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摘 要: 当今自然(包括身外自然、身内自然、自然而然三种含义)因人类急功近利掠夺式的开发而变得越来越仅剩追忆的趋势,导致外在自然生态危机(生存危机、自然生态问题)、社会世态疏离(生活失衡、社会生态问题)和个体认同迷失(生命无根、心理生态问题)。教育责无旁贷。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兴则教育兴”,教师的师德师风,亦是教师为师从教的核心要素与灵魂所在。有鉴于此,文章提出从师德建设现状看教育生态当代困境,基于教育生态的角度展开原因分析及师德建设路径探索,以寻求引领教育走出当代困境之良方。
关键词: 师德建设 教育生态 研究现状 应对思考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当前我国师德建设缺乏职业特点,存在诸如止于抽象原则规定等缺陷,急需处理道德类型与境界层次关系(刘次林,2008)。“立德”才能更好“树人”,“自树”乃“树人”之前提。生态即一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教育生态是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及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状态。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以生态观观照、思考、解释、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研究教育与其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主要目的在于营造适宜教育健康运转的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并呈“多维镶嵌性”。生态学的方法论与和谐价值观对教育研究有很强的适切性。生态智慧可以应用于教育研究,生态思维模式本身更贴近教育形态(刘贵华,朱小蔓,2007)。师德建设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和规范共同镶嵌而成的复合生境,而教育环境则是教师发展的主要生境。教育生态智慧主张整体性、关联性、共生性及具体性原则,为实践中的师德研究创设新思路。基于教育生态的视角,从师德建设看教育当代困境,为教育研究领域带来清新视野,借以促进教育生态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师德建设研究现状分析
1.角度与思路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教育运动风起云涌。在生态教育运动推动下,随着生态学的崛起和流行,教育学家把生态学理论应用到教育学中,开始关注教育自身的生态发展,生态学与教育学由此联姻,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思想研究以生态教育者包华士(C.A.Bowers)、大卫·奥尔(David W.Orr)和温德尔·拜瑞(Wendell Berry)为代表,他们的研究思路在于对生态教育者深刻拷问与批判及坐落在现代化框架之上的现代教育思想的文化前提和预设,并将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联系起来。
近年来,关于师德问题的研究角度多为伦理学、教育学学科,内容以师德的内涵及规范;师德建设的意义;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为主。
2.问题与局限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师德建设研究领域缺乏理论深度和广阔视野;提出的对策缺乏实践操作性;对教育生态的研究数量呈繁荣之势,但研究质量良莠不齐,仅单纯理念解读而缺少教育各因素之间解构与践履。长期以来,人们对师德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在教育学的范畴中进行的,偶尔跨出教育视野而加入伦理学观点。单一的研究视野往往使得关于教师的研究仅囿于教师专业素养及知识结构方面。要研究和解决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遇见的纷繁复杂的情境和问题,实现立德树人,就必须超越单一学科单一群体思维方式的局限。
二、从师德建设研究教育生态的当代困境与应对的价值
1.摆脱力不从心的师德构建困境
当前师德建设面临的矛盾首先体现为思想统一与价值多元的矛盾,规范化与主体性的矛盾,政治化与生活化的矛盾。其反映出师德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背离,教育生态系统中师德建设的社会道德建构与个体道德建构两个基本要素关联性的缺失,此为问题之根本。师德构建,应置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视野中加以考察,此为解决问题之新视界。
2.挣脱教育现实困境的有力之举
我们对当前师德建设面临的困境展开思辨与批判,一是机械论的世界观和“人类中心”的价值观之影响,“人定胜天”在PK“天人合一”中胜出。此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方法上的可能性与价值前提,过于强调任何一方均会矫枉过正。二是科技理性至上观,这反映在教育领域即是从理论到实践视效率为生命,教师把学生物化,把价值事实化,把人的思维理性化,尤甚的是把道德知识化,将职业道德视为知识加以物化、加以建构。正如范跑跑之流正是高举这面大旗,为自己可耻行为寻求到合理性辩解。三是视传统为阻碍,视变化为进步的“反传统的传统观”。现代社会认为“变化”和“发展”都是正面的,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思想也坐落在这种价值前提和文化预设的基座上,并再生出师德建设的预设和前提。教育生态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增进师生个体的幸福及本土文化和生态的完善,而非单向度地提高教师经济、职业竞争力。因此,以此为思想基点建构的师德教育方为良策。
3.挖掘教师职业无以替代的生态价值
当今社会人们将教师道德视为实现教育的道德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在教师道德建设上遵循“取法乎上”的策略,从而使教师道德研究与道德建设误入歧途,使广大教师长期陷于道德的重负之中。教育生态学思想给师德研究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即将教师这一研究基本对象作为个体的人、作为生态共同体加以研究,将这一共同体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研究根基,并赋予教师应当担当的自然使命和社会使命。让教师重新认识职业内涵、重塑职业形象,挖掘教师职业内在的无法替代的尊严、快乐和价值,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良心育人与责任育人的统一,从而把学校建设成为求真的知识世界,向善的人际世界,美好的心灵世界。
综上,我们应直面教育当代困境,引入承认环境的天然自功与个体的智慧灵巧和合创造产生和谐的“教育生态学”作为一种和谐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原则,用以健康地指导、规范、改造师德建设。这一视野将丰富和发展教育思想,开阔师德建设的宏大视野,同时给中国教育生态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我们应致力于为已被遮蔽了的“师德”等教育实践的补偏救弊和复归本明,特别是为教育生态的返本开新,进而为自然生态的返魅、社会生态的和谐与教育者心理生态的健美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师德建设寻找健康的价值路向和方法措施,进而为教育生态理论的深入建构与师德建设实践操作探寻良方,初步建构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师德建设实施框架与策略,从而消解师德建设中的限制因子,营造出师德建设的绿色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