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乡土资源成就精彩素材

2015-09-10 07:22顾海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8期
关键词:挖掘乡土资源运用

顾海兰

[摘 要]农村孩子的生活阅历少,视野狭窄,缺乏阅读积累,提起作文往往无从下手,没什么可写的,即使写了往往内容空洞,有胡编乱造之嫌。究其原因,不是写作形式出现问题,而是无内容可写。乡土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开发并整合乡土课程资源,将其应用于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和实践,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乡土资源 习作素材 挖掘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77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抓住乡土资源,丰富取材;参与实践,深度挖掘并积累素材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合理引导,可以逐步打破目前农村学生写作选材匮乏的局面。

一、挖掘乡土资源,寻求写作素材

小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感官,因此作文也应以直观形象的教学为主,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情境,积累素材。作为学生的引领者,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创设情境,充实学生的作文内容。

赵元小学内有一棵银杏树,据说它种植于大唐开元盛世年间,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银杏被称作植物界的活化石,树姿壮丽,叶形秀美,气势雄伟,葱郁庄重,极具观赏价值。被当地人称为“银杏王”的千年银杏树,树围有6.8米,需5个大人才能将它合抱起来;树高23米,苍劲挺拔,足有七八层楼高。银杏树下部的根系盘根错节,密密麻麻,裸露在外的树根就有90多米长,在几十米外的学校球场上,也能清楚地看到。

对于千年古银杏,我一直有一种敬畏之心,不知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它相见。我第一次走近它,源于课堂的一个小插曲。《黄山奇松》一文,文中对迎客松的描写是“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赵钰梅举手了:“顾老师,我觉得迎客松跟我们赵元的那棵千年银杏一样,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是啊,一棵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洗礼磨砺的树,一棵历经千年沧海桑田变迁的树,却仍然风采依旧,全然没有苍老的痕迹。与其在课堂中,用一个晦涩的词语来解释另一个词语,以求让孩子们理解,不如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去真切地感受。时值深秋,计划已久的秋游一直因为没有合适的目的地未能成行。千年古银杏成了我们秋游的目的地。既然目标已定,我布置他们课后搜集关于古银杏的资料,了解古银杏的历史变迁。

一路的欢歌,我们离古银杏越来越近。孩子们开始变得安静,由远而近地欣赏着心中的千年之树。是啊,一千年对于历史的长河,只是浪花一束,但对我们而言,一千年真的很长。一千年中发生的变迁大概只有这棵千年银杏能够见证。远远望去,它的树冠像一朵飘在空中的云朵,越来越近,越来越真切,我们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走近它。怀着一种虔诚的膜拜之礼,千年银杏,我们来了!孩子们也由先前的雀跃变得安静,仿佛要用心与这棵千年古树进行心的交流。在树下,同学们聆听了有关古银杏树的动人传说,手拉手围成一圈,与树爷爷亲密接触,拍照留念,亲身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神奇。

当他们重新回到课堂,他们不再抓耳挠腮,一个个定神气闲,笔下流淌出优美的文字。

“秋风骤起,片片树叶,在风中摇曳,随后纷纷洒落。风儿打着旋儿,吹起了落地的树叶,树叶仿佛在与大树妈妈依依不舍地道别。”

“调皮的叶片,伸出小手,挠着我的脖子,痒痒的,酥酥的,真舒服!”

“踩着厚厚的金黄色的地毯,我的双脚从来没有踏上如此华贵的地毯,怕是用黄金铺成,但既不像黄金那么坚硬,又不像黄金那么炫目,更多的是质朴。”

“叶儿离开了大树的枝丫,飘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尽管有很多不舍,飘下来又飞上去,最终尘埃落定,却不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失落,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气度。”

“叶儿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飘落在树下,让我感叹叶落归根。不知当年因为战争而被迫背井离乡如今却身在海峡彼岸的叔公公,是否会在这个季节里,望眼欲穿眺望故里,企求望见那棵陪伴他长大的千年古银杏,企求能够魂归故里,他一定也盼着叶落归根。”

“我欣喜地发现,银杏树下,一棵幼苗已经长成,千年之后,它是否会成为另一棵让人们顶礼膜拜的千年之树?一定会!回望着古银杏,这一老一少,让人感慨:合抱之木也始于毫末之苗!”

“千年古银杏,一腔思乡情!”

读着这些灵动的文字,我欣喜于我植根乡土的理念。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通过自己的眼来观察,通过自己的耳朵来倾听,通过自己的心来感悟,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的笔下流淌出精彩的文字。

二、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乡间大片的田野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它没有过山车的惊险刺激,没有海盗船的惊心动魄,但如果能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那必定是城里学校所无法企及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种理念,开展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旷野里的快乐,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写作素材。

野炊,早已沉淀在我们这代人的童年记忆里。童年的记忆里,可能已经不记得小学老师上的某一堂课,但三十年前和小伙伴们在广袤的田野里野炊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那种快乐至今难忘,这是一辈子的美好记忆!但现在的孩子别提野炊,就是在家也只有饭来张口的份。教师可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野炊,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体会合作的重要,理解并体谅父母的不易。

学校对面一片空地成了我们的“战场”。一大早,教室里弥漫着菜品的味道,有细心的妈妈怕孩子们烧不熟,先把菜烧到八成熟,有葱蒜的混合味道。中午的辅导时间,他们的心早就飞到那片旷野之上。几个调皮的孩子手里捧着本书,心不在焉地翻着,眼睛却不停地瞟挂在教室后面的时钟。那情景让人忍俊不禁。在出发前,孩子们满心期待地问:“顾老师,要写作文吗?”“你说呢?”我的一句反问引来哗然一片。“老师,你打击了我野炊的热情!”我心里暗笑,等你们野炊完了,保证有话可说。

第一次野炊,结果发现等我们班去拿柴火时,已经所剩无几。没有柴火野炊压根没法进行呀!“老师,看我们的!”一群男孩子在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翻过远处的小土堆,把原先农民留在地里废弃的玉米秸秆连根拔起,可那个东西太粗太硬,没法引火呀!细心的小女生悄悄拔来茅草,这下柴火的问题解决了。真是应了那句“众人拾柴火焰高”!

柴草是准备好了,点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上当天的风力大概有5-6级,刚刚点好火,还没来得及放油下锅,火已经灭了。带打火机的还好点,带火柴的同学可就惨了,一盒火柴快点光了,火还没升起来,一着急,不顾手上是干净还是脏,额头的汗用手一擦,满脸全是黑道道。当一个同学指着别人脸上的污渍发笑时,却不知自己也是大花脸一个。此起彼伏的笑声在旷野上空回荡。一个小组的同学围成一圈,小心翼翼地点着了火,也不敢贸然离开,等火苗逐渐大起来才敢散开各自忙活。风不停地刮着,好不容易菜在锅里翻炒得差不多了,快起锅时,大风起兮尘飞扬,他们手忙脚乱地找锅盖赶紧盖住。他们正为自己的眼疾手快而得意时,猛然发现锅里冒起青烟,揭开锅盖都傻了眼,菜焦了!怎一个惨字了得!他们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不过,他们很快重整旗鼓,刷锅重烧。用水时,也是用勺子舀一小杯水先洗一遍,再弄小半杯水过一遍,不像平时那么大手大脚。一个班才两桶纯净水,这时候,他们才明白,没水的日子真不好过!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孩子们在作文里这样写道:

“我才做了一顿饭几乎都要累得散架,而爸爸妈妈成年累月地为我做饭,可每次坐到餐桌前,我还嘟囔:‘今天又没有我喜欢吃的菜。’现在想想,我真的理解了爸妈的辛苦。”

“‘人心齐,泰山移。’在今天的野炊活动中,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只有所有的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才有我们最终的美餐佳肴!”

小孩不小,是孩子们在这次野炊活动中给我的最大体会。尽管他们只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尽管有些孩子在家压根没有动过铲刀和勺子,但大家的齐心合力使得活动圆满成功。我以为他们不会用砖块垒灶,但我真是小瞧了他们,吴喆一组不仅垒起灶,还知道如何根据风向选择进柴口。会做菜的当厨师,不会做的当助手打下手。力气大的搬水桶,搬砖块,力气小的捡柴火。细心的女生认真仔细地做水果拼盘,而男生成了烧火工。遇到问题,小组里商量着动脑筋想办法,实在解决不了的,找老师帮忙。

这次野炊,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合力,共同研究、制定菜谱,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让他们明白生活中有许多事,需要和他人合作才能完成;这次野炊更让孩子们有了一次全新的生活体验,他们经历了准备的繁琐、等待的煎熬、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想办法解决这些困难,当然更多的是快乐的体验。正是有了这些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写作过程变得愉快起来,他们不再闭门造车,不再“无米而炊”,他们的笔下流淌出精彩生动的文字。

要让学生文思如泉涌,涌泉的源头就是生活实践。我们必须将他们从封闭的校园课堂中解放出来,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他们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深化感受,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本地特有的乡土教育资源,因为它源于实践,源于真情实感,是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的好材料。陶行知先生曾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乡土资源成为他们作文素材的源源活水。

(责编 莫彩凤)

猜你喜欢
挖掘乡土资源运用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关于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