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汉波
摘 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此时的学生既有独立精神又任性,既自信又自我,既个性张扬又自尊脆弱。因此,学校应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者结合在工作中的实践所得,探讨了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现状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 初中生德育工作 现状分析 应对措施
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初中阶段是品格进一步定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教师与学生联系密切,担负着学生德育的重要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价值观的树立。因此,在初中阶段,学校要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工作实效。结合工作体会,笔者就初中阶段德育工作谈谈认识。
一、德育工作现状
(一)意识不到位,目标模糊。
目前,一些教师和学校对德育工作仍然存在认识不足、意识不到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没有正确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正视德育的价值,认为与其他教学任务相比,德育工作无关紧要,没有将它作为一项正式的教学任务。
与意识不到位相比,德育目标模糊稍好些,但是难以达到德育工作的预期目的和结果,对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和发展不易产生有效影响。集中表现为德育工作的随意性,也表现为部分学校德育计划的空洞性,只提供理论,无实际可操作措施。
(二)内容陈旧,手段单一。
有些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总是选用传统的题材故事,一次两次尚可,三次四次则生厌,五次六次必然味同嚼蜡,再继续下去流于形式,难以奏效。有些教师则将中考应试作为唯一目标,无形中形成重压,使学生丧失听讲热情,遑论激发学习兴趣。
二、应对措施
面对目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解决之道。
(一)充分重视,明确目标。
针对较多初中学校和教师德育意识不到位、目标模糊的现状,笔者认为,在采取具体措施之前,首先要明确德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理念、理清德育的分层目标是有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
1.树立正确理念。
时代背景在不断变化,学校德育工作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再拘泥于传统德育教育理念,用说教解决问题,而应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把握时代脉搏,在德育教育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本,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应根据学生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工作方案,力求实现以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核心,以树立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等德育目标为基本内容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明确分层目标。
德育是由各要素构成的有层次、有阶段性的系统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中等和高等层次的德育教育。基础层次的德育主要是指正确思想树立、正确行为和是非标准的教育,中等层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公德教育,高等层次的德育教育则主要是针对青年及成年人的共产主义教育。初中生德育属于中等层次,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学生的品质和个性逐渐成形的关键期。因此,学校教育应充分重视并合理把握这一阶段特点,用具体而高效的措施切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多管齐下,积极创新。
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青少年可塑性、模仿性强,容易接受教师的言行举止,所以,言传身教是最直观也是效果较好的教育方式之一。一个成功的教师特别注意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依靠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智慧,全方位进行垂范、陶冶,将学生凝聚一起。
2.尊重学生,加强沟通。
得到充分的尊重,是学生与教师建立深厚的情感、进行深入交流的前提。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权利,以平等的身份关心帮助学生,积极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在学习上关心、生活上体贴、慢慢感化他们,绝不能武断,更不能歧视他们;遇事冷静,注意冷处理或换位思考,不能一时冲动迁怒于学生,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在尊重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与学生沟通。中学生非常渴望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走进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从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与学生沟通,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
3.构建网络,形成合力。
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学校对学生的苦口婆心、耳提面命,常因为家中长辈或社会中其他人无意识的相反行为而导致前功尽弃,让老师们徒呼奈何。社会上的信息铺天盖地,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无法让学生不受影响。如何将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正面的德育合力,才是德育工作孜孜以求的目标。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制订德育计划,按部就班,步步深入,同时要多宣传社会正面思想和主流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免疫力”,还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联系制度,一方面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品德素质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充分激发家长与学校的配合意识,通过家庭的互动教育,向子女渗透正确的价值观。总而言之,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渠道的优势,强化德育工作的效果,形成德育的合力。
4.巧用班规,赏罚有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班规能够教会学生自控和自信,让学生更有安全感和安全意识,因此,制定严格的班规,培养得力的班干部,形成严谨的班风和学风,能够在集体的熔炉内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这不是意味用“严刑峻法”让学生敬畏老师,甚至敬而远之,而是“谨刑慎罚”,帮助学生正确处事为基准,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用赞赏伴随批评,用尊重保护自尊,通过适当的惩罚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陈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5(25).
[2]杜时忠.学校德育实效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