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
摘 要: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经典散文,其因“赞美父爱”而广为人知,并被选入人教版语文课本,成为其中名篇,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本文尝试在重新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对其“感人、传诵”的原因进行探索,并着重从情感角度(情感表现、情感探析和情感升华三方面)对其进行重新解读:这平凡的背影和爱中充满的是别样温情。
关键词: 《背影》 情感 表达艺术 温情
一般解读中,朱自清的《背影》作为“赞美父爱”的代表广为人知。作为中国现代经典散文,其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成为其中名篇的同时,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这篇文章自问世到如今已有近九十年的历史,其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朴实真挚、结构缜密,于淡淡的笔触中表现浓浓的父子深情。古往今来,表现父子情深、父母之爱的文章数不胜数,《背影》中主要记叙的仅是父亲为远行的儿子买一次橘子,相对而言,实在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何至于竟引起诸多读者的共鸣并一直为研究者称道呢?我们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有它的道理,其中意义还需要我们真正理解和品悟。”带着好奇和疑问,我找到这篇文章,希望从新的思考中获得一些新的感悟。
文章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即点题,同时顺势引出下文对两年前发生事情的回忆。第二部分(即第二至第六段)主要回忆往事,并交代此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临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详细描写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较具体地表现了父子间真挚的感情。最后一部分(即第七、八段)写别后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及交代写作的缘由。
一、情感表现
大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往往有一共同特点:情真意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情动人”,《背影》便是如此。其总能抓住“最能打动自己的一瞬”进行,如为了突出感情,前部分极力控制感情喷发:关于分别时的情况交代,父亲执意送“我”上车,并为我选定座位,嘱咐茶房好好照应……父亲的穿戴集中留到感情高峰处写: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而给“我”做紫毛大衣,把朱红的橘子给“我”,这样一些细节(困顿留给自己,好的留给孩子),加之全是深色调,在表现父亲沉重的同时更显爱的可贵,也使父亲的背影更形象、更突出。
还有其中的细节描写: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其中“蹒跚”一词便很好地将父亲年老肥胖、行动不便体现出来,用词精准巧妙,“一探一攀一缩一倾”这一连串的动作既表现出父亲老境颓唐、行动艰难的沉重,又将父亲的慈爱与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与挣扎都凝聚于此,它们强烈地打动着作者的心,加上特殊的背景:家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父子分别在即,老来不易的父亲“努力”攀爬的行动,格外令人动容。再想到自己之前“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又怎能不发出嘲讽:“真是太聪明了”,又怎能忍住“眼泪很快地流下来”,这泪是感激的泪,是惭愧的泪,更是悔恨的泪。如果说这些只是为父子分别作背景交代,为“背影”这一感情高潮作有力铺垫的话,那么父亲回到车上故作轻松地掸衣、一往情深的话别,而后“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以及文章结尾“我”收到父亲的信说:“大约大去之日不远矣。”的确足够让读者潸然泪下了。
确实,这样的片段很感人。这样一篇塑造“父慈子孝”图景的回忆类抒情散文,单纯从文本来看,细节真切,文淡而情深,我们大概会觉得作者为我们呈现的便在于此,初读时我也是这样感觉的,尤其其中父亲买橘子的画面,作者凝望父亲背影,偷偷落泪的场景,我也曾傻气地模仿。然而再往深处挖掘,可以体会到的竟是这对父子间亲情的特殊性。
二、情感探析
如果“父亲”一直以来都是慈爱的“父亲”,文章的表现最多只能给我们感动,不至于让一代又一代人传诵。根据资料我们知道,父亲之前并不是个慈爱的人,反而是“不近人情”、不堪的父亲,父子之间关系并非我们所想的“情深爱浓”,却是“越来越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即父子失和。我觉得这样一种转变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才是作者真正想体现、想表达的:这样一个父亲为何会突然变得温情?是什么东西使他转变成文章中慈爱的样子呢?
联系我们自身,有没有发现自己的父亲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也许他现在正在做的就是他以前从来不愿甚至不屑做的事,开始絮絮叨叨……文章中的父亲何尝不是如此?他老了,因为老了,行为反而孩子气了,会更珍惜,会变得很“啰唆”,更给我们温情。“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这样一个转变便让我们感到父亲的衰老。很多时候,“最能打动自己的一瞬”反而是很平常的东西。当我们发现父亲老了,他不再强大,不再能给我们肩膀让我们依靠,时不时表现出脆弱,需要依靠你,我觉得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有所动容,这个时候不论他之前如何不堪,你讨厌他甚至恨他,当你突然意识到那么自我的大男人也会老,他的头发白了,他困顿挣扎、行动不便……这种感情是很复杂的,很容易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只有理解了它,才能更好地体味作者看到父亲转变时的心绪,突然八年过去了,这中间父亲仍然不堪,可是作者却能清楚地回忆当时买橘子的所有细节甚至父亲衣服的颜色,他爬月台时“身子向左微倾”……这貌似平常的生活叙述中,隐含的是作者对那次父爱难抑的激动,也是他深刻的心路历程。
因此,我们反而能理解为什么朱自清突然就原谅了父亲,给父亲写公开和解信。也许正是这种父子之情的特殊性,才更给我们真实的感觉,更让我们感染其中,体会至深。
三、情感升华
再联系时代背景,作者处于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的时代,当时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的压抑使作者感到凄凉落寞,《背影》正是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种心绪之下。文章除了表现父亲家道中落的过去和离“大去之日不远”的未来,在儿子开始理解父亲,父亲甘心为儿子奔波的父子之爱的同时,反复强调渲染的“背影”,是不是也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呢?这何尝不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何尝不是借此表现当时千百万知识分子困顿的身影呢?这种怨而不怒式的反抗是引起人们同情和共鸣的原因之一。
当然,除了情感动人外,文章语言和大巧若拙的表达艺术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和学习,这也是它传诵已久的重要原因。本来刻画父亲形象,写背影而不写面部,有较大困难。作者从背后默默注视父亲,并选取父亲远去的背影做描述,从背后看父亲的动作,回避直面父亲,加上朴实真诚的语言、巧妙的布局:文章的前部分蓄势不发,为背影蕴蓄丰厚的思想内容,而且这里所写的背影是一种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因而产生了一般的正面肖像描写达不到的效果,倒成了妙处。这样的表现更符合生活实际,父子感情相对母女之间表达更含蓄。而从文章来看,“我”并不懂得如何与父亲沟通,只能依靠一种爱的本能,在父亲离开以后,从背后注视父亲,父子间浓厚的感情全融注在这泪眼中的背影里。从父亲陌生而熟悉的“背影”中作者获得爱的顿悟,其动人力量便在一真。唯其情真,才有真泪,才不需任何修饰,才会看似平淡。至于作者复杂的内心感受,文章竟未现一字,给读者留下充分思考、领会的余地,感情的表达显得更为蕴藉、深沉。
因而,文章取材“背影”并将其作为标题本身,包含父子之情的特殊性,是父子消融的见证,是爱与被爱的重新审视。从背影中我们看到父亲的衰老、父亲的一生。这样平常却真实,真实又充满别样温情,包含人性的光辉,又在朦胧中隐现当时的社会。这样一个角度隐而不露,含不尽之意于背影之外,给我们无尽思考空间。
亲情都是有缺陷的,爱总是给人以温情。感谢这样一次重读,感谢这样一次思考,打开了我关于名篇经典的视野,让我感受到品味、探索和思考对文本、文学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背影[M].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孝全.朱自清传[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3]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吴周文.经典重读与可靠的研究方法研讨纪要[J].扬州大学学报,2003(04).
[5]吕伟敬.平淡之中显风华—赏析《背影》的语言艺术[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08).
[6]冯雁.论《背影》的创作动因[J].文学教育(下),2014(01).
[7]白坤峰.《背影》的两重[J].语文知识,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