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族游牧文化特性分析

2015-09-10 07:22韩敏
考试周刊 2015年66期

韩敏

摘 要: 居住在天山和阿赖山山脉之间的吉尔吉斯人作为中亚的古老民族之一,凭借自身智慧、勤劳和勇敢得以世代繁衍生息并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吉尔吉斯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其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游牧文化特性,主要体现在吉尔吉斯人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而强烈的部族意识近乎成为吉尔吉斯人民的民族心理。

关键词: 吉尔吉斯族 游牧文化 特性分析

吉尔吉斯民族①是由远古生活在天山地区的一些部落和居民与曾生活在蒙古高原和叶尼塞河上游,后来不断迁至天山地区的古代吉尔吉斯人部落相互融合后逐渐形成的。受在塞克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乌孙文化的影响,吉尔吉斯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游牧文化特征。

一、吉尔吉斯民族起源

吉尔吉斯族的先民是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的坚昆人。公元前3世纪末至6世纪,坚昆人先后处于匈奴、鲜卑和突厥人的统治之下。公元85年,北匈奴被迫向西迁徙,一部分臣属于匈奴的“坚昆”人自然被迁到中亚天山一带,这便是天山地区出现得最早的吉尔吉斯人。

公元748—840年,黠戛斯②受回纥统治。公元840年,黠戛斯灭回纥,建立黠戛斯汗国。是时,该汗国疆域辽阔,东到贝加尔湖附近,西南毗邻葛逻禄③,南至天山山麓,东南则和唐王朝领土相邻,人口超过百万。这样,在公元10世纪以前,天山地区已出现叶尼塞吉尔吉斯人的足迹。

10世纪初,契丹兴起,并建立辽朝。公元931年,黠戛斯正式沦为辽朝属国。13世纪初,蒙古崛起,成吉思汗曾两次出兵征服了吉利吉思④诸部。蒙古在西进的同时,被其征服的吉尔吉斯人也一同向西发展。17世纪30年代,蒙古准噶尔部强盛起来,叶尼塞吉尔吉斯于1667年归属准噶尔。18世纪初期,蒙古准噶尔部和沙俄联合行动,将叶尼塞吉尔吉斯人赶迁至安集延和喀什噶尔(今中国新疆喀什市东南郊)之间的山区。

这样,经历了数十个世纪的颠沛迁徙,至18世纪初,最终形成了足迹遍布天山南北的近代中亚天山的吉尔吉斯族,其牧场北起楚河流域和塔拉斯河流域,南到帕米尔高原,东至喀什噶尔。

二、吉尔吉斯族游牧文化特性

游牧文明是在人类早期原始狩猎文明和原始采集文明之后,与农耕文明差不多同时产生的。所谓的游牧文化,就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显著特征在于游牧民族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都是游牧生产方式和游牧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和写照⑤。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吉尔吉斯民族文化中的天然性、流动性和尚武性等游牧文化特性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

1.独特的衣食住行特征

吉尔吉斯族的传统服饰颇具特色:男子身穿长袍、羊皮袄,脚蹬软皮靴,头戴皮帽、绣花小帽或者毡帽⑥;女子穿宽大艳丽的连衣裙和灯笼裤,外罩针织黑绒坎肩、丝绒和长绒袍,腰系开襟绣花围裙,脚穿外套胶皮鞋的软皮靴。吉尔吉斯男女老少都喜爱首饰,各式耳环、项链、戒指、手镯是他们必佩的装饰物。

饮食方面,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得吉尔吉斯人善于制作便于长期储存和携带的奶制品,如奶茶、酸奶、奶酪、奶豆腐等。克米孜(由马奶、骆驼奶发酵而成)、勃佐(由大麦、黍子面发酵而成)、干酪和马奶都是吉尔吉斯人民的传统民族食品。他们常用纳仁(一种炒肉丝)、库吾尔达克(锅烤肉)、撒尔阔勒(奶油米饭)等民族特色美食招待来客。

吉尔吉斯人的住所最初是由动物拖拉的便于迁徙的车子,后来发展为适应游牧生活,可以在短时间内搭建和拆除,冬暖夏凉,外形美观,内部舒适,结构合理,装饰考究的毡房。毡房曾是草原游牧民族的主要住所,其历史非常悠久。吉尔吉斯族作为一个世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曾长期居住在毡房内。吉尔吉斯民族的毡房多围绕游牧和半游牧的生活而建造,其骨架多用就地取材的木头搭建,芨芨草帘和毛毡用以保暖。而毡房的女主人通常都竭尽所能将家里几乎所有能进行刺绣的地方绣上图案,从毡毯、门帘到被褥枕头,从帽子、衣服到鞋袜,从各式盖帘、鞍垫到荷包、手巾、锅垫、碗兜,上面均绣满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使之成为一件件艺术品⑦。

同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吉尔吉斯人精于骑射,骁勇善战。吉尔吉斯斯坦有发展养马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水草丰茂,牧场广阔,全年可以通过专场进行放牧,生产成本低,培育出不少马的优良品种。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男子汉若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伴侣、一匹奔驰若飞的骏马和一支顺手的马鞭,就能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很多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如:叼羊、赛马、马术、飞马拾元宝、飞马比武等都是游牧文化在其民族文化中的完美体现。至今,在各种隆重仪式和传统节日中吉尔吉斯人还会举行各种热闹非凡的赛马活动。

2. 强烈的部落意识特征

吉尔吉斯人属于游牧民族,其传统社会组织的最重要的特征是部落的存在。

阿寅勒(айлы)是由几个有较近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的村落,它通常以父亲为中心,其子成家后在旁边搭建毡房,一般有五到十户,具有家庭公社性质。若干个阿寅勒组成了乌鲁(уруу),即氏族。部落是文化人类学理论中原始时代的一种社会组织类型,一般由几个氏族组成。每个部落通常都有自己的名称,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相通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如集体狩猎、生产协作等)并通婚。吉尔吉斯人是用部落明确和划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

古代吉尔吉斯人的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于畜牧。丰盈的水草和强健勇猛的男子是生存的基本保障。原始的游牧生产方式和氏族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使得部落内部的团结协作显得格外重要。出于对整个部落的利益及安全的考虑,部落成员对部落的绝对忠诚,相互之间的依赖和信任成为整个部落生存的关键。

世代传承的强烈的部落意识已然成为吉尔吉斯人的民族心理。至今,部落政治还对吉尔吉斯国家政治产生深刻而直接的影响,无论是总统选举还是议会选举,按部族血缘关系投票已经是不成文的惯例。此外,吉尔吉斯斯坦多党制被深深地烙上部落观念的印记,以部落为依托组织建立政党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一大特色。纵然经历沙俄统治和前苏联时期,这种部落意识并没有弱化或者消逝。辛勤的劳作、对老者的尊重、对集体的忠诚及为顾全大局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等吉尔吉斯传统宗族习惯法成为其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结语

吉尔吉斯民族文化是祖祖辈辈的吉尔吉斯人长期游牧生活的积淀,也是各种宗教文化在吉尔吉斯的土壤上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更是吉尔吉斯族递给世界的名片。作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吉尔吉斯民族文化如血液般流淌于每个吉尔吉斯人的体内,世代不灭。显著的游牧文化特性是吉尔吉斯人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保留,也是对其民族历史的传承。

注释:

①吉尔吉斯族是跨国民族,在我国境内称为柯尔克孜族。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现居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吉尔吉斯族的民族文化。

②公元7—9世纪,吉尔吉斯人统称“黠戛斯”。

③今阿尔泰山以西至中亚的七河地区。

④蒙元时期,吉尔吉斯人被称为“乞儿吉四”或“吉利吉思”。

⑤吴团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9,VOL27(5).

⑥吉尔吉斯民族特有的毡帽,上缝黑丝绒,有白色帽檐,戴帽缨.

⑦万雪玉.柯尔克孜族毡房文化解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VOL41(2).

参考文献:

[1]胡振华,主编. 中亚五国志[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2]高源. 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跨国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Z]. 兰州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2006.

[3]贺卫光. 中国古代游牧文化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1.9,VOL22(5).

[4]马桂英. 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J]. 天府新论,2006(1).

[5]史谢虹. 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人传统社会探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VOL35(1).

[6]古丽多来提.《玛纳斯》中的多种宗教信仰痕迹研究[Z].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