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平
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持久动力,课堂教学视频承载着真实而丰富的信息,可以直接关注教师的教态、语言、手势等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还可以看到学生的活动及过程。基于视频进行教学行为分析能够让教师通过比较反思和自我反思获得实践性知识。文章以简单易操作的S-T分析法为例,深入探讨其在视频分析的应用研究状况,并对此教学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应用提出对策。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反思;教学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70-02
一、教学反思促进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研究者们在探讨教师教学专长获得时考虑到情境因素,曼络思提出实践情境获得理论和反思情境获得理论[2]。研究者认为,教师在专长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知识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和同事、学生进行对话而获得的[3],即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经验性知识或缄默知识,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也是教师长时间在教学工作中所积累和学习到的、根植于潜意识中的经验和经历。这类知识可以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实践性知识必须通过教师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进行比较、观察、改进和反思来获得[4]。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并不断思索和修正,是对教学实践进行探究的过程[5]。事实上,教师只有经过反思才知道已有的教学经验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也只有经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经验与充满变动性的实践相适应。
二、基于课堂教学视频的教学分析
1.课堂教学视频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聚焦了真实的教学课堂,课堂实践中蕴含着教师专业成长的丰富资源,通过对课堂中各种因素的分析和反思,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与技术的互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2.教学行为分析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对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分析能够全面了解课堂中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有助于教师发现不足,改进教学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国内外教学分析方法主要有弗兰德课堂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TIMSS(研究的基本步骤:选择课堂教学样本——现场摄录——录像带的数字化处理——课堂教学信息编码——统计分析——比较研究)、LPS(研究的对象通常是连续的 10 节课,而不是孤立的一堂数学课)、S-T。S-T分析法即 Student-Teacher 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定量分析。它将教学中的行为仅分为学生(以S表示)行为和教师(以T表示)行为两类。S-T分析法先设定采样时间并记录为S或者T,根据 S、T绘制 S-T 图;根据ST序列计算教师行为占有率Rt和师生行为转化率Ch,绘制出Rt-Ch图,即判断教学模式。
三、S-T教学分析方法的不足
S-T分析方法由于其分类简单,减少了教学过程中行为分类的模糊性,增加客观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应用分析方法的次数少
有研究者利用S-T分析方法对网易视频公开课进行分析[6],也有研究者对美国名校视频公开课进行分析[7],还有研究者对某学科单个视频进行分析,也有研究者对128个来自不同地区的视频课例进行分析并聚焦课堂问题类型和对话分析[8]。现有研究在持续使用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自我反思的较少,多数是一次分析。
2.行为判断的困惑
虽然行为分类简单但教师在实际应用时会出现难以判断的点。例如,视频中当前采样点是沉默,根据行为类别划分,除了教师解说、提问、评价等行为,其他行为都是学生行为S。很明显,这样的归类将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视频记录的景别和角度使得教师很难根据画面判断行为类别。一些文献在要求进行记录时,定义了教师与学生交互对话行为D[9]。在绘制 S-T 图时,S、T、D 有所区别,但计算 Rt、Ch时D当作T处理[10]。另有研究者指出,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是平等的,为此D不再作为T处理,一半算T一半算S[11]。
3.教学模式误区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转变原有角色,充当学生的引路人。课堂教学视频通过S-T分析得出教学模式,有些教师认为,混合型、对话型的教学效果更佳。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忽略学科、教学内容,一味在教学设计中追求与学生的对话,增加提问的次数,减少课堂沉寂时间等。
4.分析结果的反思
S-T教学行为分析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或观察者看到的是教师课堂上的行为,但对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的过程、原理以及有效教学的实践并没有完全关注。通过 S-T 分析图能够清楚地看到师生行为各自占的比例,却无法界定行为的意义或者效果等。
四、改进对策
1.自我反思与比较反思
利用教学分析方法,在职教师既可以与以往的教学进行比较,也可以与其他教师的教学进行比较 ,还能对多个学科的教学进行比较。另外,教学分析方法对教学新手较好适应角色转换成长为优秀教师是很有帮助的。
教师观看自己的视频,就像一面反射教学的镜子[12]。教师既可以独自观看多次教学视频,在反复观看的过程中会注意到自己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反应。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反复播放在课堂中转瞬即逝的讨论交流细节,仔细思考并对细节进行深入挖掘。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师连续提问的次数、问题选择的恰当程度、学生的回答态度、教师的反馈等。二是通过播放视频中的片段可以看出在课堂中很难发现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之间的协调性,对待任务的态度等。三是教师可以更清晰直接地侦察到学生的真实行为和态度,例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完成任务的认真程度等。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调整教学节奏等,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也可以跟同组的教师一起观看讨论,同伴会注意到你所忽略的教学点,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教师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对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等方面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视频进行自我观察,开展描述反思和批判反思。
观看同伴的视频,间接感受到课堂的氛围,可以让教师跟自己的教学进行比较,为教学实践提供全新视角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折射出有用的方法或者策略。对于教授相同或相似课程的教师来说,观看同伴的教学视频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矫正教学的不足。
2.混用其他分析方法
在视频中采集点出现沉默,可以通过倒退观看前几秒课堂的发生情况,根据情境前后判断较为准确。另外也可采用弗兰德等其他教学分析方法,需要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13],也可采用师生互动的行为分类,根据教学行为的驱动方,通过感官对教师的行为分为听觉的(讲话行为)、视觉的(板书、演示),将学生的行为分为学生主动或教师驱动[14]。
3.灵活使用教学模式
即使是名校视频公开课,以Yale University的《Fundamentals of Physics》为例,经过S-T分析得出的教学模式是讲授型,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简单的实例和数学方法达到化繁为简、清楚阐述物理问题的教学效果[15]。任何教学模式与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本身有关,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重要的是能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4.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或者教学有效性(teaching effectiveness)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积极的预期效果。衡量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效率、教学效益、教学效果有关系。教学效率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与应有的教学效果之比值,但教学的作用和效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无法立竿见影。教学效益(teaching benefit)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以同样的资源占有和消耗,取得了更多的有用成果。教学效果(teaching effect)是教学结果中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的部分,侧重考察学生是否获得了期望得到的东西。有效教学提倡的是效率、效果、效益三者并重的一种教学观[16]。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框架或者标准进行检验。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包括行为的主体、共同体和客体以及工具、规则和分工等互动的要素,各个要素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7]。课堂教学行为分析作为一种绩效评估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教学情况,为教师教学提供反馈,为教学反思提供依据。但不可忽视的是对课堂教学视频进行S-T分析,不易感知课堂的隐形教学行为,不能更加深入的分析每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也不能明显的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例如教学行为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比例,还包括讲授、提问、演示、反馈等,教学行为的分析应该更加细致化。因此,还需教师深入反思并记录改进教学的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鲍建生.聚焦课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Flick,L.B. &Lederman,N.G..The role of practice in developing expertise in teaching[J].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2001,101(7): 345-347.
[3]Crawford,P.H..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expertise: novice and expert teachers reflection up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D].Doctoral dissertation,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2003.
[4]Hall,V..The effects of technology resources,school administration,and teacher expertis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edagogical beliefs and classroom computer us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7.
[5]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6]刘飞,刘雁,黄成云.基于S-T分析法的教学过程对比分析——以网易视频公开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11):58-60.
[7]花春叶.浅析美国名校视频公开课教学模式及对中国高校的启示——基于S-T 教学分析法[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0-43.
[8]张敏霞.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6):63-68.
[9]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104.
[10]艾伦,艾霁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测量工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6):1-7.
[11]刘立新,王萍,和安宁,周翔.S-T分析法在高中化学教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 化学教学,2014(1):27-30.
[12]Meilan Zhang, Mary Lundeberg, Matthew J.KOEHLER, Jan Tberhardt. Understanding affordances and challenges of three types of video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1(27):454-462.
[13]刘菁,王陆等.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发挥技术工具的威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5-125.
[14]张瑾,朱珂.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行为分析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4):25-28.
[15]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16.
[16]李松林.论教学研究中的教学行为分析方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1):109-113.(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