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艺玲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重视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又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通过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整合,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魂、做人之本,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指引学生成长的思想之源。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小学教育对象是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培育关键时期。由于小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往往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如果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空洞的言行说教,非但无法起到道德洗礼、价值观培育的作用,还会遭到学生的排斥,导致不喜欢语文课。因此,语文老师必须了解学情,根据孩子特点,结合教材,选择更丰富多彩、更灵动活泼的形式,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润物无声般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
一、用教师自身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
陶行知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学艺术、个性心理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学生。学生思想的转变、品德的培养不是靠说教就能奏效的,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童心世界犹如一泓清泉,纯净、透明、晶莹。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是喜欢一个老师后才会信任老师,从而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
因此,语文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日常行为和教学工作中,体现到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的榜样:升旗仪式的庄严肃穆;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课堂教学中的爱心、耐心;教师认真备课;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仪表;与家长交流的真诚热忱……让学生在获取有效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
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应当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为指针,努力寻求小学语文课程实施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入点与结合点,挖掘课程中价值观教育资源,使小学生受到积极的价值导向和情感熏陶,为小学生形成稳定、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1.挖掘教材中的人格光辉,烙印下人性的真善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人具有崇尚美、追求美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儿童,哪怕是一朵花、一滴水,都是美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体验人格光辉,烙印下人性的真善美。
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资源是语文课本,怎样让课本内容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呢?需要挖掘、整合课本资源。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感受形象,体验情感,体会哲理。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在洪灾突然袭来之时,一位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村民的安全转移,以无私精神维护转移秩序,而他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教学中,抓住这位村支书的动作、语言及神态描写,想象他维护转移秩序的情景,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共产党人的无私精神和高尚人格。
语文课文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关键在于教师能正确解读,捕捉教材中各种价值观教育的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
2.正确捕捉教材中各种价值观的元素,远离假丑恶。
向善是人的本性,向善之后内心体验到的快乐是向善的源泉。教给孩子“什么是真善美”远比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假恶丑”来得重要。小学语文中像《金钱的魔力》这样比较详细表现人性弱点的课文不多。课文有关人性弱点的描写,一般只是略写,甚至一笔带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性弱点的认识,体会人性的优点,但不能引导学生有负面的体验,使人性的假恶丑、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远离学生。比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认识巨人的自私,体验到帮助别人才能感受快乐;对《桥》中村支书的儿子,要认识他的转变,即使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即便他父亲要他先行离去,他也没有丢下父亲离去。《将相和》的教学认识廉颇的嫉妒心,着重体会廉颇被蔺相如感化的心态变化过程,体验到正确认识别人才能有平常心。
其实,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素材,如孝亲、感恩、责任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整理,以这样的素材感染学生,用情打动学生,从而在内心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三、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先等很多文化元素,核心就是“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今天,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重视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通过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整合,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傅绍万.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大众日报(.论丛周刊),2013.12.29.
[2]殷忠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
[3]林世凤.核心价值观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