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

2015-09-10 01:40綦晓斐
考试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

綦晓斐

摘 要: 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担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特别在改革进入攻坚期、中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大环境下,在高校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本文围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观 高校教育 价值观构建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实践、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对其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和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中国民间社会思潮发育、发展最活跃的时期。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利益观念发生变化。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文化西化和和渗透活动从未停止。当今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多元化、模糊化趋势。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渐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坚持党的领导,拥护国家的方针政策,但伴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腐朽的生活方式让社会在转型期充满困惑与焦虑,社会利益与矛盾时刻发生变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很多新特点。

1.价值取向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多个社会阶层,相对应地出现了多个社会利益主体,出现了多元价值观,这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影响。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高度一元化,即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种价值取向基本代表了当时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思想不断解放,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开始出现了多元化趋向,尤其近几年,“90后”进入大学校门,多元化更明显,家庭与社会、传统观念与现代教育、东西方思想碰撞使得大学生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或重情,或重义,或重利,或重理想,或重现实。

2.理想信念功利化。一些大学生的理想注重实际,呈现世俗化、功利化倾向。他们一般把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美满当做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对为社会作贡献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这样的远大目标则考虑较少。更注重对于“金钱”、“权力”、“社会地位”、“高收入”的追求,而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长远目标和共同理想关注得越来越少,并且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入党、社团活动、校外实践都被他们当做获得奖学金或者成功就业的敲门砖。

3.集体意识淡薄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大部分同学仍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同时,小部分同学个人主义意识渐长,社会责任感淡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性发展、个人自由,努力只是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和实现个体价值,而对于集体利益和社会发展则考虑得越来越少,集体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弱化,甚至出现了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极端个人主义。如一些同学怕苦怕累不参加运动会,不愿为自己的班系争取荣誉。

4.道德评价世俗化。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空前解放,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道德包容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宽松。他们理解和接受任何现实的或现存的东西,对很多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现象采取宽容的态度,甚至对引起广泛争议的“范跑跑”、“郭美美”现象,也抱有一种可以理解、无所谓的态度,失去应有的道德判断力。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教育领域内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面对的是比过去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需要应对未来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承担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全方位提高素质和能力,特别应当具有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1.丰富灵魂,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些理论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性,对关系党和国家、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高校教育应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抵制社会上的错误思潮,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为他们在理论上的成熟和政治上的坚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抓住主题,树立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今天,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这是全民族最强烈的愿望。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依然不高,还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紧密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作引导,寻找学生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思考,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融于人民的共同理想,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把握精髓,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五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史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体现中国特色的时代精神结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高校教育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一方面,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让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足够的精神营养,在实践中树立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解放思想,积极改革与创新,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敢于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与做法,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使中华民族能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夯实基础,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3月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胡锦涛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一种价值标准又是一种道德规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的提出在于引导中国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扩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影响范围,建立完善的行为评价机制,帮助大学生积极面对社会新变化,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标准,改变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善恶不分、美丑不辨的现象。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先生曾言:“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把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解决好,用主流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让青年一代从理想信念上、思想道德上、行为方式上辨得清是非、经得起检验,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12.23.

[2]韩贞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科教文汇,2008.12.

[3]廖小平.基于价值观变迁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试探,湘潭大学学报,2013.9.

[4]王丹,罗莎.大学生价值观变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调控——基于改革开放30年教育实践.理论观察,2012.5.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高教出版社.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
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刍议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