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 《生物化学》与其他课程的交叉与联系

2015-09-10 15:01:42周银肖政
考试周刊 2015年69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生物化学教学内容

周银 肖政

摘    要: 《生物化学》是高校生物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为了避免与其他高级课程的交叉内容出现授课重复,本文对《生物化学》与其他专业课的交叉内容及其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討,为高校《生物化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学科交叉    教学内容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样化。为应对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压力,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始向适应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转变[1],[2],尤其是对后两者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需要设置大量的技能培训课时,包括实验技能和实习实训环节。因此,对理论课的学时安排及课程内容要更精简合理,既不能让实践与理论脱节,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生物化学是高校生物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内容一般包括四大物质(糖、脂、蛋白质、核酸),三大代谢(糖代谢、脂肪代谢和含氮化合物的代谢),以及酶、维生素和生物氧化三章的内容。《生物化学》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学生先完成了普通生物学、有机化学、无机和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对于生物和化学都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为大学后阶段专业选修或专业必修课的延续性学习做好了铺垫,如:生化分离原理与技术、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等[3]。纵观生物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部分内容相互衔接甚至出现重复,若授课教师之间缺乏互相沟通和交流,就会导致教学内容出现重复,对于师资、教学材料的准备都是一种浪费,并且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1.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容交叉

《生物化学》课程中核酸章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核酸的基本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实验方法。在《分子生物学》课堂中,为了学习三大基因工程(复制、转录和翻译),此内容会进一步学习。《基因工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核酸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生物化学》课程中酶章节内容主要包括酶的基本性质、特征、酶促反应动力学和酶的活力测定等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在《酶工程》课程中有详细讲解,主要为酶的分离纯化、分子修饰、固定化酶、酶反应器等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关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生物化学》主要讲解盐析、透析和超滤、层析、色谱、离心等技术,而此内容同时是《生化分离原理与技术》中的讲解内容。

2.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内容的处理

不同课程,授课老师讲解的重点、方式各不相同,甚至有可能在一些院校里面分别属于不同的教研室,因此极有必要将所有相关课程的老师集中起来对课程内容的分布及重难点分配进行统一部署。笔者从事《生物化学》课程授课工作已有四年,结合平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针对交叉内容,现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1)建议《生物化学》课堂中将核酸的基本结构和理化性质作为重点讲解,而将染色体的包装和形成及核酸相关的实验技术内容略讲,可以合理分配到《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中进行详细讲解。

(2)关于《生物化学》中酶章节的内容,建议对酶的基本性质、分类、酶促反应动力学等基本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在《酶工程》的概述部分进行回顾复习总结即可,而酶的活力测定和纯化分离则略讲,可以适当分配到《酶工程》中详细讲解。

(3)对于《生物化学》中关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可以盐析和层析技术为代表,讲解一些蛋白质的基本性质,而其他内容则在《生化分离原理与技术》中进行详细讲解。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趋向于培养适应型、应用型人才,各高校也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也在不断完善和与时俱进。生物类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理论课堂的学习,更多注重他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4]。为了将理论课堂中的知识有效、合理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所属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对不同层次的课程进行连贯和统一,不仅需要相互衔接和关联,更需要合理地取舍[5],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本文针对生物类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讲授,探讨了其与其他专业课程的交叉及处理方式。其他专业的课程也存在类似交叉问题,因此此项工作也可以在其他专业中借以参考,避免师资、课时、教学资源的重复和浪费。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由综合到分化到再综合三大阶段,学科建设的综合交叉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6]。当交叉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跨度不同的学习阶段,甚至不同的专业时,对交叉内容的合理取舍更是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等课程,涉及生物专业、数学专业及计算机专业等,怎样合理安排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掌控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学团队在当前形势下必须面临的挑战,解决这一问题必将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并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蒙祖强,蔡自兴,黄柏雄.课程交叉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5:55-57.

[2]刘鹏.基于社会需求分析的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韩端丹,洪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教学衔接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5):30-33.

[4]唐杰,云建军,王兆明.关于课程间交叉渗透问题的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3):98-100.

[5]史洪江.强化课程间联系,提高教学效果[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9):16-19.

[6]金薇吟.学科交叉理论与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生物化学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 00:51:16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12:29
创新创业设计人才培养导向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策略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19:25:46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18期)2016-04-14 19:13:28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PBL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