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美莲
《泉州市初中学业考试说明·语文》明确指出,现代文阅读这一板块在150分卷中占约30%,分值约45分,可见现代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再加上阅读考试课内外材料比例逐渐由30:70改为20:80,很多教师不得不改变复习策略,尤其是在如何增加课外阅读上颇费工夫。我认为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把握好现代文各类文体的特点,在教学中多从情感教育入手,启迪学生多做思考和体验,就可以达到有效的阅读效果。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努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情激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对于大部分初中生而言,无疑是一种难耐的煎熬。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调动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三四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现代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思想单纯,喜欢幻想,多愁善感,极易受鼓舞、受熏陶。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情感激化与培养,使其转化为学习动机,乐于阅读与学习,必可提高阅读能力。
我在教教材中感人至深的美文时,不管是豪情还是柔情,是亲情还是爱情,都以情为中心,这对于处于感情萌芽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很容易受到感染和启迪的,从而催发他们体验和思考,感古今文人墨客,体中外名流大师,使他们在情感上恋恋不舍,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自然萌发喜欢阅读的情感,这就为提高阅读能力奠定了有力的精神基础。如我教《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时,让学生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知道南京大屠杀,再听一听激情燃烧的国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战争的罪恶,而且可以懂得和平的珍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由此可见,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驾驭好教学情感语言,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抓住文本情感,引导学生阅读练笔
纵观人教版文本,大多是作者情动而辞发之文。许多文本内容和内涵都有巧设召唤学子参与和体验的空白结构。学习这些文章时,我总是找这些情感空白激发学生真实的思想体验,让他们抒真情、发真感。如我教《故乡》时,分析其中的“啊!闰土哥——你来了?……”“老爷!……”这两句话,让学生通过省略号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让学生写出“我”见到闰土时的喜悦兴奋而又万语千言无从说起的复杂感情和闰土见到“我”时欢喜而凄凉、恭敬而隔膜的复杂表现刻画,再结合现实,让学生找一找、写一写有没有现代版本的“闰土”。又如我教《台阶》结尾分析“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时,让学生品味其中耐人寻味的寓意。有的学生写出“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一定要付出”、“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有的学生写出佛家的“生老病死”、“脱离苦海,往升极乐”及因果报应等与众不同的观点……总之,在教学中抓住情感的空白点、结构延伸点引导学生阅读练笔,既能开放学生个性的表达空间,放飞自由的心灵,又能促进学生语言的个性化发展,让笔尖流露自己的真性情,同时对现代文阅读的探究性题目解答是不无裨益的,可以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拓宽阅读空间,体验多元化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强调,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易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现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而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诸如多看书,我向学生推荐看《意林》、《读者》等有利于拓宽思维的杂志,诸如多实践,我鼓励学生勇于参加演讲赛、辩论赛、实地调查、人物访谈,大胆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体验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等多元化情感,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认知,增长自己的审美。这样学生的阅读才不会停留在“好”与“不好”、“坏”与“不坏”的表层肤浅理解,而懂得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去想去领会,去深入剖析和探究,再反观语文阅读,定可独具慧眼、天马行空、信马由缰,也会情动而辞发,一发不可“收拾”。
总而言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建立教育的“情感磁场”,营造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是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良效验方。夏丏尊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人人都有情感,情感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冶。”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在教学中要渗透情感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并为之且行且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