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观察之“火”,燃思维之“光”

2015-09-10 15:01赵媛
考试周刊 2015年69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小学教育

赵媛

摘    要: 观察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源头,也是任何新发现、新发明的入口,更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方法。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思维在观察中萌生和发展。重视培养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观察能力,通过对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升华为理性认识。

关键词: 小学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觀察方法    指导策略

《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试行)》对于小学生观察能力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要求: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能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比较全面的观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将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善于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具有对外界信息的敏锐感觉,从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观察法很早就为人们所采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所说的“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指用观察法认识人。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观察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源头,也是任何新发现、新发明的入口,更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方法。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关键在于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习惯和指导科学的观察方法,并将思维活动融汇于整个观察过程中。

由此,我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实践,在研究过程中初步总结出了以下策略:

一、设计趣味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观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将观察活动变为自觉的行动,在观察活动中表现为注意力集中,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对观察结果的急切期待。然而,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漫不经心,无精打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观察只是被动地应付。这就要求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培养观察兴趣入手,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从事观察活动。

1.利用有趣现象,激发学生好奇心。

春天,学校开展种花、种树活动,秋天,到果园采摘等,学生在参加以上形式的活动中,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现象都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比如:还未开放的花蕾,通过浇水、施肥,几天后开成一朵大红花;中午花圃中的月季发生了萎蔫,傍晚通过浇水,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萎蔫的月季又挺直了,恢复了生机;一株含羞草一经触动,就会合起来甚至下垂,像少女一般。为解释上述现象,学生自然会认真观察,希望在观察对象上找到正确答案。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找答案。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创设矛盾的情境,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例如:在《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的研究之前,先让学生观察附近几个小区的停车情况,初步产生疑惑,让学生把这些问题带进课堂,通过讨论、分析、探究等,再回到小区里去观察,进一步寻求解决方法。这样,教师在学生观察前先把问题提出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在观察中就会积极努力地寻找答案。

3.设计体验游戏,吸引学生想方法。

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正是在玩耍和游戏中,孩子的活力得到了释放,兴趣得到了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最初培养学生观察兴趣的时候,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体验式游戏,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观察的兴趣。例如:设计“搭桥过河”小游戏,引导学生通过在小组中合作完成游戏。活动前,教师只交代游戏规则,不作任何指导。在第一次全班比赛中,有的小组成功了,有的小组比较快,而有的小组则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此,学生自发地产生了“怎样才能快速地完成游戏?”的念头。在接下来的几次比赛中,他们在完成游戏的同时,还能留心观察其他小组的方法,比如:每一块搭桥的平板怎样传递、对岸的同学如何衔接、动作的精准度和速度怎样权衡,等等,这些都会吸引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观察能力的培养变成一种寓教于乐的游戏,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被大大调动。

二、调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1.平面观察,引导有目的地观察。

养成观察习惯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读图练习教给学生一些有效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线索更有效地观察事物,比如:在“寻找几幅图画的不同点”时,可以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方位顺序观察并做适当标记,而不要毫无顺序地胡乱比较。先按照图片顺序一一观察,再从某一个细节的角度仔细观察,最后总结出图片中的异同点。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观察的敏捷度,迁移到生活的其他现象的观察中,学生就会有意识地通过观察画面,习惯性地找到类似现象的细微差异,有利于调动在其他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在强调主动探究学习的新课改背景下,这种能力无疑显得尤为重要。

2.立体观察,引导多感官地观察。

在前阶段观察方法的反复训练以后,学生的观察意识渐渐增强,能够主动地认知事物。在大自然中,许多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事物,能吸引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并行的立体观察。例如:四年级的观察活动课《种子的秘密》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张图表: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再进行小组交流并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

学生首先要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够细致地填写表格,不同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和触感不仅是用眼睛看就能够完成的,还要结合触摸的感受去体会。在填写表格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调动所有感官观察,然后表达。

由此,诸如《水》、《神奇的瓶盖》、《人民币的奥秘》、《水杯的音乐》等教学活动中,学生渐渐学会立体地观察静态事物,利用看、闻、尝、摸、听等方法的结合,全面地、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在体验中成长,轻松快乐地掌握观察的方法,发现每一个事物的自身特点,发现事物间的微小差异。

三、由现象到本质,启发学生观察与思考结合

观察活动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观察活动本身是一个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试行)》提出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提出疑问,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在五年级的《广告与生活》一课中,我引导学生欣赏广告,发现广告的特点,进而思考:广告,你信还是不信?首先,我有意识地播放几组平面广告,学生通过观察概括出广告的分类。接着,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视频广告,思考:广告哪里吸引了你?讨论中,学生初步感知广告的作用:1.广而告之,传递信息;2.介绍知识,指导消费;3.刺激消费,增加销量;4.陶冶情操。此时,学生纷纷被广告的精彩吸引。此时,再次出示农夫山泉的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瞬间引发学生思考:到底甜还是不甜?此时,我分发课前准备好的白开水和农夫山泉水,学生在小组里喝一喝、议一议,全班交流时众说纷纭。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梳理出一个观点:广告,不能全信,应该辩证地看待。

在这个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一步步地循着观察的步骤,一次次产生新的思考,这是多么珍贵的“实践出真知”的课堂体现。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由整体观察众多广告,到具体观察个别广告;从观察广告表面的精彩,到思考广告内容的可信度有多高;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其思辨能力螺旋上升。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主动观察事物,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通过不断观察,使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断开拓思路,提高创新能力。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又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敏锐而精确的观察能力,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方法的培养训练,学生就会养成积极、主动、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促进探索意识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小学教育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