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颂诗中的语法隐喻

2015-09-10 07:22孙彩媛
考试周刊 2015年73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

孙彩媛

摘 要: 本文旨在分析济慈颂诗中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现象,以期发现语法隐喻在济慈诗歌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对济慈诗歌主题的贡献作用。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概念隐喻在济慈诗歌中有一定应用,一些需要由句子表达的信息直接由名词代替,体现了济慈颂歌凝练的语言和自由的表达方式。语气隐喻的使用频率较高,诗人借助语气转变,抒发了情感。情态隐喻的使用频率较低,诗人更多选用了非明确主客观的非语法隐喻的用法,这与颂诗直抒胸臆的特点相吻合。

关键词: 语法隐喻 颂诗 概念隐喻 人际隐喻

一、引言

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并根据语言的元功能将其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他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即一种常见的语法形式(一致式)隐喻为另外一种语法形式(隐喻式)。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1996年韩礼德将语法隐喻的形式扩展到十三种,囊括了词汇语法层的类转移(词类的转化)和级转移(语法层级的转化);他把这十三种隐喻形式称为“语法隐喻综合症”(grammatical metaphor syndrome)。

很多学者对语法隐喻这一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Martin(1992)对语法隐喻理论进行了发展,在肯定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语篇语法隐喻。Thompson(1996)也在韩礼德语篇功能的基础上对主位等同结构和谓化主位结构进行双重及物性分析并把它们定义为语篇隐喻。这使得语法隐喻理论从最初的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扩展到了语篇隐喻。Fawcett(2006)则运用自己的语言理论对语法隐喻进行解构,并于2006年在北京大学做了一场题为“对语法隐喻的质疑”的讲座。同时胡壮麟(1996,2000,2005)、朱永生和严世清(2000,2001,2006)及范文芳(2001)等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语法隐喻的限制与扩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把语法隐喻看做是意义在语法层表达上的变异。

在理论研究与完善的基础上,国内外许多学者将语法隐喻理论应用于不同领域语篇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张凤娟(2011)从认知符号学视角分析概念语法隐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黄国文(2009))研究语法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李瑞芳、孟令新(2004)研究第二语言学习中语法隐喻对语言输入的影响,等等。但是目前还没有人将该理论应用于济慈颂诗的分析。本文运用Halliday的语法隐喻理论分析济慈诗歌中的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使用情况,并总结其对济慈颂诗主题意义的贡献作用。

二、语法隐喻的构成

语法隐喻和传统的隐喻即词汇隐喻不同。传统的隐喻是修辞手段,主要应用于文学分析,它关注的是文本中词汇的使用情况。语法隐喻则不同,它关注的是文本中句子的使用情况,关注的是意义的各种表达方式。韩礼德认为,语言是由语音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组成的,它们之间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语音层体现词汇语法层,词汇语法层体现语义层。其中词汇语法层体现语义层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一致式”和“隐喻式”。“一致式”被认为是表达事物的典型方式,其中语义和语法结构之间存在一种自然的体现关系,比如参与者或事物通常由名词表达,过程由动词体现,而性状用形容词表达,逻辑关系用连词表达,环境成分用副词或者介词表达,等等。隐喻式则突破常规,比如过程向事物转换和小句复合体向小句的转换,即概念隐喻中的名词化现象;语气类型之间的转换;隐性情态向显性情态的转换,即情态词组向投射小句的转换,等等。

语法隐喻把具体的、熟知的投射到抽象的事物上面,以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它被视为对一致式词汇语法的系统偏离,体现着有别于一致式的意义。它在语篇中以失衡和失协的模式出现,形成一种突出。它能够区别不同文体,表现不同文体特征。诗歌这种特殊文体通常采用有标记的隐喻式表达,即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

本文选取的理论框架是Halliday对语法隐喻的分类,即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

三、济慈颂诗中的语法隐喻使用情况

1.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

概念隐喻是基于系统功能语法三大元功能中的概念功能。韩礼德指出,对人类经验意义的描述在语法层面上有两种形式,即一致式和隐喻式。一致式是我们表达经验的典型方式,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语法隐喻式就是采用有悖于人类直觉的语言表达方式。概念隐喻主要是由名词化体现的。从语义上看,名词化指的就是把过程、特征或评价看做是事物,即动词名词化或形容词名词化,使观点表达显得更客观;本文主要分析了济慈颂诗中的名词化现象。

从上表可以看出,济慈的五首颂诗中均有名词化现象出现。济慈的颂诗多是描写美的事物和美的感觉,诗人认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他的诗歌中有意象的组合美、静态美。因此,济慈的颂诗中多将动词、形容词或者分词隐喻化为表示事物的名词;有时直接用名词代替句子。如“夜莺颂“中,济慈在诗歌中借物抒情,在夜莺美妙的歌声中,诗人暂时忘记了现实的俗世,疾病的困扰,完全沉浸在歌声所编织的美妙的世界里,暂时忘记了夜莺从来不知的the weariness,the fever,and the fret。

2.人际隐喻的使用情况

人际隐喻是功能语法用来解释人际纯理功能的重要概念。人际语气供人们在交往时表达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主观看法和评价。人际隐喻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两部分。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表格中的数字表示颂诗中人际隐喻出现的次数),诗人主要是借助语气隐喻表达感情,情态隐喻则几乎未出现颂诗里。语气隐喻中主要是用疑问语气代替陈述语气,其中Ode on a Grecian Urn和To Autumn中,疑问语气各用到了10次;在Ode to a Nightingale和Ode on a Grecian Urn两首颂诗中,用感叹语气代替陈述语气的次数分别为7和5。

济慈的颂诗中所用的语气类型较多,主要是用疑问语气表达陈述意义的句子,或者用感叹语气或祈使语气表达陈述意义的句子。以“夜莺颂”为例,诗人多次用感叹语气表达陈述意义,如:O,for a draught of vintage!,Away!away!for I will fly to thee,Already with thee!Adieu!adieu!等;诗人感叹夜莺所创造的美好世界,不觉又想起来自己的处境;在诗歌的最后,诗人用疑问句表达陈述意义,表达其对歌声所带来的梦幻世界的恋恋不舍及对回到残酷的现实生活的不情愿。

Was it avision,or a waking dream?

Fled is that music:—Do I wake or sleep?

情态意义体现了发话者的看待某命题和提议的角度。诗歌中,诗人通常通过事物或者生物表达感情,诗歌是主观的,诗人济慈在颂诗中更多的是使用非明确主观的形式表达情态意义,即限定性的情态动词来表达感情和意义,如can,might,will,等等。在Ode on a Grecian Urn和Ode to Psyche中,情态动词使用的数量为7次和9次。诗人借助景和物抒发感情,已经将自己融入景物中,因此颂诗中没有出现I think这样明确主观的隐喻用法或it is certain这样明确客观的隐喻用法。可见,济慈的诗歌主要是用来抒情而不是叙事。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颂诗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和真,以及批判现实无情的炽热情感。语气和情态的使用体现了诗人的立场、世界观、价值观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强烈感触。

四、结语

语法隐喻是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能够表现语篇的文体特征。韩礼德认为语言运用的过程就是文体选择的过程;所有的语言选择都是有意义的,因此都是文体选择。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抽象的文体形式,诗歌是隐喻的,这种隐喻不只是存在于词汇层面,还存在于意义层面。济慈,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名重要的诗人,能够寓情于景,将感情通过表象事物表达出来。

概念隐喻在济慈诗歌中有一定的应用,一些需要由句子表达的信息直接由名词代替,体现了济慈颂歌凝练的语言和自由的表达方式。语气隐喻的使用频率较高,诗人借助语气的转变,如陈述句隐喻为疑问句,含蓄地抒发了情感。情态隐喻出现的频率较低,体现了诗歌文体的特殊性。尽管诗歌语言较口语化,济慈在诗歌中并没有明确主客观的情态取向,而是更多地使用非明确主观的形式表达情态意义,即限定性的情态动词表达感情和意义,如can,might,will,等等。

因此,语法隐喻是济慈诗歌中的重要语法现象,是诗人表达诗歌主题意义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李柯平.英语科技文体的语法隐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3]范文芳.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刘承宇.语法隐喻的文体价值[J].现代外语,2003(2).

[5]赵德全.宁志敏.解读报刊英中的语法隐喻[J].国外外语教学,2005(1).

[6]侯春杰.语法隐喻的篇章实现功能[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9).

[7]张德禄.语法隐喻研究在中国[J].外语教学,2013(5).

[8]张德禄.语法隐喻理论发展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协和学院人文社科项目“济慈颂诗中的语法隐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化妆品广告中概念隐喻的差异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徐志摩与叶芝诗作中“爱”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