真正弄懂啊。想到这儿,我决定开始纠正他的说法。但转念一想,其他同学都笑他,说明大家都知道逢蒙是奸诈贪婪而非绝顶聪明。我单独给张祥讲解,岂不把其他人晾在一边了嘛!既然孩子们都不同意他的看法,不如就让孩子们来说服他吧!于是,我大声问:“看样子大家都不同意他的看法,形容逢蒙为什么就不能用‘绝顶聪明’这个词呢?”我这一问,学生们便按捺不住了,个个抢着举手发言我不慌不忙,对着张祥说:“张祥,让我们先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好吗?”接着我请学生一个个说自己的理由。俊凯说:“绝顶聪明是一个褒义词,是形容人优点的,可是逢蒙是一个贪心狡猾之人,想自己偷吃仙药飞天成仙,是个大恶人,表扬人的话不能用在他身上。”听他说得头头足道,与文章契合得很紧密,我想,这正是把握文章理解方向的好时机。我马上小结:“俊凯是从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来分析的,找到了问题所在”季玮琦站起来说:“如果你评价逢蒙是绝顶聪明的话,那我们不是人人都要向他学习了吗?可他威逼嫦娥抢仙药本来就是错的,是我们应该批评和憎恨的”我心中大喜,继续小结:“季玮琦联系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来反驳,也是有理有据”俞霏然又站起来说:“如果用绝顶聪明来评价逢蒙的话,说明看待人和事善恶不分,把好的看成坏的,把坏的看成了好的,这就是不对的。”我心想,对啊!从这个角度来想也是很有道理的。我马上点评:“是的,能分清世间美丑,这本来就是我们应该要具备的素质,俞霏然角度新颖,观点明确”我转头朝向张祥:“现在你同意同学们的观点了吗?”他听了点了点头我继续趁热打铁:“让我们来交流—下文章表现逢蒙奸诈贪婪的词句有哪些?”又有更多的同学想要发言了,张祥同学又举起了手,我请张祥交流,他果然找对了好几处。
孩子们读懂文本,感悟文本,交流所读的想法,一堂课就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质疑、反驳与交流中结束了。课堂上师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也使我更加明白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的道理有时我们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怕孩子答错,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包办代替,这样无疑是剥夺了孩子锻炼能力的机会。课堂上我们的放手虽然有可能出现孩子答非所问、跳脱文本、偏离主题的情况,但我们的教学不正是解决学生所惑吗?只有让孩子在这样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下,他们所内化到的所得才是真正掌握了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教育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学生在认知意识上的偏差,而教师的职责则在于启发诱导学生,采取抛砖引玉的方法,或者由此及彼,通过学生自己想、自己做增强参与性,激发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多给孩子们一些表达的机会,老师适时地进行引导补充,这就会是一节有意思的、鲜活的语文课。虽然张祥的“绝顶聪明”现在回想起来仍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但再仔细想想,这不就是真正的语文学习的过程嘛!真实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