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午
近些年来,在苏中、苏北地区的一些高中学校渐次兴起一种新分班模式,那就是每学年结束后都要分一次班。具体的分班方式是:高一结束升高二和高二升高三时,把原有班级的学生打乱,然后按照上学期的期末成绩重新编排学生、重新调配任课教师。我们称之为“洗牌式”分班。如此分班的理由是:每学年后重新按学生分数均衡分班,使年级每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大体相当,大家又都在一个新的、比较均衡的起跑线上重新开始角力,以免因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均衡而影响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积极性,最终影响高考升学率。然而,事实上这样分班除了便于以分取人、统人、评人,急功近利地搞应试教育外,远没有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甚至还奖勤罚懒,严重挫伤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加大了班级和学校的管理难度,给教育教学与管理造成了许多的弊端。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都有情感,他们都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班级,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班集体里学习和生活,藉此不断使自己情感、人格、品格、精神等获得发育和提升。同时,这种班级生活也会在将来给学生带来美好的回忆,进而使学生将来对母校和那个班级都有一种归属感。这是人性的一种需求,更是学生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是他们未来幸福生活的一种需要。频繁地分班,显然就无法满足学生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同时,这种分班还会助长了个别情感麻木、人格发育有缺陷的学生的浮躁心态。这类学生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他们看到的常常是教师和同学的不足,而看不到自己心态、性格、人格甚至人性上的缺陷,更沉不下心来做深刻自我反思,总想着换换班级环境。这样分班恰恰非但不利于这类学生在心态、性格、人格甚至人性等方面的自觉反思,不断觉悟,反而助长了他们心态、性格、人格甚至人性等方面的缺陷越来越严重。当然,个别学生需要换换班级环境的要求肯定也有其合理性,也应该适当考虑满足他们的需要,但还是要特别注意他们心态、性格、人格甚至人性等方面的良好发育的。我要强调的是,定期“洗牌式”分班,而不关注个别学生心态、性格、人格甚至人性等方面的良好发育,这无疑会助长这部分学生的看不到自己有缺陷的不良期待心理,进而更导致他们不能够健全发育和健康成长。这种动态的、目中无人的、完全以便于应试管理为目标的分班制,最终剩下的只能是苍白、可怜、害人害的分数。
学生的学习也是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来彼此交流、互助和竞争的。同学之间的友爱、友善以及他们之间那种竞争而不嫉恨、互助而情谊日深的境界等,也都是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来培育或自主发育的。换个角度讲,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全班学生学习和做人的班级环境是需要时间来培育的,一旦培育成功又需要相对稳定的。只有生活在这个良好相对稳定的友善互助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向善的人性、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阳光的心态等才有可能一点点生成。这样分班,显然是既不利于这种友善互助的学习环境的培育的。不仅如此,还会加剧师生眼里只见分数不见人,整天只知道浮躁、匆忙地死教死学死练死考,分数分数再分数。这样下去,学生自然也就一点点成了一个只会做题的机器,而严重缺乏为人的宽度、厚度和深度以及处世的能力、艺术和智慧。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每个教师的知识体系是相对系统的、完整的。不同的教师会按自己的步骤,有先有后、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好的教师更都是有他近期、中期和长期的教育教学规划的,这也是学科教学和学生教育所客观需要的。当然,这种规划更都是需要较长时间、较稳定的师生合作来实现的。如果三年一贯下去,一方面教师为了获取学生的认可,就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学生也会熟知了教师的教学套路,轻松而愉悦学习,并形成一种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这种“洗牌式”分班则人为地破坏了这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可见,班级内师生合作大多都是有其个性色彩且无法复制的。而这种分班制则无视教师近期、中期和长期的教育教学规划,无视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长此以往,教师也就既没有长远教学的意识,也没有自我长远发展和提高的意识了。
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也都是需要有一定的磨合期的。这种磨合期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理、思想、观念、情感、地位、身份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磨合好了,对教与学、对师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益;磨合得不好或得不到很好的磨合,也就没有什么益处可谈了。这种频繁的“洗牌式”分班,形式上虽然没有取缔班级授课制,但实质上却极大地破坏了班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势必会人为地频繁中断这种磨合期,造成磨合不好或不能很好地磨合,因而会严重影响到师生的情感、心理、志趣等的良好发育。
同时,教师也都需要成就感。这种“洗牌式”分班,只会使那些急功近利、死教死考死练,不考虑学生长远发展,没有长远眼光的教师更有成就感。而那些有长远眼光、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发展的教师则往往很难短期内会获得成效,也就没有了成就感。于是这些教师也只好识时务,短视一些、功利一些。原因也不复杂,就是不这样做就可能导致学生考得不好,进而导致评价不好,得不到更多的奖励,名利都丧失掉。可见,这种分班制根本就无法保障有长远眼光、搞真教学和真教育的教师有一个较稳定的积极环境。谁都知道,这种较稳定的积极环境更有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名师的培育。既然这一切都几乎不存在了,又怎么来培育和造就一批真正的教育名师呢?
最后,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每年学校重新分班以后,班主任都得重立规矩,重新整顿班级纪律,费时费力,效果不佳。以前被班主任管得松的学生,受不了现任的班主任的严厉,会产生逆反心理,与现任的班主任发生对抗;以前被班主任管得严的学生,现在突然遇到一个管得不严的班主任,会感觉自由了,变得恣意妄为起来。另外,由于先前的同学分散在不同的班级之中,分班后就造成了学生之间的走动串联;由于先前的矛盾积怨没有解决,分班后正好利用这新交朋友之机来解决,进而甚至出现挑衅群殴现象。如此种种现象,都给班主任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处,给学校的班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利。不仅如此,这种频繁的“洗牌式”分班还严重地暴露了“奖懒罚勤”的弊端。某班教师教得好一点,出现一个波峰;某班教师教得不好,出现一个波谷。不要紧的,分班之后就又扯平了。如此这般,长期下去,哪个班级的教师还愿意教出一个“波谷”来。这无疑又严重地伤害了教育教学做得好的教师的积极性,而且还容易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不利于和谐上进,使教师管理更难。最为严重的是,这种频繁的“洗牌式”分班,本身就是仅仅指向高考应试、只看分数不问人的,本身就不想把教学搞成一个综合、深入、系统、完善的工程,为教学相长,师生都获得学识、能力、人格、境界等方面的提升创设一个相对稳定的师生合作环境。这样一来,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也就基本丧失了对人的发育和提升的关注,也就谈不上什么树德立人了。
当然,我们还必须得承认,这样分班也是一些学校领导为了迎合家长和社会的无奈选择。但这绝不该是我们必须这样选择的借口,因为我们必须要看到: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更利于充分调动同班授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有益于他们的稳定合作,团结协作,也有益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教师发展的消极因素,发育和强化他们的长远观念、大局观念、责任意识、合作意识等。同时,相对稳定的环境还有利于规避教育教学的短视行为,有益于对教师个体做出长效的、科学的评价,真正调动起教师教书育人立魂的积极性,矫正那种只为应试而不顾学生做人立魂的伪教育倾向,从而减轻或杜绝短视的伪教育给师生、教育事业、国家和民族未来造成的危害。
总之,频繁地洗牌式分班必须叫停,再也不能任其发展下去了。这样分班,不仅严重损害了学校和领导、教师的形象,更是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也一点点儿地泯灭了教师们的长远观念、大局观念、责任意识、合作意识等。教育的实质就是唤醒、发展和提升人,学科教学就是实现这一实质目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的希望在哪里,就在于彻底摒弃应试短视的陈腐观念,让学科教学返璞归真,真正实现学科教学与育人立魂的有机融合。为此,彻底废止洗牌式分班的短视行为也就成了革旧鼎新、走向希望的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