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
摘 要: 为人师表的老师要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因为教师不仅关系到一个人,而且关系到一代又一代的人。
关键词: 师爱 师德 教育
爱孩子是合格教师的底线。看一个教师是否合格,除了看学历和能力外,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爱孩子的心。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教育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没有灵感,也就没有教育。当然,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教师,需要一种神圣的职业精神,因为这一种职业的要求,最能体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特性。
但近来出现的一些负面新闻都与师德有关,让人感慨万分,让人不禁反思。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师爱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证,师爱是培养师生情,使之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师爱是转变后进生,使他们良好发展的灵丹妙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爱是真正的教育,他不是教育的条件,而是教育的本身。师德核心问题就是爱。
爱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信任交换信任,是温暖传递温暖,是真正能触摸心灵深处改变心灵的力量。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高尚师德的源泉,是一种神圣的职责。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学生的良师善友。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随时包围着你却又给你充分的自由。”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关心、尊重、信任,一视同仁,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当然,这种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要循循善诱,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施事者与爱事者的关心,也不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任你春风雨露润心田。如一个学生在日记里写道:“**老师对学习好的学生百般呵护,跟他们一起游戏,有说有笑,即使他们做错了事也不会批評,而对我们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对我们不理不睬。我不喜欢**老师的课,讨厌她。”所以,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般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和学生融洽相处,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从而和教师交往、谈心、做游戏,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中。课外教师应注重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应该是公平无私的,更需要特别关心爱护学生,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鼓起勇气,振奋精神,这时关爱又成了学生进步的信心源泉,是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朋友关系、伙伴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喜怒哀乐的世界,每一扇心灵之门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
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爱的表现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学习情况,身体情况,教育环境等,因材施教,找到合适学生成长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尽可能享受最好的教育:全面关心学生的品德、学习和生活,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音响:严格要求,严慈相济,循循善诱,是春风化细雨的教育。对于学生的爱,也是一种迷恋,迷恋学生成长,迷恋人的德行的完美。爱有付出也有回报,当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人问候的电话;一次偶尔的拜访,一张追忆童年的明信片,那一定是收获爱的季节;当教过的学生生活幸福,这就是教师甘为人梯的职业幸福,是播种教育良心收获的幸福。
如果把学生比作洁白无瑕的银幕,那么教师就是清晰的拷贝,拷贝上的一切将一览无遗地投向银幕。教师的人格、道德行为必将在学生心灵中,在学生的人格蓝图上画下深远而有决定意义的一笔。
试想:一个平日里对学生没有爱心的教师,怎么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如果老师只是功利地想从学生的身上索取,对学生的过失一味地采取惩罚手段,心中只想着物质得失,只算计奖金多少,如何能够培养出一批有爱心的学生呢?没有爱心,我们的社会如何能够持持续顺畅地发展呢?社会道德的滑坡,是不是与为人师表的老师的道德滑坡相关呢?
如果只培养一批会考试、懂竞争、会权术而不懂有爱的学生,这绝对是教育的失败,社会的祸根。
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人受到像教师这样的严格监督,也没有任何人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如教师一样的深远影响。为人师表的教师,必然是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自觉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体现爱与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1]无德,何以为师.人民教育,200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