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点亮语文课堂

2015-09-10 07:22钱静
考试周刊 2015年54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手段语文课堂

钱静

摘 要: 高中生课业负担重,课程多,内容难度较大,常常没时间用于语文学习。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问题不大,但要考高分很难。因此,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学语文的主动性,导致语文课堂只是一潭死水,难见细细微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在课堂上要积极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语文课的趣味性,而且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自觉性,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文本解读 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常会听到有些高中语文教师这样抱怨:“现在的学生不爱读书;考试这题目我已经讲过多遍了,甚至有的题刚刚讲过,学生还是不会做;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对这些问题,我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曾做了比较细致的探索,也粗略得出一个结论:是语文老师自己禁锢了语文课堂,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语文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一、教师自身要有真本事

(一)深入到位解读文本的能力。

即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真正有能力潜进文本内部,辨清文章的内在机理,对文本作出富有个性与创见的解读,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样的解读最能体现教师功底及深厚素养。

比如:以《雷雨》为例:周朴园、鲁侍萍两人,三十年后重新见面,于是在周公馆内展开了一场经典对话。那么谁是对话的主导者?谁在引导着谈话的方向?到底是谁想重提往事?

从表面上看,整个谈话是周朴园在主导,绝大多数是周朴园在发问,鲁侍萍在回答。主动者和被动者的角色定位很明显。果真如此吗?剧本中有句话“哦。——老爷没有事了?”一个走错了屋子的人,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鲁侍萍这样的问话有微妙的弦外之音:老爷还有什么事要问我吗?这是希望和周朴园继续交谈下去的表示。当对话进行到“无锡”话题的时候,本可结束谈话的鲁侍萍又第二次主动发问:“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从而勾起周朴园对往事的回忆,把剧情往前又推进了一步。所以真正的对话主导者、想往事重提的人其实是鲁侍萍而不是周朴园。这个角度比较新颖,一般易被人们忽略,但又确实存在并且很耐人咀嚼:侍萍这样重提往事,到底是为什么呢?也许是情不自禁,也许是一个女人对一份感情的不甘心不死心让她想要一探周朴园对她的怀念到底是真是假……这样的解读往往参考书上找不到,必须经教师悟透文字,走进人物,吃透情感,摸准文脉,思索钻研而得。

(二)挖掘诗歌中的语文味。

古诗的语言是最精粹的,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含深厚丰富的内容,蕴含无穷的美。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让学生在课堂学有所得。

以张先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为例: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字面上看似写月动,实际上是写云飘,再仔细一捉摸,又是写风:风吹云浮,云移月露。诗句不着“风”字,却含“风”的气息。

写地上的景色,诗人选择了花,而且是花影。“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倾泻在花上,晚风轻轻吹拂着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抓住关键性的词,挖掘其丰富内涵,咀嚼其深层含义,通过关键字词的品味,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感受学习的愉悦。

(三)挖掘文言中的语文味。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很多重点实词,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枯燥乏味,有的学生记了这个忘了那个,这段时间记住了,过段时间忘记了,觉得古文学习既琐碎又难见成效,时间久了,必然对文言文学习心生厌倦。如果从字源处学文言字词,就可以让学生学得有趣些,记得也牢一些。比如“北”字有逃跑的意思,学生往往会忘记,《说文》中说:北是两人背向而走。很形象地表明逃跑之意,如果教师能在黑板上画一画,那么学生应该对此就能记忆很深。“绝”,会意字。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很形象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拿把刀割断一匹丝。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断绝”,如果把所断的丝比作河,弄断就是横穿过去,就引申出“横渡”;从山顶过去的“飞过”;从空气中过去的“穿过”。“爨”很形象就是两手端着锅子在灶上,下面用木生火,意思就是烧火做饭。这样学文言文的字词就生动有趣多了。

二、不妨学一点幽默

(一)谐趣式幽默语。

谐趣式幽默语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活跃气氛时常说的幽默话语。有时也可在讲课时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对知识点易于理解掌握。比如:在辅导学生写议论文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指导:写议论文并不神秘,我四岁的女儿也会。有一次,她说:“我最喜欢爷爷了,爷爷喜欢我,不骂我,不打我,买棒棒糖给我吃,还带我到儿童乐园去玩。所以,我喜欢爷爷。”这里,论点、论据、论证都有了。这样以谐趣的方式介绍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生动幽默,学生对议论文就会少一点畏难情绪。

(二)讽喻式幽默语。

讽喻式幽默语,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学生不守纪律或学习态度不好时常说的幽默话语。它常以讽喻为目的,以诙谐的话语为形式,以学生轻松接受为效果。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课时,突然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鸡叫,老师看了看表,不紧不慢地说:“我这只表大概出了毛病,没想到现在已是凌晨,但是我想公鸡报晓应该只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吧。”这位语文老师对这位捣蛋的学生进行了狠狠的讽刺,但场面并不难堪,课堂上充满笑声。这位语文老师用生物学术语,以淡定的心态,坦然面对捣蛋的学生,既没有打断正常的讲课,又让那位学生将教训谨记在心。再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授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时,一方面将诗的本义诠释出来,另一方面针对班内一些早恋现象,巧妙地加以化用,使其变为“横眉冷对秋波,俯首甘为学霸”,让学生在哈哈大笑之后,时时敲响人生警钟。

三、调动学生是真理

(一)让学生评点,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评点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文本研习方式。在教《我心归去》这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与时间,以评点法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圈点勾画,字斟句酌,揣摩玩味,调动自身生活积累和语言感悟,随时写下心得,创设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情境,充分开展多方面的对话交流,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激发,整个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让学生积极发言,使高中语文课堂活起来。

1.要跟学生说清楚。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得到发展,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的“说”就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形式;师生没有交流就构不成课堂教学。

2.学生的发言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以鼓励,不要挫伤其积极性。

3.采取一定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比如,小组抢答竞赛法,小组讨论法,小组互相点名答问法,教师指定平时不喜欢发言的几位同学抢答某问题,发言记分法,等等。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多样化

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上网络探究课,问题讨论课,影视欣赏对接课,歌词赏析课,等等。如果借助多媒体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妨借用。“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实现了多样化,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语言思维及操作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实现了多样化,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力求老课文出新意,旧知识点用新讲法。每篇课文尽量设计一个独具匠心的教学高潮。比如《刺客列传》用图表法梳理情节,使得一篇很长的文言文变得思路清晰。比如用选择题的方法复习成语,让人耳目一新。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手段可以灵活多变。

让学生享受快乐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精神历程中的一次愉快旅行,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语文不只是师授生受,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沉醉其中,积极思维、踊跃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探索和创造中,以最高效率获得丰富知识和情感体验,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建.还原语文课堂的灵性和生动——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浅探[J].中国语文,2010(30).

[2]朱春梅.点拨让高中语文课堂生动起来[J].当代教育之窗,2009(10).

[3]饶宝华.浅析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活”起来[J].课程教育研究,2012(27).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教学手段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论《测控仪器电路》课程建设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