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晓
摘 要: 在体育教学的共性与个性间达到平衡,实现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好”,需要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应在重视班级差异,针对学生特点,结合学生兴趣,注重学生层次的基础上,确定差异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挖掘。
关键词: 因材施教 体育教学 教学应用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近代,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扩大了教育受众,使更多人可以走进学校享受教育带来的益处。可是班级授课制却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教学的共性与个性间达到平衡,实现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好”。在初中体育教育中,同样需要面对班级授课制的这一共性问题。其实,解决的方法,早在数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就颇有先见之明地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要注重因材施教。那么,在班级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呢?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谈谈以下见解。
一、正确理解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教师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开展差别教学,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具体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便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班级特点,学生体能、兴趣、耐受性的基础上,针对各班特殊班风,对于学生的长项予以重点培养,对于学生的缺点或者短板予以适当弥补,对于学生体育发展的需要予以满足,使学生练就健康的体魄,获得最优发展,享受体育学习的快乐。归结起来,因材施教,关注的是“材”的差异性,追求的是学生的最佳成长。
二、因材施教应用策略
1.重视班级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班级存在不同的班风、班貌,每个班级也会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同一个体育老师,同一本教材,如果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会大相径庭。由此,我们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便需要结合不同班级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教法,安排不同的进度,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对于班风较为活跃、相对纪律较差的班级,体育课适合采用竞赛法、小组活动法,这样既让学生有了释放的平台,又让学生因小组荣誉而注意维持好的纪律。而对于不够活跃却纪律严明的班级,体育课则适合采用整体推进、集中训练的方式,这样避免了单独活动活力不足的尴尬,在良好纪律的保证下,实现了教学目标。
2.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通常由几十名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各有不同,各具特点,初中体育课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这首先就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如走访法、代课老师了解法、课上观察法等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分类教学目标,制订个性教学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统筹兼顾,既要落实整体教学目标,又要实现个体目标。对于全体学生的一般要求和对于个别学生的区别要求,应不着痕迹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例如,教学篮球这一教学内容时,针对男生与女生的差异,我要求男生和女生分组练习,并且制定了男生三步上篮10次中5次达标,女生10次中3次则达标的标准。而针对学生体能与技巧差异,则灵活地安排了30+投掷篮球与30-投掷篮球,学生可自由选择。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运动才能,体能有限的学生能尽力做到最好。
3.结合学生兴趣,因材施教。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加速剂”,且每个学生又有自己特定的兴趣。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展开。具体而言,就是应在初中体育课上搭建多个兴趣通道,避免教学的单一化,尽量让每个学生在一堂课上,都能发现一个兴趣点,都能引爆一个兴趣点。例如在教学“短跑”这一内容时,有的学生的兴趣点在于跑的姿势练习,有的学生喜欢展示速度与激情,有的学生更关注起跑瞬间的爆发,我便结合学生不同的兴趣点,设计了“矫健身姿”——跑姿最美评选;“激情时刻”——小组速度赛;“先发制人”——班级起跑速度比拼三个教学环节,迎合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快速跑能力。
4.注重学生层次,因材施教。
人生而不同,学生先天身体素质便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所具备的体育技能与体育素养有极大不同。但从班级整体的角度看,这些差异又会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这便决定了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会呈现出层次性。由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是我们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因素。我们应根据一定的标准,在充分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合理分成几个层次,然后,针对各层特点,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制定各层次“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教学目标,使处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充分发挥和挖掘潜力,提高身体素质。
例如,在学习“后滚翻”这一教学内容时,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四个层次差异,有的学生翻得轻松且规范;有的学生翻得吃力却也算标准;有的学生翻得很快,但是动作不到位;有的学生则根本不敢也不会翻。在观察分出这四个层次后,我对翻得轻松且规范的学生提出了数量要求;对于翻得吃力的学生提出了两人一组,评比练习的要求;对于翻得快却动作不到位的学生,我不要求他们数量,只要求他们规范动作;对于不敢也不会翻的学生,则仅仅要求他们尝试翻一个,不求质量。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练习都有了明确目标,而且只要稍加努力,便可以完成。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因材施教,就要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充分尊重班级、学生间的差异,针对学生特点,结合学生兴趣,注重学生层次,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法和目标,为学生练就健康的体魄助力。
参考文献:
[1]王敏.论“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5,15:257.
[2]王成希.略论体育教学中实施因材施s教的原则[J].考试周刊,2008,4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