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人本”立场下语文课堂的尺度把握

2015-09-10 07:22巫春霞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毛毛细雨人本春姑娘

巫春霞

“人本”,最早起源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其后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的理念。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人本”立场下的课堂,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为语文教学更有效地提供原则指向。

一、“人本”立场下的语文课堂:引导有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语文课堂有无尽的教学契机,教师如果抓住机会深入引导,调动学生积极体验,就可以激发潜能,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而不是教师让他们去做的事。

教学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后,老师们常常会设计拓展延伸的练习环节。

师: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是不是也想变点儿什么呢?

(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教室里静悄悄的)

师:你可以先说想变点儿什么,再说去干什么。

(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有几人回答,但答案都差不多,毫无新意)

另一位老师面对同样目标的教学,却采用了不同的引导方法。

师:在夏天,你最喜欢哪些可爱的动物、植物?

生:我最喜欢美丽的蜻蜓,它可以自由自在地飞。

生:我最喜欢茂密的大树,像我家门前的那棵一样。

生:我最喜欢……

师:假如老师给你们一根魔棒,你可以想变什么就变什么,那你最想变成什么?然后去干什么呢?

(学生举手争相回答,课堂高潮迭起)

生:我想变成一只青蛙,在水里游戏。

生:我想变成一朵牵牛花,吹起我的小“喇叭”。

生:我想变成一根竹子,在风里跳舞……

显而易见,后一位老师没有急于求得教学的完成,而是逐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最终使目标水到渠成。而前者尽管也有同样的目标设想,却没有给足学生应有的空间。“人本”立场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更理解学生,更尊重学生,更善于给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引导有度,循序渐进,自然精彩。

二、“人本”立场下的语文课堂:安排有度

曾听过《燕子》一课,学生头头是道,兴致勃勃,就是源自于老师安排有度的课堂,体现了“小”课堂中的大闪光。

师: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春姑娘的客人都有谁呢?

(生自由读书后交流)

生:春姑娘的客人还有“微风”。

师:我能只写一个“风”字吗?

生(齐):不能!

师:说服我。

生:这个“风”是“微风”,因为春天的风是轻轻柔柔的。

生:春天的风不是那种“狂风”“北风”。

师:是呀,吹面不寒——(生齐说:杨柳风)

生:春姑娘的客人还有“毛毛细雨”。

师:毛毛细雨会落在哪里?

生:毛毛细雨落在我的脖子里。

生:毛毛细雨落在我的小辫儿上。

师:你听得到吗?

生(齐):听不到,因为是“毛毛细雨”。

师:大概这就是润物——(生齐说:细无声)

有人可能会说,这一环节需要如此烦琐吗?其实,语文课堂的“道”与“术”问题一直是把双刃剑,偏左偏有都会令人质疑。而“人本”立场下的语文课堂,始终突显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发展”这一最终目标,有效保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和谐、持续性发展。

三、“人本”立场下的语文课堂:动静有度

“人本”立场下的语文课堂,教师能够清楚界定学生的自主、个性、体验均要尊崇“人的发展”,尊重学生需要,“闹”时热烈,“静”时无声。

听过一位教师执教《鸟的天堂》,课近尾声的片段总让人记忆犹新。

师:假如我们到“鸟的天堂”,目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说一句什么话呢?

生:“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啊!

生:美啊,鸟的天堂!(此为课文中的原话)

生:榕树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鸟的乐园,更是人类爱护环境的见证!

(如此深入地内化语言,让听者暗暗叫好,以为老师会结束教学)

师:同样是夸赞“鸟的天堂”很美丽,可以用哪些不同的表达句式?各有什么好处呢?

(生热烈讨论,然后沉静思考)

生:鸟的天堂真美啊!换种说法语气强烈。

生:鸟的天堂真是美不胜收!感叹一下,更加突出“美”。

生:鸟的天堂怎能不美?反问句更引人深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接近尾声,依然高潮迭起。教师立足“人本”差异紧抓教学契机,在课堂该“热闹”处“闹”得精彩,该“沉静”处“静”得无声。

猜你喜欢
毛毛细雨人本春姑娘
可爱的春姑娘
沿一条河走到天黑(二首)
走在细雨中(组诗)
春姑娘休假了
春姑娘来了
是谁唤醒了春姑娘(上)
人本计算
可帮忙挡雨的背包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对古琴音乐审美的人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