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连通主义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2015-09-10 06:24周凡孙艳霞张海粟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

周凡 孙艳霞 张海粟

摘 要:网络互联网时代,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在观念上认同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文章在总结前人经验以及对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解读下,对教师专业发展及信息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连通主义学习理论是顺应时代的产物,从外部环境的视角,认为知识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和可获得性的特征有别于传统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体现了其优越性。连通主义学习理论能够很好的支持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 教师;教育信息化;连通主义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70-04

信息技术的发展把学校教育带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无论是提倡的素质教育还是人才培养,都对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完善当下不健全的教育体制,促进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是实现中国教育事业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

一、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1.教育信息化

信息时代使得教育实现全面化、优质化、个性化以及终身化成为了可能,但由于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导致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定义,何克抗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1]该定义强调了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两方面,信息即资源,技术即手段,同时教育占主导地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是运用信息时代的资源和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98年以来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至2002年前后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重点建设教育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强调了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在数量上的快速发展。第二阶段是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至今,开始强调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提升教学质量。[2]

教育信息化强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三效”问题(效果、效率和效益)最大化。教育信息化的组成要素有基础设施、软件平台、教学资源与教师培训。[3]这四者的关系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以基础设施为依托,搭建优秀的教学平台,运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发挥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解决教学中的“三效”问题。在这四个组成要素中,教师培训是最为复杂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教师作为教师培训的主体,在教育传播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主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通过营造和创设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来实施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教师不能再仅仅依据以往的经验使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段已经满足不了信息时代学习者的需要。

2.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出始于美国,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4] 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强调高校人才培养中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以此为契机将培养优秀教师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着重强调对高校教学评估制度的完善与实施。[5]高等院校的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职责可概括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而教师专业发展(Facul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专指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教师教学角色的成长与进步。教师专业发展可分为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学科专业是教师掌握的教学内容的程度,与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关;而教育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技能水平,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越丰富,教学实践能力越强,技能技巧越高,教学效果越好。[6]只有同时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个问题才能算是合格的教师。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育专业发展基本被忽略。高校教师是一群掌握高深学问的知识分子群体,大多数教师都停留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知识中,而对如何将自己的知识有效的传达给学习者的问题缺乏认识与重视。甚至在某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中发现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我们对此应予以高度关注。

教师培训一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培训中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能够有效的拉近教师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专家提出了美国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 Development School,PDS)的教师培训模式,旨在为职前教师提供示范教育和为在职教师提供继续专业发展教育。PDS建立的原则之一是应成为研究型或反思型教师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环境来实现,2001年,全美共有1000多所PDS。PDS极大促进了在合作环境下教师专业的发展,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专业化教学中,同时其教学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6]。

2003年9月,我国教育部公布《关于实施全国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开始着手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简称教师网联)计划[2]。教师联盟计划是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构建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平台,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课程培训。北师大教师网联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业务系统的开发项目于2012年2月结题,暂未投入使用。

相比而言,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起步早,进程快,而我国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尚不成熟,借鉴美国这方面的先进性经验,可加快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我国全国联盟计划的实施与美国的PDS均是以校校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然而,美国PDS计划的实施目标十分明确,实施效果显著,具有持续性与标准化的特点,这是我国在实施联盟计划时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连通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在硬件基础的支持下,教师在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上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即使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学校也会配备相关网络教学平台,但大都利用率低下,学生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支持率也较低,在笔者之前进行的《教师教学技能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研究》的自编问卷调查中,结果发现仅有32%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技能很重要。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教师呈现多媒体资源的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缺乏将多媒体设备有效的与课堂活动进行良好组织的能力。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经验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

1.传统三大学习理论

有关教学环境中使用最多的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这三大理论依据时代的发展相继出现,现在大多数的教学都是依据这三大理论为基础而进行的。最早出现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不可知的,个人外在可观察的行为比内在隐性活动更重要,学习是关于行为的改变。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通常采用计算机信息加工模型,学习被看成是程序的输入,通过短时记忆后,编码成为长时记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尝试理解他们的经验时创造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常选择复杂世界中与他们自己相关的信息进行建构。这三大学习理论支持了现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活动,然而这些理论很少提及外在环境是如何影响学习的以及组织环境下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2.连通主义学习理论

在当下,在学习发生之前评估所学的东西是否有价值很有必要,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多样化,能学习到的知识量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绝不能仅仅把知识的处理建立在个体进行的学习上。同时,基于当前大数据时代环境中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习者自发产生学习动机的技能需要,这都是以往的学习理论难以解决的瓶颈。因此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在2005年提出了连通主义的概念(也称关联主义)(Connectivisim)。[7]

连通主义被视为网络互联时代背景下的学习理论。连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者西蒙斯首次于《连通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8]一文中阐述了连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连通主义是混论学原理、计算机原理、系统化原理和自我建构理论的集成。在网络互联时代,知识量的极大丰富、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促使知识和学习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复杂、混沌、非线性等特点。[9]连通主义认为学习发生在混乱环境中,会不断产生变化,这并不依赖于个体差异的控制,在知识具有动态化与多元化特点的环境下,学习就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连通主义观点中提出了“结点”概念,认为“结点”是用来形容网络中的外部实体,可能是人、组织、图书馆、网站、书、杂志、数据库等任何信息源。[10]学习的行为之一是创建外部结点形成自己的信息和知识源,知识不只是可以存储在人的大脑中,还可以聚焦于连接结点中的外部信息工具,这种连接可以让我们学到比目前所知道的更多的知识。

西蒙斯在专著《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7]中将学习分为传递性学习(Transmission Learning)、自发性学习(Emergence Learning)、获得性学习(Acquisition Learning)和附加性学习(Accretion Learning)。中山大学的学者王竹立认为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适合指导传递性知识,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适合指导获得性学习,关联主义学习理论适合指导附加性学习。[11]附加性学习特指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自然过程,是生活引领着学习者不断学习。教师培训过程便是这样一种状态,教师培训的目的是有效教学,而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连通主义的观点是:知识点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获取性的特点,而学习者的学习是一个通过创建结点、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网状形式扩展的过程,连通主义强调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三、连通主义理论的实践应用——MOOC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缩写,MOOC是由加拿大的戴夫·科米尔等人根据网络课程的教学创新实践提出的。[12]其发展的标志是2012年由斯坦福大学发布在Coursera上的试探性课程《人工智能导论》: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进行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该课程有来自190个国家的16万学生注册参与。不久,斯坦福大学又创立了Udacity的网络在线课程,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联合投资创立了edX,开创的目的是为了配合校内教学的在线教育推广,以及对学生在线学习过程的记录用以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自此,MOOC的发展风暴引起了全球关注。

MOOC的特点是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学习课程。[12]首先,“课程”表明MOOC是一门课程,具有完整的课程结构,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课程评价等部分构成,同时与传统课程不同的是课程对象群体(即学习者)的不确定性,学习者的年龄跨度、社会角色、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有利于各国、各阶层的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其次,“大规模”是指MOOC的课程参与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这种学习才会有效。这与基于传统提出的小班化教学恰好相反,MOOC追求人数的量化,但是又不会因为人数的增多而导致课程的进度变慢以及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等问题。再次,“开放”是指全球所有能被网络覆盖地区的人都可以进行这些课程的学习。 这种开放也体现在开放的教育形式,没有人数、时间、地点的限制,同时三大MOOCs平台上的课程几乎不收费。最后,“在线”是指课程形式是基于网络的,学习者的学习并不是仅仅停留于某个平台,可以根据学习者个人习惯使用各种工具与平台参与学习(如Wiki、博客、Moodle、Facebook社交网络等)。

MOOC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是连通主义学习理论。MOOC课程往往是由一个非常具体的知识点开始,学习者在海量的知识库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入课程的学习,课程的内容大都是动态汇聚的,学习者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将课程外的内容与课程内的内容相互混合,将学习者自己的资源和课程资源混合。同时,MOOC课程激励学习者进行课程目标的创新,鼓励学习者与课程中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创作。课程的评价方式多样化,只有完成了课程设计中所布置的互动与合作任务,再进行课程的最终考评才有可能通过该门课程。其主要观点是知识是生产的过程而不是消费的过程。

四、连通主义理论对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教师教育信息化主要是让教师适应信息时代的特点,运用信息时代的产物(技术和资源等)协助教学,大幅提高教学效果。然而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以及传授学生知识的主体,其教学技能、反思教学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等都需要提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教师以往的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必须学会教学的技能,学会反思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特点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学会不断实践、不断进步。

依据连通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为当下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提出以下意见:

1.教师教学技能是动态变化的

知识是动态的,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是动态变化的。刻板的教学效果只能满足班级小部分学生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是不可取的。在寻求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政策指导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要求教师能够迎合每一类学生的需要,知识的动态性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已有观念。

2.教师具备先进理念

知识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时代理念,不断审视以往的教学观念。这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能够与时代特征相适应,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已知知识时需要不断审核知识内容的确切性,同时也要学会将最新的观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获取知识的方法。

3.利用网络资源

连通主义认为知识是可获取的,其获取的最广途径就是利用网络上所存储的资源。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自我反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称其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教师应该学会通过网络上的数字资源,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与其他同侪进行网上或线下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

4.建立知识结点并以网状形式发展

在教师学习过程中,资源的获取以及同侪交流平台的搭建很重要。网上海量的资源,对于教师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就是学习者。连通主义提出学习者的学习是一个通过创建结点、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网状形式扩展的过程。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有效创建与教学情境有关的结点,让教师在情境环境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并与自己的课堂教学建立联系,有效的解决课堂中的教学问题。

5.提升教学能力

连通主义强调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与其让教师学会如何教学的陈述性知识,不如让教师学会如何分析教学问题,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及反思性教学等。年轻教师缺乏经历,年长教师缺乏时代思维,在MOOC课程的冲击下,学校教师的危机意识也在提升,做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绝不仅是停留在专业知识水平上。

6.将MOOC运用于信息化培训

将连通主义的实际运用——MOOC运用于教师信息化培训中。MOOC更适合有独立性、自控力较强、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协作的群体,而教师在这一特点上与其非常吻合。MOOC的整个课程设计理念都是以连通主义理论为基础。运用微视频的形式让教师能够在空闲时间随时进行学习;运用社区的概念,让教师与同样职业的同伴们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用平台的监督功能,随时跟踪教师的学习进度与状态;用活动强化教师的应用能力,用反思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五、结束语

在连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引下,教师需要颠覆以往仅作为教师角色的观念,在自我反思中,教师就是学习者,所有好的教学法与教学技能都是教师学习的方向。所有教师信息化培训(无论是平台自学还是面授)的前提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觉悟,如果教师缺乏对自己课堂教学中教学问题的发现能力,没有改变自有教学方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这样的教师便难以达到教师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07(7):5-10.

[2]教师[2003]2号.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Z].

[3]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4]肖丽萍.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2(5):57-60.

[5]教高[2012]4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

[6]George Siemens.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distance learning,2005(1):3-10.

[7]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34-40.

[8]徐平.浅论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J].教育艺术,2007(6):22-23.

[9]祁伟.美国专业发展学校 (PDS) 研究[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0]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11]G·西蒙斯(著),詹青龙(译).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