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发波
新课改后,教师的许多旧有资料失效,直面重新设计习题。新设计的习题,无论上网摘得,还是自己设计,几乎都是新生事物,缺乏时间“洗礼”的校正,错误较多。这些错误笼统地可以用“粗心”一词去推托。深入细究,粗心的背后更是种种无形的力量在做推手。
一、错误源自教师居高一层的傲视
教师,对于自己所教的小学数学知识,总是充满自信,书上练习真是“小儿科”。真的像儿童一样花那么多时间去推敲,弄清来龙去脉再解答,于同事面前,于学生面前,好像有失脸面。这种“认为太简单”、“失脸面”的自信就是一种自傲,自傲带来浮躁,于是他们设计练习也好,做练习也好,书写潦草,过程简单,能省则省,常常跨越好几步,因而错误就不约而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四边形单元,练习十一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如图)单元测试时,有位教师就把这两个问题合二为一,改成这样一道题: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4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图同上)用附图说明是一面靠墙,又说四周围上篱笆,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出现这种错误,就是教者没有认真推敲原题条件与问题的缘故。原题暗含两道题:题一“四周围上篱笆”,就是指四边都有篱笆。题二“一面靠墙”,指只要三面围上篱笆,图是与第二个问题相匹配的,是进一步补充说明有一条长不要围上篱笆。现在把题二的一面靠墙同图与题一糅合,而题一的“四周”没有改动,就产生了错误。又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针对位置与方向有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按要求涂色。1.在学校的东南面和东北面涂红色。2.在学校的西北面和西南面涂黄色。3.在学校的东面和西面涂上蓝色。4.在学校的南北面涂上紫色。方位,在老师看来是多么简单,可很多老师没有深思,在方位词中一个字代表一个方向,两个字的联结代表另一个方向,所以两个方位词是不能随意联结在一起的,如有东南、西北等之说,而没有“南北面”之说,所以这道题的第四小题表述有错。应该在南北之间加上一个顿号或表述为南面和北面。自视带来的傲视,是我们习题设计产生错误的最大主因,即粗心。要走出“粗心”的迷途,一方面教师要摒弃“我是老师的”思想,低姿态高负责地对待习题设计。对于改造习题,一定先要审视原习题,要了解什么条件与什么问题相匹配,什么字眼表述什么意思,真正了解原题的意思。二要思考什么地方可以改造,改造后会不会与原题相冲突,改造后数字合不合理等?对于自己设计习题,一定要考虑什么意思只能怎么表述,带着与学生一样的恭敬情怀,认认真真推敲自己设计题目中的字眼。另一方面是设计完习题后一定要养成检查的习惯。最好是自己先做一遍,且做时一定要慢速度,不能一目十字看题目,一步跨越好几步写过程,这样做才能更容易检查出自己设计的习题是否有误。有条件的可以让同事再做一遍进行检查。
二、错误源自教师成人思维的惯性
,这是什么?成人思维的第一反应更多的是:这是一个杯子,一个生活中的杯子。于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的练习一(P6),编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5.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1)的高约1?摇 ?摇。(后面还有三小题略)编者的意图就是要求填写生活中实际杯子的高度约1分米。没有接受过这种类型练习的儿童,思维的第一反应更多的是:这是一幅图画,画的是一个杯子。于是就有学生想到图上杯子的高度约是1厘米,就填上答案1厘米,受过暗示训练,又有些遗忘者就问老师,这里是填生活中杯子的高,还是图上杯子的高?所以这是一道指代不明的错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由于我们成人的定势思维在作怪,认为画的东西是指生活中物品,理所当然是指生活物品的长、宽、高等,殊不知它还可以代表着图上物品的一些指数等,也就产生了歧义。同册有余数除法单元,有位教师出了一道带情境图的生活问题。图意是:一个成人手拿一大串气球,共22个,他的前面排成一排有5人,问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气球是儿童玩具,在成人思维里就认为儿童才玩气球,他们想当然认为这里就是分给五个儿童,谁知从儿童的视角里,他们认为公平公正地分,每个人都要分到,应该是分给6个人。所以这也是一道指代不明的歧义题,即错题。走出成人思维误区的最好办法是用逆思维思考与检查,即反过来想。例如上面的杯子图,我们可以问自己:这里如果不代表生活中实际的杯子,还可以代表什么?就很容易发现可以代表图里的杯子,从而发现错误。再如上面的22个气球,可以想这里如果不是平均分给5个小孩,还能表示分给其他人吗?如这样思考,一定会发现这里的这种表述有可能让学生理解为平均分给6个人。即我们在习题设计时,一定要从多个视角看问题,从而打破我们成人惯有的思维模式。
三、错误源自社会生活习俗的迁移
每个教师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环境中的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或俚语等影响着教师的习题设计,有时受习惯的迁移会不自然地出现设计错误,通过检查很难发现。如在一次六年级毕业检测卷中,有位教师把人教版五年级书中的一道练习题改成如下:育才小学138人需要租一天车去某地春游,租车公司现有两种车出租:“大客车每辆限乘40人,每天每辆1000元;中巴车每辆限坐25人,每天每辆650元。”(1)设计三种不同的租车方案,并算出各方案所需费用。(见下表)
(2)怎样租车最合算?这是一道前后表述不一致的错题,前面文字中讲述的两种车是“大客车”和“中巴车”,而后面表格中却要学生计算“大客车”和“小客车”的租车费用。出题时,我和一些老师在场帮忙检查过试题,出题者自己也检查了好几遍,但是就没发现这种低级错误。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受社会生活习俗的俚语所影响,在我们这个地方,很多载客的微型汽车,方言就叫中巴车,出题者自然而然地就把课本中题目的前面表述“小客车”改成了“中巴车”,也想更接近生活实际,而后面却没有改。我们几个老师受方言影响把“中巴车”等同于“小客车”了,才造成四五个老师帮助检查了还会视而不见。所以我们平时在设计习题时,对试题上的文字表述,一定要思考有没有使用本地社会习俗、俚语、方言,如用了,则有没有前后一致等。
教师习题设计出错常态原因还有很多,但教师设计题目出错是很不该的。一方面反映了教者的水平和工作态度,另一方面有时候还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多方面反思自己习题设计出错的原因,从而千方百计避免这种错误的产生。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