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
【摘要】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互利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实践证明,双边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俱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迅速崛起,综合国力稳步提升。近代以来,日本首次不得不面对一个繁荣强盛的中国。近年来,双边关系面临困难,两国必须化解分歧开展合作,这不仅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也是摆在两国政治家面前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中国崛起 中日关系 周边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识码】A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考察两国关系史,不难发现,在中国强盛的时候,两国就能友好往来。在中国落后的时候,日本往往就会大肆侵犯。基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日本对中国的强盛心怀疑虑。在此背景下,日本国内出现右倾化趋势,在购岛闹剧之后又解禁集体自卫权,给双边关系带来严重损害。如何克服眼前的困难,推动两国关系顺利发展正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中国崛起的评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举扭转了近代以来日强中弱的两国关系格局。三年之后,中国再发力,经济总量达到日本两倍,进一步扩大了领先优势。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①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一,2014年3月更是达到3.95万亿美元。②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东亚的经济格局,拥有超过13亿人口、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许多亚洲国家认为,由于中国三十年间实现了年均9.5%的持续增长,而且向其他国家敞开大门,特别是积极参与“10+3”合作和全力推动构建自由贸易区,中国正在让东亚国家分享其经济增长成果,从而成为东亚经济新的发动机。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目光如炬,生前曾经用并不陌生的措辞来描述中国的崛起,称其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参与者。鉴于中国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以及当前势不可挡的前进步伐,对国际局势的改变不容小觑,以至于世界格局必须为此建构新的平衡。③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的经营模式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发展后劲不足,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些因素,有的国家认为,转型期的中国具有不确定性。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及转型期呈现的不确定性都可能转化为对地缘邻国经济和安全方面现实的威胁。世界和东亚部分国家对崛起后的中国将如何运用它的力量感到不安。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逐渐流行起来。如何理性地评估中国崛起对地区安全的影响很显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中国在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与各国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这是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的重要性体现在密切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自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预示着将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强国,而且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主导地位;二是东亚地区已明显感觉到目前中国战略地位的提升和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持久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作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受尽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侮辱。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几番发动侵华战争,妄图致中国于死地。无数杰出的中国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尝试,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战胜了凶残的帝国主义列强,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歌猛进捷报频传,经济社会事业实现了飞速发展。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近代遭受了欺凌和耻辱,当前又呈现出巨大的经济规模、政治影响以及不断提升的军事实力,加之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也独具特色,因此,在不少国家出现了针对中国的猜忌和疑虑的不和谐论调,其表现是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在一些与中国尚有悬而未决的领土及历史问题的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对中国崛起以后如何运用其日益强大的实力不得而知,心存疑忌。作为近邻的日本,对于中国的崛起与强大,心理感受非常复杂。日本既有中国强大后权威旁落的悲戚,又希望实施搭车战略,借助中国引擎摆脱自身经济衰退,还有基于领土及历史问题等原因对中国的猜疑与忌惮。
其实,自1979年以来,我国即对内推行改革开放,将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指针;对外放弃以意识形态划线的陈旧思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以事实的是非曲直而不是国家性质决定中国的原则立场。以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亲疏决定我国的外交方针及政策。这样的政策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明里包含着“仁、恕、和谐、和为贵”等热爱和平排斥征伐的文化元素。这些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真切而深远的。其次,我国当前还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国内问题,根本没有精力和意愿主动涉足外部事务。显而易见,我国是一个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强国。经济总量及外汇储备确实可观,然而,人均数值则非常有限。另外,城乡、地区发展不够均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及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一句话,之前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必须从速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不会忘记德国和日本挑战世界秩序并惨遭灭顶之灾的惨痛教训。实践证明,在当前国际体系下,经过跨越式发展,中国基本完成了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今后,只要战略得当措施得力,我国就必然能够稳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中国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甘冒风险挑战现存世界秩序。
日本自相矛盾的中国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崛起和日本加速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形势下,中日“两强型”关系新格局逐渐形成。于是日本逐步调整其战略,在继续经济合作的同时,视中国为战略对手,多方进行牵制与防范。近年来,日本在一系列问题上发难,与中国冲突不断。其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中韩等亚洲受害国政府和人民的严厉谴责及抗议,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加强美日同盟,将中国台湾列入协防范围;祭出购岛闹剧,将钓鱼岛收归国有;美化侵略战争,篡改历史教科书;积极推进东海油气田开发。其目的不言而喻:一是同中国争夺东亚地区主导权;二是要打乱中国战略部署,干扰破坏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竭力阻止中国迅速崛起。
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在对华认识问题上的转变似乎更为深刻。中国崛起的深远影响,尤其是经济上的出色表现与日本经济的长时间低迷状态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对日本习以为常的优越感形成了强烈冲击。尽管两国在人均产值及经济质量方面仍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中国迅猛的发展恢弘的气势还是令日本倍感失落甚至恐惧。另外,两国还存在领土争议和历史问题,这些都使日本对中国无法释怀,常怀戒备之心。当前,日本国内存在着一种自相矛盾的对华认知,既有加强互惠合作搭中国经济快车的理智声音,也有炒作利用“中国威胁论”的危险论调。
互利合作充满机遇。在尚未建交之前,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就非常频繁。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不过,资金匮乏,技术落后;日本经济发达,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然而,市场有限,资源匮乏。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自1972年建交以来,双方经济贸易合作进展更加顺利。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日贸易总值达34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中国对日贸易逆差为462.9亿美元。④2013年,两国贸易额为3125.5亿美元,同比下降5.1%。⑤我们看到,本来两国经济贸易优势互补、发展势头良好。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是双方多年共同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双方理应共同努力精心维护。但是,自2012年上演非法购岛闹剧以来,日本政府的一系列错误行径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因此损害了两国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历史问题及地缘政治的影响。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中国,强迫中国割地赔款,中国被迫放弃朝鲜半岛宗主权。二战期间,日本利用朝鲜作为跳板,发动了旨在灭绝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从本质上讲,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妄图打造东亚新秩序,推行东亚霸权战略的结果。⑥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否定侵略事实,篡改历史教科书,挑战中国在钓鱼岛的神圣主权,日本政要也多次公开参拜靖国神社。更有甚者,执意修改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加速实现军事正常化。这些倒行逆施严重地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亚洲各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中日历史恩怨由来已久,日本不仅不深刻反省历史问题,反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人民的抵触情绪日本自然是很清楚的。因此,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当然是心怀恐惧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随之在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他们认为,中国在劳动力价格、巨大的商品市场以及吸引外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如果按照目前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中国将很快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因此会对日本构成威胁,甚至有人将日本经济萧条归咎于中国。“中国威胁论”成为影响双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中日两国只有加强战略对话与经济交流,消除猜疑,增进互信,才能维系有利的政治氛围,避免双方把精力与资源投入到相互防范的“零和游戏”中。
冷战结束以来,经过几届政府的不断调整,日本对华政策已经基本成形。即在建立“国际体系里的两国关系”的框架下,积极利用多边外交平台,既实施搭车战略以获取经济收益,又视中国为战略对手进行牵制。
鉴于中国发展迅猛势如破竹,且凭借日本一己之力无法阻挡,因为中国崛起的现实影响,日本政府立足于将中国纳入国际体系约束其影响力。很显然,中国的对策就是在协调中警惕,在合作中防范,对日本通过多边框架约束中国行为的努力进行反制。例如,在亚太地区事务方面,日本积极提议构建东亚多边机制,推动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中心的多边政治对话。日方认为,如果此番努力获得进展,必将有利于日本的安全稳定,而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新型双边关系对两国互惠合作以及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其言行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竭力拉拢中国参与多边机制是有其现实的政治意图的。日本就是要既约束中国行为,又竭力避免单独与中国抗衡,维系双边关系并获得有限度的发展。今后很长时间内,日本将延续这一对华外交理念。
立足长远,审慎推进双边关系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逐步调整对华战略,在继续开展经济合作的同时,开始视中国为战略对手,着手进行牵制与防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也必须重新理性地审视中日关系,保持趋利避害的战略思维,在竞争中合作,在摩擦中协调,力争始终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展望未来,我们对中日双边关系仍然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只要两国有识之士积极行动起来,相向而行,妥善化解当前影响两国关系的突出矛盾与问题,致力于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那么未来两国关系就定能在互惠友好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从当前看来,深入发展两国关系必须破除三个障碍:一是历史问题。近代以来,日本甫一摆脱殖民残暴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便风尘仆仆地挥舞屠刀野蛮侵华,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罄竹难书。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天理难容。历史不容抹杀,中国人民无法忘怀那段惨痛的血泪历史。日本首先必须正视历史,深切反省,这是顺利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的前提。二是国家安全方面的顾虑。美日安保条约剑有所指,路人皆知,对中国的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中国当然会关切自身安全。这就是自助体系的困境,其道理与日本对安全问题的忧虑同出一辙。三是心理障碍。基于历史与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日本人忐忑不安,无法坦然面对现实,惯于以不信任甚至敌意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壮大,认为中国崛起必然威胁日本的安全与发展。毫不奇怪,不少中国人也是以一种不信任的心态看待日本。如果中日双边关系囿于其中,那么就会增加不信任甚至是敌意。因此,两国必须进行安全领域的合作,构建中日安全合作磋商机制,以此为基础建立东亚地区安全合作框架。中日应该克服障碍,加强经济社会交流,逐步带动政治安全方面实现理解与互信,否则就无法破解当前两国关系的难题。
结论
中日双方均已发展为具有世界超级大国潜力的地区大国,这种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将是重大而深远的。目前两国都处于转型之中。中国在实现综合国力腾飞的过程中,正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21世纪中叶必将崛起为世界强国。日本则凭借超级经济大国地位加速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在东亚地区中日两强并立格局日益明显的形势下,日本开始重新审视两国关系,并对以往推行的对华政策进行调整,从其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在继续支持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同中国进行合作与协调的同时,也不断增加对中国外交的牵制与防范。
东亚的和平与稳定需要本地区国家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中日两个主导国家捐弃前嫌携手同行。因此,建构东亚多边机制是改善中日双边关系,确保地区和平稳定的唯一出路。在这种利益与责任交织,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矛盾分歧才有可能渐渐淡化直至消除。⑦
(作者为天津体育学院讲师、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9.8%。
②刘胜军:“失控的中国外汇储备”,http://liushengjun.baijia.baidu.com/article/13288,财经综合报道,2014年4月25日。
③《海峡时报周刊》,1993年5月22日。
④2011年中日贸易统计,http://jp.mofcom.gov.cn/aarticle/zxhz/tjsj/201201/20120107931296.html,中国海关,2012年1月17日。
⑤商务部:中日关系影响两国贸易,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4-01/22/content_59091.htm,2014年1月22日。
⑥熊沛彪:《近现代日本霸权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⑦梁云祥:《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2年,第337页。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