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搭建连通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2015-09-10 07:22杨娟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7期
关键词:宝物长方形正方形

杨娟

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情境是联系现实生活和数学逻辑的一个重要桥梁,而教师无疑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如何创设有效的现实情境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呢?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童趣的游戏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点燃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而且可以使他们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带了袋子,里面有3个红球,3个黄球。让学生从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如果摸出后把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红球、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呢?这时学生意见不统一,他们各抒己见。教师又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大家开始动手摸球……这样的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活了数学课堂。

2.创设生活情境,呈现知识的“生命态”

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教师应当做一个有心人,结合教材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生命态”。例如,教师出示情境图:乒乒和乓乓在秋游活动中分4个苹果和2瓶水吗?”学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把2瓶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教师总结:“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如果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你想怎样分?”“猜一猜这一半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数上的一个飞跃。对于小学生而言,形成分数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我一开始就创设了秋游分食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平均分”这一数学概念,从而引入“分数”的课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操作情境,在体验中建构意义

孙晓天教授认为:体现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路径是关注儿童,关注过程,让学生真正经历、体验和探索再发现的过程。要让再发现的过程开展得更有效,教师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创设有序的数学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再发现的数学化过程。如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让学生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并说说折出来的图形为什么是正方形。……放手让学生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充分探究、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的操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和思考的素材,将教材中静态的活动转换成动态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投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4.创设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创设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我借鉴名师课堂,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丁丁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一张纸:‘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请你们想一想,宝物可能在什么地方?并在纸上标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动手画了一个点,我接着问:“除了你已经找到的这个点,宝物还可能在什么地方?”学生继续在纸上画点,一个、两个……渐渐呈现出圆形时,学生好奇地问:“宝物的位置为什么就成了一个圆呢?”“要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知道圆有什么特征。”……通过创设“丁丁寻宝”探究式问题情境,以“宝物可能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为主线,把圆的要素、圆的特点镶嵌在这些问题的探究之中,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地思考数学问题的本质。

总之,有效的、现实的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想、积累经验的重要源泉;是沟通教学与学生生活、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要善于搭桥、勤于搭桥,让学生轻轻松松学好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宝物长方形正方形
端午节里的“避邪宝物”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替换 妙解答
冠军诞生记
长方形的困惑
消失的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