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娟
摘 要: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有机的整合,可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根据目前学校软硬件配备情况,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入手,在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整合上作一些有益的探索。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整合途径有: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和交流的工具。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课程整合 途径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至少可以体现出以下五个特点:(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2)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3)有利于实现对数字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4)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5)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的课程整合,必将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的整合应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常识。二是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这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即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的课程整合。
关于“课程整合”,有关经典描述很多,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曾提出: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强化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对教师要求,除了应用技术外,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应用技术。下面仅从中学语文的角度谈谈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
一、信息技术是媒体的呈现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最简单的方式。因为多媒体提供的是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记忆是非常有心理学价值的。因为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便于重复和编辑。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传统的呈现方式要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20%,自己看到的内容的30%,自己同时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表述的内容的70%。可见,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其优势是明显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因为中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对于《三国演义》的内容的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则可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解说作为课前导入。另一方面,课文情景的再现。如《与朱元思书》、《桃花源记》这样的课文,教师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的基础上能再现童话般的桐庐自然风光,桃花源天然纯朴的美。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得到欣赏的机会,有利于对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而且可以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写的,借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种策略的现实比较简单,硬件要求简单,一般的多媒体教室就是最好的硬件环境,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较低。教师一般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如《三辰影库》、《翰林汇》等。对影视资料的运用使用“豪杰解霸”或“Windows Media Player”等常用的视频播放软件即可,而且界面简洁、控制方便。也可以利用Power Point、Authorware和方正奥思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适合使用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等。如《活版》一课中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学生的理解有困难,我们制作一个动画演示的课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样就实现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等工具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材料的容量问题一直比较棘手。因为无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需要广泛涉猎,长期积累。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使用计算机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电脑的储存能力是惊人的,如果在校园网或互联网的环境中,信息资源就是浩如烟海的。
这种整合策略的现实有两个层次:一种是在网络教室的硬件条件下,教师事前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收集好,放在内部服务器上的一个指定的目录之下,告诉学生查询的地点、方法或搜索的关键字,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方便查阅一些突破书本的知识。如在教学《北京立交桥》一课时,就可将有关桥梁的介绍、立交桥的定义及若干的举例说明,大量的桥梁图片资料事先放在服务器上。这些资源的利用,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园、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另一层次是基于Internet环境的学习。教师在讲授相关课文时,先拟定一些学生需要事先准备好的背景知识,以更好地帮助了解课文。这一整合策略的实施,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学生是在基于Internet的环境下学习的,就必须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加工,然后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利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的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三、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有条件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下,结合中学信息课的要求,训练学生对文字的阅读和输入能力。中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出现,这种能力不但指听、说、读、写,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归纳、删改和编辑等能力,即对文字信息进行处理和运用的能力。
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到电子出版物的阅读,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这种阅读内容载体的改变,其实质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随着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的出现,培养新的阅读能力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中学信息课应教会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阅读,语文教学则应该结合学科特点,促使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
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适应多媒体的写作方式及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汉字的输入对于识字教学能起到辅助作用,由于汉字音、形、意有时关联不大,结构复杂,音近及形近的字偏多,这给学生的记忆带来极大的困难,我们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将这些汉字输入计算机,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能及时纠正学生的许多错误。如用“全拼输入法”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音;用“五笔输入”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记忆汉字的字形。许多同学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欣喜地表示:计算机帮助他们纠正了许多习惯性的错误。有的同学输入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手写速度。
对于家里有电脑的同学,提倡其交电子作业,已上网的同学甚至可以以邮件的形式直接发到教师的邮箱里,教师可以打印出来,并在全班朗读。鼓励学生进行多媒体写作,从Power Point到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都可以做出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我在对学生的电子作业批改时特别喜欢Word中的“批注”的语音功能,在学生的作业中加上几句可闻其声的批语,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超链接的结构方式,使学生的写作思维从平面走向立体,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质的飞跃,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扩散性和逻辑性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