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利用汉字的联想性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5-09-10 07:22唐婷
考试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语感汉字

唐婷

摘 要: 语感是一种高级的语言修养,是一种达到了无意识自动化状态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一种几乎忘掉了语言工具本身的使用语言工具的自由状态。语感的构成要素首要的就是语言材料本身,包括字、词、句这些组成语言的工具因素。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是最具有语感特质的文字,也是最便于培养语感的文字,因此要把汉字教学与培养学生语感相结合,发挥汉字富于联想性的特点,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汉字教学,培养学生语感。本文从汉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的联想性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 汉字 联想性 语感 培养方法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语文课程还应考虑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1],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2],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更具体、明确。由此可见,新世纪,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何其重要。但长期以来,一些教师一直在“语感教学”的探索领域之外徘徊,更不敢妄谈语感的培养。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

“语感”这个概念,目前尚无统一定义,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从心理学的角度,王尚文把语感称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他指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3]。

从美学的视角着手,有人认为语感能力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4]。

从教学论角度,李珊林下的定义为:“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5]

以上定义为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语感提供了依据。但不免各执一词,流于片面化。综合以上理论成果,我认为应该这样把握语感的本质特征:语感是人在长期的、规范的言语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的、正确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联想、想象是积极参与语感的认识过程、发展语感的重要因素。语言描述的显象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没有想象与联想,就没有语感。在语感中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是以表象的形式保留着,是用形象显现的。语感的联想是瞬间完成的,侧重语义的领悟,实现意象,引起情趣上的效应,把握所传达的复杂感情,接近言语的旨趣。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是最具有语感特质的文字,也是最便于培养儿童语感的文字,这是由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为特殊的文字之一,它是具有表意体系的古老文字。汉字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形表意、因义而音,字形与声音的关系松散,而多靠形状表示意义,尤其是作为构形基础要素的独体字和一部分表形的构字部件,大多是象形字,这些字所具有的识别信息来自物象,大多数是可以以具体物象作为起点解释其意义。作为识别汉字的人必须运用想象和联想才能悟出符号的“意象”。对汉字听说读写的过程也就是对音、形、义的认知过程,汉字的形、音、义均富有联想性,因此我们要把汉字教学与人的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相结合,将语言文字与人的精神相结合,发挥汉字富于联想性的特点,运用汉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一)利用汉字字形的联想性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老的汉字最初是对客观世界、人类生活图景的形象描摹,独特的画面感是其表意特征的生动体现。尽管今天它已经演变成科学严密的符号系统,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其携带的意义信息寻根溯源,带领学生在真实可感的图像中,穿越时空,追寻古人生活的足迹、跳动的脉搏、深邃的思想、灵动的智慧。下面举一个利用汉字的联想性培养语感的例子: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rain,Pluie等所能满足的。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6]。

“雨”的甲骨文像是天空中降落的水滴,上面一横代表云,下面的电或是短竖线表示雨滴,非常形象地再现了下雨的情形,看到“雨”字,仿佛雨就在眼前,这是汉字字形的联想性。《说文解字》:“水从云下也。一象天,门象云,水需其间也。凡雨之属皆从雨。”“雨”字是个部首字,《说文》中共收录了51个,古人对雨现象的理解,涵盖了文字学知识、美学知识、气象学知识。汉字中含有“雨”的字有很多,且意义大多和“字形的雨”有关:雾、雪、露、霜、雷、雷、雹、霹、雳、霎等字。再由“雨”拓展开来,和雨有关的文学作品很多,由“雨”的象形性特征而描述的雨的场景,或是点点滴滴或是滂滂沱沱或是淅淅沥沥,管你暴风骤雨,还是朦胧细雨,一切雨的景象尽在想象中。汉字象形之美反而增加一种难以揣度的神秘感。“雨”字的象形美、笔画美、结构美等是汉字中普遍蕴涵的。汉字字形中渗透的美需要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时对其挖掘,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发现字形中的美,感悟字形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利用汉字字音的联想性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我们可以读“水”这个字的读音,可以获得“连绵不断的、有起伏的、有方向的、循环的”等感觉,这就是汉字字音的联想性。汉字有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及多音节语素。中国文字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字音美的表现形式:“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7]

可见字音或者说语音形式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双音节语素是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义,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词。双音节语素中的双声、叠韵及拟声体现了汉字韵律美的技巧。如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澎湃、尴尬、踌躇、忐忑、淘汰、含糊、叮当、蹊跷、玲珑、犹豫等。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灿烂、蜿蜒、苍茫、朦胧、哆嗦、怂恿、螳螂、蜻蜓、当啷、轰隆、缥缈等,以上这些字或双声或叠韵,读起来郎朗上口,富于韵律美。其中的“当啷”“叮当”是象声词,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声音,类似的如“潺潺”,可以联想到水流的声音,“布谷”,可以联想到布谷鸟发出的叫声。这些象声从模拟自然万物入手,体现了汉字字音之美。

此外,有时没有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靠直觉思维便能比较准确、敏捷地捕捉到某种语感。例如,《木兰诗》的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主体者透过(十三辙)“以欺”的细微韵:唧、织、息,便能联想到木兰停机叹息时内心的苦痛。在她凯旋时“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通过改用(十三辙)洪亮的“江洋”韵:堂、强、郎、乡,便联想到她欢乐愉快的心情。这种带有直觉感受、直觉判断性质的语感,即是思维主体凭借直觉思维获得的。

(三)利用汉字字义的联想性培养学生的语感

从汉字造字之初,汉字就蕴涵古人丰富多彩的象形意义,汉字的意境充满韵味。不同的字展示出截然不同的景与情,使人深感汉字奥秘无穷:字中有图,字中含意,字中载道,字中感心。汉字的字义不能完全承载字义的其他信息,如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更不能体现字与字之间的细微差别。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一个字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字义加上了一层附加色彩,这就是字的附加义。字的附加义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它们附着在字的理性意义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汉字字义的联想性培养学生语感。

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教授《荷花》这篇课文时试着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中“冒”字运用的妙处:

生1: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生2:我也觉得“冒出来”很美,让我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

生3:我也认为“冒”很美,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

师: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那我们就来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1:露出来。

生2:钻出来。

生3:长出来。

生4:顶出来。

生5:穿出来。

生6:伸出来。

师: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是不是?为什么?为什么呢?(学生都没有反应。)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谁嚼出“冒”的味道来了?你觉得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

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非常高兴的心情。

生7:非常激动的心情。

生8: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你们还有别样的体会吗?

生9:心花怒放地长出来。

生10:快快乐乐地长出来。

生11: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8]。

在这里,王崧舟老师就巧妙地利用汉字“冒”字义的联想性将学生的精神触角由对荷花外形的揣摩深入到对荷花内心的体验,从而达到了训练学生语感的目的。

汉字常用字不过3500,然而汉字的组合功能之强无与伦比。有关联的或是无关联的汉字组合起来创造的意境多姿多彩,这种意境之美正是字义所创设的无穷无尽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联想感受字义所传达出的意境,从而培养语感。

近年来语感培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家特别是一线的语文教师的关注,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语感理论研究专著和论文。但要真正重视语感培养的地位,真正培养出具有深刻的感受力的、思想感情丰富全面的人才,还任重道远。笔者认为,只有把语感培养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研究探讨,才有助于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走一条低耗高效之路,我认为利用汉字的特点培养学生语感也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求索将持续终身。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3]王尚文.语感管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04:147-158.

[4]万明华.语文教学的审美境界——培养语感[J].江西教育科研.1996,03:48-50.

[5]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J].语文学习.1990,09:35-36.

[6]余光中.余光中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12.

[7]刘大櫆.论文偶记[M].上海:上海文物出版社,1986:45.

[8]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12.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语感汉字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