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彤彤
摘 要: 我国许多地区已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教育民生工程,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具有较好的社会价值,然而在其推进过程中出现资金来源缺乏、分布规划不合理、资源利用不足及后期管理与维护等诸多难题。为此,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的社会支持系统建构,强化管理并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细化考核以提高内涵建设实效。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价值 现实困境 建设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人口迁徙和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未来一定历史时期内仍将持续出现,其成长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学习生活乃至情感发展与人格塑造等一系列问题都引起学界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建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怀系统是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成为诸多地区的教育民生工程。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妇联、共青团组织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依托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农村文体活动室等,提供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娱乐、学习、交往和健康成长的场所。近年来,全国甘肃、安徽、四川等诸多省份已经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教育民生工程,使其成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怀系统的重要组成、实践载体和建设平台。随着农村校外内留守儿童课外活动场所的建设、课外活动条件和学习环境的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已经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二家园”。然而,在现实运行与实践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出现许多后续管理与养护的问题,严重制约“留守儿童之家”功能的发挥,一定程度上破坏民生工程形象,亟待正视和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价值
2009年,甘肃省妇联在全国率先提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百分百覆盖行动”,进行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试点之后,中央政策、国家教育民生工程、各省市先后出台法规政策,从政策方面广泛支持“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程。应当说,在广大农村地区全面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关注民生工程的重要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尽管目前我国各地“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标准不统一,但各地都规定每所“留守儿童之家”一般做到“八有”:有牌子、有教室、有场地、有设施、有热线、有制度、有队伍、有活动[1]。同时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亲子团聚、视频聊天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留守儿童实施亲情关爱、心理关爱、学习关爱、品行关爱、安全关爱等,使其成为留守儿童“学习的园地,交流的平台,娱乐的场所,健身的阵地”[2]。其价值和意义可以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为留守儿童构筑优良的成长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家庭般的呵护,部分填补留守儿童的心灵空白,特别是通过亲情书信、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为留守儿童与远方的父母开展对话与交流搭建平台,增进家庭亲人的感情沟通交流,让留守儿童从心理上得到稍许安慰。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能在生活起居上给予部分低龄留守儿童帮助,改善他们的伙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同时能较好地避免缺失看护造成的危害。
2.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功能。
各地在“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在农村学校中设置“留守儿童之家”具有较大的教育优势。社会通过学校平台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又舒适的环境,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可以及时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留守儿童之家还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组织孩子们开展课外阅读、文体娱乐、科普讲座、观看电视、亲情视频等常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有效填补留守儿家庭教育缺失的空白;通过开展“爱心父母”结对帮扶、城乡学校结对互动、积极实施爱心救助工程,让留守儿童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3.有助于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已成为时下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共同问题,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当说“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于社会来说,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改变他们的人生道路,减少留守儿童受到伤害或伤害别人的不安定因素。
加强和巩固“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成果,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关怀。时下,许多高校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都以农村留守儿童为帮扶对象,一些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经常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相关资助工作,甚至带动更多企业、爱心人士等参与其中。可以说,随着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项目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体验到社会的温暖、关怀与爱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各种有效支持力量通过“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现整合,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多正能量。
二、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肯定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价值的同时,不难发现,现实中由于认识观念、资金投入、管理维护及活动开展等诸多方面的跟进不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出现越来越多的难题和矛盾。
1.资金来源缺乏。
一般来说,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资金多数由省级财政、区级财政承担或申请教育系统资金,同时学校会发动社会、媒体力量通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募捐活动等方式自筹少部分资金。然而,纵观全局,由于我国流动人口众多,要解决广大农村地区数千万留守儿童发展问题却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政策鼓励层面的背后仍需更多政府与社会资金的注入。尽管各地普遍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教育民生工程,启动长效机制建设范畴,但地方现有财政政策支撑力度很难从覆盖率、效益度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2.分布规划不合理。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与发展的悬殊较大。中东部某些地区的留守儿童建设基本满足需要,但是在某些西部或者地形复杂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地方政府的建设力度就彰显不足,相关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重点针对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而建立的“留守儿童之家”大多分布在中西部省份的农村贫困地区。然而,对于那些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环境原因,“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才刚刚起步甚至还未涉足,因此,从整体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分布还有较大差距,一段时期内还不能满足偏远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发展需求。
3.资源利用不足。
我们经过调查走访,发现一些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几乎停滞不前,一些设备和支出成了摆设。有些地区尽管配备了一些设备,但是因为运行成本较高和后期维护资费等原因,设备闲置率高。更有甚者,一些学校甚至购置跑步机或甩脂机等“高档设施”安置在“留守儿童之家”中,这些“奢侈品”的购买对留守儿童成长来说是一种浪费。诸如此类,顶层设计的理想在实践运行中发生变异,值得反思。
4.后期管理与维护。
“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之初,地方集中采购了大量运动器材、电子产品、药品等,但由于学校缺乏后期维护与管理,许多设施损坏无法得到更新和维护。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问题令人担忧,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到位”:一是认识不到位,对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缺乏基本认知;二是建设不到位,部分留守儿童之家没有履行地方建设的配套设施,软硬件配置水平较低;三是管理不到位,缺乏深度思考和系统设计,制度和内涵建设不够,药品过期、器材损坏;四是使用不到位,部分留守儿童之家利用率不高,活动内容比较单调、日常活动开展不够。
近年来,尽管各地、各部门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上说仍相对薄弱,统筹布局有待加强,机制尚不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在学生、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和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教育关爱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多方共同努力,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不啻为一种较理想、易于操作的关爱工程,今后要在实践中深化改革、继续完善、落实提高。
1.政府主导,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现实中尽管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出现了政府主导型、妇联主导型、学校主导型和基金建设型等多种实施方案,但从长久规划和实际效果看,“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仍以政府主导为主,即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教育类民生工程项目,各级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依托农村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开展建设,这种措施在实践中的运作覆盖面广、受益的留守儿童多、成效显著。为此,各级政府首先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工作的主要领导任组长,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联结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组织结构群策群力;同时科学研制长期性规划及年度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任务和职责落实到人,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项目推进。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专项资金,要做到“前期资金有投入,后期资金链有跟进”,为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提供重组的资金保障;再次,各地要根据具体发展实际,研制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标准,细化并完善后续管理与养护制度。与此同时,还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将已经建设好的留守儿童之家的使用率、知晓率和社会满意度公之于众,让社会更多人群知晓、认同、关注和支持,努力实现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效益最大化。
2.加强管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虽属政府职责,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留守儿童的关爱中应承担主力军的作用,特别是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使命与责任[3]。
学校首先要勇于承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重任,要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广泛多样地开展“留守儿童之家”活动项目,结合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正能量合力形成全方位的关爱系统。在校内,要积极通过开办各种类型的活动,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与氛围,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要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工作。尽管我国许多农村偏远学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生活教师普遍缺失等现状。一般课任教师承担多重角色,“留守儿童之家”指导任务在许多农村中小学都是由科任教师兼任,无形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负担。另外一个隐性问题逐步突显,即无法实现“留守儿童之家”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因此,学校要加强重视相关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工作。借助目前农村教师“国培计划”等专题项目及时输送教师外出培训,亦可向先进学校学习借鉴,甚至邀请专家到校现场指导。
再者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和管理。班主任老师在课余要积极组织留守学生的班级文化活动,定期召开“关爱留守同学”主题班会、留守与非留守同学“手牵手”活动、“体谅父母教育”活动等,也可利用留守儿童之家现有的设置设备,成立各种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将留守学生凝聚在一起,增强班级凝聚力,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及时沟通交流,了解需求,化解烦恼,增进交往,完善人格。
3.细化考核,提高内涵建设实效。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各级部门需狠抓落实,将该项“民生工程”做到实处。为此,上级主管部门应及时制定包括领导机制、制度建设、政策性保障性措施在内的一系列严格的考核指标,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成效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考核目标体系中。一是纳入目标考核。将留守儿童之家工作纳入县区政府目标考核、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目标考核,并制定统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管理办法,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各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监督考核。二是建立激励机制。由关工委、慈善总会、妇联共同组成联合督导组,对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管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奖优惩劣,每年对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教育主管部门应具体负责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和管理,按规划有序推进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开展业务指导,加大日常监管和督查力度。重点考核、监督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管理制度、图书器材使用、人员配备、关爱效果及创新活动等。年终对各“留守儿童之家”考核时,要对照考核指标进行评分,考核结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总分,力争做到“新建有管理、已建有成效”,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持续发挥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2]张孝义.社会干预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实验数据.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8.
[3]袁强.建构农村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的学校关怀系统.科教文汇,2007(9):140-141.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