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从“问”开始

2015-09-10 07:22庾兰萍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师教学学生

庾兰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就如何激发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打破语文课堂中沉闷的尴尬局面,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打开“敢问”之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为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1.转换教师角色

新课程强调“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成功的课”,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由教学活动的掌控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学生阅读完《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后,老师发问:“读完这段后,你有什么问题要提请大家研究的?”有一名学生问:“为什么只有小孩敢说真话?”显然,这一问题闪现着智慧的火花。于是,我立即将问题提升为:“小孩在这篇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他敢于说真话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论,学生们的认识趋于一致:在封建专制的制度下,老百姓怕触犯皇帝以致惹来杀身之祸,又怕别人讥笑,因而不敢说真话。只有天真无邪的小孩敢于说真话,小孩的话像一把匕首,戳穿了骗子、老大臣和皇帝自欺欺人的鬼把戏。由此可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老师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2.留给学生发问的空间和时间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时间是学生的。教师应牢记新课标的精神,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绝不能以自己的或教材的问题代替学生发现问题的思考过程,牵制学生的思维,要充分放手,使学生在初读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有充分的发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时间并不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有足够的时间提出问题,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予以重视,并及时给出合理、正面的评价。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学生的提问得到及时的评价,他们就会有满足感。

二、踏上“乐问”之旅

爱因斯坦在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时,曾说过:“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乐于提问。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呢?情景的渲染能营造积极有效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兴奋,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如讲授《春》时,时值春日,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周围的景物,观察周围的人在春天的不同表现,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拍摄春天的照片,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名句,再把这些材料带进课堂,与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比较。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积极地质疑问难,就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唤起他们的自豪和自尊。实践证明,以发展性评价理论为依据,发挥评价功能,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一定作用。

三、勇攀“善问”之峰

有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进而就要解决学会发现问题的技巧方法了。教师的任务便是指导学生如何提问,使得参差不齐的提问走向科学,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使学生学会提问。

1.紧扣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内容最高度的概括,是文章的窗口。看到题目就会产生不同的疑问。以记叙文为例,阅读以“人物”命题的作品可提出以下问题:这个人物有什么特征?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人物?如讲授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板书题目后让学生设疑,阿长是谁?她有什么特点?与《山海经》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把问题解决了,也就有了成就感,也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通过写作背景质疑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文章的写作背景,不仅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能看出作者当时的处境。比如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时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样,学生就会结合时代背景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最终明确文章的主旨。

3.紧扣重点字词大胆质疑

文中的词句能体现作者表情达意的独具的匠心,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该让学生找出文巾重点的字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这些字词,如果换成其他的字词,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如《七颗钻石》中,学生问道:为什么不用“一罐水”而用“七颗钻石”作标题?“钻石”和“星星”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在文中它们正是纯洁心灵的幻化物。钻石变成了星星,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一步步问,一步步想,这样不仅开拓了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贵有疑”,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起点。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质疑过程中,更有目的性。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法,就会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由学会学习进而爱上学习。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学生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