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玲珍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怎样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一、回归教学常态,尊重教学实际
我们的语文课堂尽管也在逐步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但课堂教学的育人目的往往被功利性目的所取代,不少学校为获取成绩的好名次,教学就逐渐远离了常态。机械、重复地练习习题,学生疲于应付,教师疲于批改,恶性循环。不少研究课、竞赛课更是远离常态。出于对现状的忧思,我深感回归教学常态、课堂生活化的重要。
其实,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师不仅需要吃透教材,还需要了解学生,更需要渊博的知识和灵活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长期这样要求,并付诸行动,就不感到很难了,而且上课没有做作感,觉得平常而自然,师生情感融洽,学生也很欢迎。可见,上好常态下的课是不容易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付出,是非常有价值、必要的。
当然还有作业量的适当,“多练”改革为“精练”,不能只作为口号,机械重复的练习可以少做。各科的练习册有不少是专家精编的.其中不乏灵活而富有挑战性的习题,我们有选择性地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他们“跳一跳,能摘到”的练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阅读,或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彰显个性,发展特长。
二、实现教学民主,放飞学生心灵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催生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正如叶圣陶指出的那样:“精神心思越能自由活动,知能就越长进。”
例如我教《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其中对鹬蚌相持时的一段对话,有学生马上提出异议,认为这篇课文写得不对:鹬蚌互相夹住了,怎么还能说话?它们一说话,不是互相夹不住了吗?它们都可以逃走,但它们怎么还不逃走呢?这时课堂中像炸开了锅。我马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把“说”字改成“想”字就行了。“真会动脑筋。”我大声赞叹道:“咱们可以给编者叔叔写一封信探讨一番。”我继续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个学生说,编者叔叔没有写错,鹬蚌相争时太投入了,它们说话时完全忘记当时互相没有被夹住,只顾争吵,所以渔翁才能轻易得利。我当时心里非常激动,说到这里,寓言的寓意也呼之欲出了。我又组织学生思考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太投入,而忘记原来在做什么的事例,学生马上举出了很多生活实例,以佐证课文并没有写错。
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提问,积极性、主动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这样的教学不仅深入理解了语言文字,学到了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这样的课堂,正在努力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为现实,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生存沃土。
三、运用教学机智,恰当处理偶发事件
生活中的课堂是没有彩排的,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而“现场直播”的课堂最具有鲜活性、生命力。学生心灵开放,思维多向,行为活跃,课堂定会因不可预测因素的出现而波澜起伏。
记得我教《牛郎织女》一课时,在大家对课文内容交流以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牛郎和织女吗?”根据我的预设,学生一定会说喜欢牛郎的勤劳、忠诚,喜欢织女的美丽、心地善良……谁知,不少学生发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有的男生说不喜欢织女,因为插图上的织女头发画得难看,而且有点白;有个男生说他不喜欢织女那样温柔型的女孩,他喜欢泼辣的;居然还有男生说,他希望女朋友家庭富裕,而织女虽然是神仙,却没有让牛郎的生活变富裕。当然女生中也有说不喜欢牛郎的,说他虽然心地好,勤劳,可是有点傻,让哥哥嫂子欺负得居然什么都没有……于是围绕织女、牛郎是否值得喜爱我们展开了大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因此,我们要敢于打破课堂的“预设”,以教学的机智撑起荡漾在波涛中的课堂之舟,使师生在愉悦的体验中抵达认知的彼岸。
四、正视个体差异,发展个性潜能
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必然存在着差异和个性,也正是这些差异构成生活的丰富内涵,形成课堂的多姿多彩。
1.尊重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多样性发展
学生智慧多元化,都有自己的强和弱两方面。有的学生语言发展较好,因而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读书多,情感细腻,因而作文能力突出……如果我们忽视学生是有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认知方式,不同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的生命个体,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必然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本来进校时有着千差万别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出来就成了模式化的产品,这何尝不是教育的悲哀。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给每个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促进学生多样性发展。
2.承认程度差异,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每个学科都用既定的、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中因得不到充分满足而饥渴;而后进生,他们因达不到要求而痛苦万分,丧失学习信心,甚至造成人格扭曲。承认学生的程度差异,就会以同样的心态对待不同的学生,给每个学生以称赞和鼓励。而在教师的称赞和鼓励声中,每个学生都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以生为本”,既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实践。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努力实践“以生为本”,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那么,我们的课堂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