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群文阅读内容的构建策略

2015-09-10 07:22吴旭青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9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内容策略

吴旭青

[摘 要]现行教材的单篇阅读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训练。而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容量不足、选文短小轻薄的弊端,实现课内外衔接,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速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教材文本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文本,组成群文,让学生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 内容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21

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应具有这三个方面:占有资料多、掌握的阅读策略多、经常质疑和探索。但在现行教材的单篇阅读教学中,这三个方面,学生都不能完全得到满足,也得不到足够的训练。而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容量不足、选文轻而薄的弊端,实现课内外衔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速度。群文阅读如何选择阅读材料呢?如何高效实施呢?

一、来源于学生的需求

“物有所需,人有所求。”在阅读中,当学生有疑问、有空白点、有需求时,他的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他的学习态度是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学生发展的困惑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一会儿闹别扭了,一会儿又和好了。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他们也很困惑。台湾的赖玉莲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对友情多面向的探讨”,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心中的困惑。赖老师先指导学生从《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赠汪伦》等五首友谊诗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两首读一读,写一写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并在小组内和同伴交流;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用概念图的方式整理出五首诗中所传达的有关朋友的情况,如朋友之间有快乐、有争执、有生离、有死别等。这样多角度地让学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丰富学生对友情的理解。这五首诗歌是精挑细选的,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经历、体验了较高水平的思考性阅读。一组友情诗不仅告诉孩子们友情的真谛,也告诉孩子不能只记得零碎的知识,要看到数据之间的关联,对那些散乱无序的信息,要学会整合,使之系统化。

(二)学生成长的需要

六年级的孩子,接触了很多关于人和动物的文章。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对自由开始有自己的理解。何为自由?何为主宰?人和动物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是他们经常遇到并进行思考的问题。以《一件小事的震动》《被困的鸟儿》《父亲·树林和鸟》《鸟的王国》四篇文章组成“人·鸟·世界”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材料,给他们予启示。这组文章的大背景是在这大千世界,人与鸟儿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一件小事的震动》《被困的鸟儿》折射出的是人可以主宰鸟,或玩弄或放飞,鸟儿的生死全在人的一念之间;《父亲·树林和鸟》反映的是父亲和鸟就像亲人一样和谐相处,人与鸟儿平等互爱、共享自然;《鸟的王国》带给我们的思想冲击则是鸟儿赐予了人类光明、温暖、自由、美丽。这样一组涤荡心灵的文本带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深度思考。

就语言文字的训练方面而言,四篇课文各有特色,教学时要做到每篇一法,每篇一得,点到为止。《一件小事的震动》可抓住“我”的心情变化来体悟文本的行文线索和那份震撼人心的触动;《被困的鸟儿》可转换角色,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父亲·树林和鸟》则以小组学习为主,互动参与;《鸟的王国》可在朗读中思考:“当那根滑落下来的羽毛刷着你的脸时,你是什么感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对这一组文章的整体阅读,通过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培养学生整合、评鉴、表达等能力,使学生心灵受到冲击,感到震撼,对自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来源于教材的宽窄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文质兼美、意蕴深刻,但学生一时很难走进文本深处;有些课文又太浅显单薄,似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点,整合、填补、扩充,厚实学生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同作家、同主题

在教学古诗《赠汪伦》的时候,笔者觉得内容简单了点,就选择了《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赠别》《谢亭送别》五首诗作为群文阅读的材料呈现给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确定一条主线:确定专题——突破难点——明确诗意——体会诗情——解决专题。在通读之后,学生形成了一个他们很感兴趣的专题:古人是怎样送别好友的。同时,他们明白:《赠汪伦》是以歌送别,《别董大》以知心的话送别,《送元二使安西》《谢亭送别》以酒送别,《赠别》是以无眠送别,《送孟浩然之广陵》则目送友人远去。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第二专题的研究:编写“古人送别情景”的电视剧剧本。第一步:每一集用两句诗来表达,请找出相关诗句。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⑤“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二步:从诗句中提炼出两个字作为每一集的题目。大家很快概括出这样的题目:“远送→苦饮→登船→凝望→怅归→无眠。”

第三步:给这个电视连续剧取个大题目。学生很快讨论出《悠悠中华 千古送别》的题目。

如此有深度的专题研讨,在不同诗篇中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将阅读过程转变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往外扩展

语文课本里的一些选文,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遥远,使学生无法真正进入文本,体会文本。要让学生走进课文特定的境界,感悟其中的情趣,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人生三昧,就必须有所铺垫。而这种铺垫单凭教师的说教,学生很难得到真正的感悟。因此,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内容,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学生的思考在知识和情感两个层面上更加贴近课文、贴近作者,这样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体验、揣摩、领悟和意会。

例如,《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也能说出一二三来,但这并不是他们真正地有所感触。因为,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周总理”已经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字。怎样让总理的形象丰满起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分三步走:

第一步,我引导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选择诗人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中的一节,引导学生朗读。读着读着,学生就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周总理会得到那么多群众的爱戴呢?

第二步,选择能说明问题的群文《清洁工人的怀念》《总理在邢台》《十里长街送总理》呈现给学生。在自主赏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所叙写的人物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第三步,写批注,谈感受。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始终是深沉的、激昂的,品词、析句、学文、悟情,水到渠成。

三、来源于教师自身的积累

(一)从人文内涵角度

如果教师自身偏爱诗词,又有一定的诗词鉴赏力和文学功底,可以在诗词方面多作引导。比如,到了冬季,大雪漫天飞舞。为了让学生感受雪情,笔者就努力地在浩瀚的唐诗里搜寻,以“唐诗中的雪”为主题整合了群文: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的《江雪》、李白的《塞下曲》、卢纶的《塞下曲》、白居易的《夜雪》和刘方平的《春雪》。我先引导学生集体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按照“看看雪中景” “聊聊雪中人” “品品雪中情”的脉络展开教学;接着,让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分小组学习其余五首诗。我这样引导:(1)《江雪》这首诗大家一点都不陌生。不过,文章不厌百回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你认为“独钓寒江雪”,是在独自垂钓什么?(2)卢伦的《塞下曲》这首诗风格雄劲、豪迈。一个“逐”字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你想起怎样的诗句?你心中会涌起怎样的赞美?(3)你眼中的五月与李白在《塞下曲》中描绘的五月有怎样的区别?你对“笛中闻折柳”中的“闻”字有怎样的理解?(4)《夜雪》这首诗清新淡雅、新颖别致。从诗句的哪些地方,我们能够品悟出“夜深知雪重”的意境?全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5)刘方平的《春雪》展示了春雪被春风挟带着在空中盘旋的情境。住在洛城东的人,看到的雪是怎样的?住在其他地方的人呢?

学生们在画画、想想、读读中关注到诗中所呈现的雪中景、雪中人、雪中情,关注到诗歌表现手法的不同、表达的情感各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最后,师生一起吟咏整组诗,感受雪的意象、诗的意蕴和诗歌语言的张力。

(二)从表达方式角度

1.以体裁(题材)为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教材出现了寓言这一文体。寓言有它的共性。于是,在学习《揠苗助长》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两篇文章。在指导学生初读时,在抓住每一则寓言的大意后,我让学生围绕“为什么说他们都是笨蛋”这个专题分五步学习:①分析题目。②讲述的事情起因。③找做这件事情的目的。④找结局。⑤看手段。“助长”“守株”“刻舟”,这三个人,笨就笨在做事的手段上。

选择相同题材为主题的阅读文本,文章结构不能太复杂,要有相似性;各篇能找到相同的训练点。如果能选择内容相似或相反的作品,展开阅读的效果就会更好。

2.以写作方法为主题

教学人教版略读课文《刷子李》,可以展开群文阅读教学。教师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黑衣上没有白点——黑衣上出现白点——黑衣上的小洞”的情节结构,习得“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再引导学生阅读《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几篇文章,深刻地感受到“一波三折”在写作中的妙处,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群文阅读,让阅读教学发生了结构性变革。群文阅读最终目的,就是要让阅读成为习惯,让阅读能力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能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内容策略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主要内容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