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琴
相差关系应用题是指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一组应用题。它是简单应用题中的一部分。在简单应用题的教学中,学生对求总数和求剩余的问题,通过直观感知,直接应用加、减法的含义解答,理解不难,容易掌握。但接着学习相差关系的应用题,就不能直接应用加、减法的含义选择算法,而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即把较大的数量分成与较小量同样多的部分和多出的一部分,再根据这两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应用加、减法的含义确定算法,因此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就困难多了。特别是在解答反叙的“比多”、“比少”应用题中,解题错误就更明显。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掌握相差关系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让学生在广泛的背景中形成概念
“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概念学习是有意义学习的核心”。大(多)、小(少)、同样多是相差关系应用题中必不可少的概念。只有理解这些概念,才能掌握相差关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掌握这些概念,只能从学生的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因此,教师要有数学意识,充分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提供感知概念的条件。如第一册数学第一课时教学,在引导学生观察“欢迎新同学”的图时,除了让学生回答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几个人?在做什么?”,教师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跳绳的小朋友比看书的小朋友多几个等潜移默化教学概念。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借助直观操作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可以变换句式,用“……比……多”,“……比……少……”,“……和……同样多”描述,使学生在大量的感知中形成概念。在广泛的背景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发扬教学民主,培养思维能力
在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教学中,如果过多地强调用“同样多”的语言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要求学生机械复述冗长的分析过程,就会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整节课中学生没有自主思维的时空,没有自己内化知识的表达语言,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当学生达到“心会不可言传”的理解境界,就要淡化所谓深刻理解的“同样多”的语言描述。给予适当的时间,提出诸如“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你是怎样想的?”等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能给你许多满意的回答。如有的学生把理解的思维过程进行浓缩,回答:“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就是从12只白兔里去掉跟黑兔同样多的7只,用减法计算。”有的学生说:“从图上看就是求白兔和黑兔相差几只,白兔多,黑兔少,所以用白兔的只数(12)减去黑兔的只数(7)。”有的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说:“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就是求12只比7只多几只,要求12比7多几,用减法计算。”等等。也许学生的回答不那么完整有条理,但毕竟是学生的思维所得。教师首先应肯定学生肯动脑筋,勇于回答问题,然后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学生叙述完整有条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精心设计练习,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还要注意讲究训练策略和解题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进行练习。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进行补条件、提问题的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用分析法、综合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学生熟悉的事物组织数学活动,如用直观图表示事物的多个条件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行题组比较训练,引导发现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引导学生根据一组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规律,自己归纳总结解题的一般方法。如把一道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改编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答的比较中,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弄清数量关系,通过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正反叙应用题的比较,使学生悟出解题的关键是,先判断谁大谁小,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再根据在大数、小数、相差数之间的关系选择算法,列出算式。
3.联想具体情境,寻求解题策略。在解题时,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再联系题中的情节想象生活中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演示或直观图示的方法,把题中的数量关系呈现出来,再分析解答。这也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一种常用的策略。如“把13支铅笔分给甲乙两位同学,甲分得8支,比乙多分得几支?”学生若能想象分的具体情境,并用直观图表示出来,就不难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