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梅
摘 要: 郭橐驼是唐代的一个小人物,以种树为业。凡树木,经过他的手,无论是种植还是移栽,没有不活的,不仅长得枝繁叶茂,所结的果实也丰硕,而且比别的树结得早。为此,柳宗元为他立传《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种树给人的启示不小,有人将他的绝技“移之官理”,作者将它移之语文教学法之中。
关键词: 郭橐驼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我曾就《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体现的语文教学法写过一篇体会文章,但是重温原文发现我曾经写的文章仍有很多未尽之言。
文章作于永贞元年,郭橐驼业种树,“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而“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初读此文,惊叹驼之种树技艺精湛,但细读后文,郭橐驼一番自述让人受益匪浅,“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此之“天”与“性”即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及本性。郭橐驼是掌握了树木发展的自然规律,是遵循规律正常情况办事,而他植者却违背了这一规律,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借诸多不正常人之眼看正常人,自然是有些超常。由此,以驼之道,“移之官理,则与驼业者其亦有类”,“问养树,得养人术”。为此,我将尝试以驼之道,移之语文教学之中。
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而主要是培养有思维、有创新的“思想家”,也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习惯、意识和精神。这种观察和思考当然主要是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精神等领域,这才是中学语文教学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思想不仅是人的权利,而且是人的本质。要实现这一本质的飞跃,基础是关键,犹如种树“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其意即“凡是按树木的本性种植,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土要用原有的,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之后,不要再动它,不要再担心它,离开后就不要再看它。如果在种树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如果放下了,要像丢弃了一样不管;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要使学生的天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特点,结合课文实际,必须非常具体、细致地对学生学习方法加以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把严格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每一环节都不能放松。比如预习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扫除当天所要讲的课文的文字障碍,要读课文,要勾画出不懂的问题(写在笔记本上),这就相当于“其本欲舒”,在种树前先舒展它的根以便充分吸收养料。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已大致掌握课文文意,并可拓展思维,留有想象空间,不像在不预习的情况下“死”听教师讲解,使思维蹙缩成一个“核桃”。又如在课堂这一环节,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精力集中,不允许思想开小差、随意看其他书籍等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思想与行为。同时,教师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此环节我喻之为“其培欲平”。要把知识合理、适度地传输给学生,且要他们咀嚼吸收,不能一言堂,也不能对任何一位学生有偏差,以致“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也就是说,不要等到考试后才查漏补缺,而是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孜孜不倦地耐心传播知识。日积月累之后,学生犹如茁壮成长的树苗,吸收了大量养分,只等着接受知识的考验。
此外,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其中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问、发问,此环节正所谓“其土欲故”。温故而知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有了严格的课堂教学、各种精心设计的有助于吸收课堂知识的提问后,还需及时检查督促,这样才能保证把严格的要求落到实处。此环节我称之为“其筑欲密”,原因在于,系统地检查学生课内外掌握的知识,如进行小测验、整理归纳文言知识,将知识归纳为系统且有联系的小板块,让学生细嚼慢咽,吸收养分。就好比种树时将它周围的土捣结实,为它的将来奠定牢固的基础。对那些自控力较差、基础也较差的学生,尤其要以基础知识的巩固为主,让其水平有所提高,并与其他学生同步学习。经过以上环节之后,就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任其天者全而性得矣。郭橐驼种好树后能“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是因为他把根基打好了,才能“其置也若弃”,相信自己所植的树能茁壮成长,早实以蕃。
当然,教师要做到“其置也若弃”,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保持对学生的宏观调控与指导,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时刻把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原则,需要全身心投入时,要与学生融为一体,随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传授知识;需要放手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像郭橐驼那样“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才能顺应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才能使所传授的知识被学生吸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而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读书缘自明理,推己及彼,理通天下,文章实际上包含的哲理相当丰富,比如我们可以推及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上,有一部分家长总是放心不下孩子,即便在他们成人之后,还是人“拢”在自己身边,觉得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或是眼皮底下,朝五晚九地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唠叨,这样子孩子才不会学坏,可知这种过分的爱,有时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种树郭橐驼传》所折射的理念在中国语文教学走进死胡同的今天具体很强的时代意义,我们应该若以子之道,移之教理,得教学之术,从育树中悟出教学之术,不甚妙哉。
参考文献:
[1]柳河东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四册)(散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