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勇
【摘要】《之江新语》是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的短论集,全书每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文风朴实,论述深刻,极富思想性、哲理性和示范性;《之江新语》的字句彰显着一名共产党人情系民生、心系发展、实干兴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彰显出一名领导干部卓越的领导智慧与执政能力。在习近平的思想观点中,人民群众始终是他执政理念中的最高维系。
【关键词】《之江新语》 习近平执政理念 群众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的五年时间,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这期间习近平共为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撰写了多达232篇的短评,后应读者要求,浙江日报社于2007年5月将这些短论集结出版,并以《之江新语》的书名冠之。品读这些短论,不难感觉到其鲜明的思想性、针对性与时效性,观点清晰敏锐,篇幅短小活泼,道理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明了,文风朴实,寓意丰富深刻,或赞美正气,或鞭挞歪风,或阐述思想,或发表观点……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娓娓谈来,教育作用明显。
《之江新语》绝非理论说教或空泛之谈,而是习近平执政历程的实践积累与思想凝结,是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和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而形成的深刻见解与思想观点,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的源泉与基础。整理这些思想观点,可以发现它们最终都归结到一个基点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新目标面前,《之江新语》的群众观依然能够从为人、为政、为官等方面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使之有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①。
《之江新语》体现的“情为民所系”思想
习近平在浙江的从政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年,但他“做人民公仆”的真挚情怀却无处不在,就像《之江新语》中的许多篇幅,都在叙写着一名领导干部“情为民所系”的真情,反复强调着党员干部必须持有的“情为民所系”的群众观。
在2003年7月17日的一篇短论中,习近平以《树立五种崇高情感》为题,阐明了党员干部要想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必须首先做到“情为民所系”的观点。他认为,情为民所系是基础,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手中的权力就难以真正为民所用,也就难以做到利为民所谋。为什么说情为民所系是基础?因为“情”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与情绪,只有发自内心的情感才是真挚的情感,只有源自内心的情绪才是真实的情绪,才能化作为民着想、为民谋事的动机与动力,才能激励党员领导干部以无限的热情与创造性的智慧去从事政务工作,切切实实为群众做出贡献,从而使手中的权力发挥出最大、最佳的功能与效益。
党员干部的执政行为是平等的角色意识所规范的执政义务和为官职责;进一步说,也不仅仅是义务和职责,那最多只是法律和制度规范下的行为自觉。正如习近平在《树立五种崇高情感》中所总结的那样,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就必须要怀有邓小平同志那样的情怀感、雷锋同志那样的幸福感、孔繁森同志那样的境界感、郑培民同志那样的责任感和钱学森同志那样的光荣感②,只有学习和树立这五种情感,他才能真正做到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并服务群众。因此,情为民所系是情感认同,是意识渗透,是动力源泉,当然也是执政的精神与为官的境界。“情为民所系”的群众观在具体实践中应包括三个内涵:
尊重群众。尊重具有“敬”和“重”的双重含义,尊重群众就是要尊敬群众、重视群众,而这两层意思都与领导干部的心理情感密切相关,并对其执政态度与工作方式产生影响:只有尊敬群众才能重视群众,才能切实走好群众路线。习近平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党员干部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与工作作风,走一切依靠群众的路线,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③。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从真实而朴素的情感出发,深刻认识到群众在治国理政中的主人翁地位和历史推动作用—只有尊重群众,才能壮大党的生命力和执政基础,才能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特色及执政优势。
理解群众。尊重必须理解,理解才能尊重,老百姓想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欢迎什么,厌恶甚至憎恨什么,作为党员干部都必须做到心有灵犀、心心相通,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能不负群众之托,才是领导恤民之为。要做到理解群众,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必须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必须学会盘腿上炕拉家常;必须饱含人民情怀,以真心、用真情,亲身体味百姓的切身感受。要理解群众就必须号准“民需之脉”、“找准穴位”,才能在执政过程中形成正确决策,以便准确应对、“击中要害”。
服务群众。服务群众是“情为民所系”的真实体现,是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关心群众的具体化,没有对群众的真情服务,任何尊重与理解都是空谈。自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以来,服务群众就成为了党员干部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执政行为的最高标准。针对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邓小平同志曾明确地指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习近平也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把权力行使的过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④。其实,服务群众不仅是广大党员干部执政的宗旨,还是促进党风建设、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之江新语》体现的“利为民所谋”思想
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以后,《人民日报》曾先后刊发了他50余篇的讲话稿,在其11万余字的讲话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就是“人民”,多达561次。人民始终是习近平心中的维系,怎样为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化的利益,始终是其执政的目标与追求,是其群众观的又一重要内涵。
习近平群众观的丰富内涵在其《之江新语》的许多篇幅中都能得到领会,这是他不断继承、思索、实践与积累的结果,也是他“利为民所谋”的真情写照。在2004年3月3日所写的《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这篇短论中,习近平再次认识到,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树政绩的根本途径就是脚踏实地地工作;树政绩的目的就是为人民谋福利⑤。由此可见,习近平希望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树立“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而且还要领悟“利为民所谋”的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使广大党员干部不仅理解“利为民所谋”的内涵要义,而且懂得“利为民所谋”的意义作用,并能够通过执政过程、以实际行动切实做到、做好“利为民所谋”的本质工作,尽到“利为民所谋”的义务与职责。
习近平的群众观始终是和实践分不开的,从《之江新语》的论述中不难看出,要践行“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还需做到以下三点:
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习近平强调,作为党员干部,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⑥这和他在《之江新语》中的群众观是一脉相承的。从中不难看出,要想做到“利为群众所谋”,就必须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要从思想意识的深处对群众利益予以关注与重视。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才能视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才能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才能坚定不移地维护群众利益。
解决好具体、实际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指出,“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⑦利为民所谋,仅有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将这一思想变为具体行动、化为实际的成果。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执政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多为群众办事,办好事、办实事,办急事、办难事,办具体的事、办眼前的事。事不在大小,而在于和百姓生计的关系,在于是否是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诸如养老问题、医疗问题、食品问题、住房问题、物价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反腐问题等。党员干部只要能切实解决好这些琐屑杂事,也就理顺了治国理政的整体大事。因此,党员干部只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也就达到了执政为民的至高境界。
将群众的幸福诉求作为执政追求。习近平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⑧什么是出发点?出发点就是执政追求的起点与角度,是奔着终极目标去的;什么是落脚点?落脚点就是目的地,是执政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就是始终要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幸福作为党员干部的执政追求和工作目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追求的目标。从小处说,这一目标是人民群众个人幸福美好的生活;从大处讲,这一目标就是我们的小康社会,就是我们的中国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群众的幸福指标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与物质生活方面,还体现在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共享生活尊严、共享价值实现等多个目标的追求与实现上。因此,每个共产党人、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树立这样的群众观—把人民群众的幸福诉求作为自己的执政追求。
《之江新语》中体现的“权为民所用”思想
习近平的群众观实际上也是“党员观”、“领导观”、“干部观”的融合与集成,更是“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凝练与升华。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通过对党员干部群众观的检验,才能判断出党员干部的“党员观”、“领导观”、“干部观”是否正确,才能剖析党员干部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完整与完善。
《权力是个神圣的东西》是习近平2007年2月9日所写的一篇短论,他在文中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务必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正确行使权力,掌权为公、用权为民”。怎样理解“权为民所用”?怎样做到“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用”的意义何在?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简短的评论中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权为民所用就是“掌权为公、用权为民”,权力不是领导干部的私人财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财富,而是人民群众的信任、赋予与寄托。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就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任何党员干部都必须拥有的群众观。许多人之所以在拥有了权力之后为所欲为,就是因为缺少了“权为民所用”这个意念,丧失了应有的群众观念,才因权而盛、又因权而损。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不因持权而乱为,不因拥权而自傲,也不因用权而贪腐,必须将权力用于谋取人民之福、社会之利、国家之强上,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
习近平在2003年11月24日的另一篇短论《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里谆谆告诫党员领导干部:“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这个岗位上,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是赋予我们的责任,是给我们为党分忧、为国效力、为民尽责的机会”⑨,只有将人民赋予的神圣职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也才能将权力用好、用久。这是为官之道,更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正确群众观。
在《之江新语》的许多短论中,习近平的群众观都是既深刻又易懂,既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又能落实到具体实践。归纳“权为民所谋”的实践性,有两个要点值得注意:
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拥权自傲曾经是许多领导干部的通病,这恰恰是“权为民所用”的大忌。如上所述,权力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如果因为手握权力而自划阶层、远离群众,又怎能对得起人民的信任、赋予与寄托?又怎能把权力用于为百姓谋取福祉?那样的结果也必然会导致人民的离心离德。因此,“权为民所用”的前提就是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做人民群众的一份子,甚至做人民群众的公仆。只有和人民群众心贴心,关心其衣食住行,关切其柴米油盐,苦其所苦、乐其所乐,才能和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关系。关心群众需要多调查、多了解,需要和群众进行交流,要乐于交流、善于交流,用思想、用真诚、用真情去交流,以真心换真言,才能真正了解人们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才能切实解决人们群众关心的问题,从而建立起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通过作风建设做群众的表率。《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这是习近平写于2005年4月27日的一篇短论。旗帜是什么?旗帜是象征,是表率,是方向,是力量,也是召唤。党员领导干部的号召力来自哪里?不是来自手中的大权,而是来自他的象征意义和表率作用。习近平告诉党员领导干部,党员的身份就是象征,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他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他的第一职责就是为党工作,他的第一目标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所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通过作风建设打好这面旗,见贤思齐,修德养性,修为政之德,修党性原则,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拒腐蚀、永不沾,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自然,做官与做人不可分割,“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党员干部要注意言谈举止,珍惜人格魅力,做一个有高尚品格的人。只有这样,他的地位、权力、思想乃至人格才是属于人民群众的,他才能最终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纵观《之江新语》中阐述的思想,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和长远的实践历程,其中的每一篇短论、每一个观点都发自内心、源自真情、出自实践、成于结论,这与他深邃的理论思想、坚实的实践基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分不开的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中的思想观点,还有习近平那鲜明的党性、朴实的风格、坚定的信念及真挚的情感。
(作者为宁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④⑦中央直属机关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722/c40531-25313172.html。
②⑤⑨习近平:《之江新语》,http://www.wenming.cn/2013.01.28。
⑥胡锦涛:“维护农民利益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http://www.chemdrug.com。
⑧习近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http://www.crnews.net。
⑩赵洪伟,王蕊:“习近平群众观研究述评”,《人民论坛》,2014年第20期。
责编 /于岩(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