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元 黄少英
摘 要: 《新论语》是对《论语》的再次解读,通过《新论语》的学习,得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注重教师个人言传身教,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并以因材施教的姿态培育英才;重视教法及学生的品德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孔子 《新论语》 教师专业发展
在中国宏深而博大的传统经典文化中,《论语》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是中国历史私人著书的开端,它是汉武大帝罢黜百家,奉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袊”(赵岐《孟子题辞》)的学官之首,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批判的“奴隶道德”。《新论语》以独特的视角、巧妙的编排,全面而有深度地诠释了孔子的思想,确实让我收获了为人师表的诸多明理,受益匪浅。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其文化基调基本一致,即倾向民间的人心: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在乱世之中寻求治乱兴废、修世道人心之法,并付出自己毕生智慧心血加以实践。《新论语》将《论语》原有二十篇体例完全打破,从“仁”的定义和内涵出发,以孔子的思想脉络重新结构原文文本,使其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有机融为一体[1]。通过这样的系统性分拆和重构,在没有一字一句增删的情况下,《论语》呈现出全新面貌——孔子思想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从文本中直接呈现出来:“仁”为核心,“孝”、“悌”、“信”视为其呈现形态,“礼”为其外化形式,学习和修身是其求取的途径,治国和处世是其实践的方式;而孔子对时政的抨击和对各种人物的评论,则如今天的“案例教学”,旨在向弟子们解释和阐发“仁”之内涵,以及在具体事例中如何评判。这为我们展示了一代圣人的真实形象,也让我们大致了解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化。细读《新论语》,抛开被封建统治者神话了的“先圣”,在我看来,孔子就是一位勤恳克己、虔诚仁爱的师长。
孔子为人师,门下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人,传奇之下有何精髓奥秘?孔子年幼失怙,家境贫寒,但他能在逆境中克己好学、“钻之弥坚”,修身养性,“仰之弥高”。作为学问圣师,孔子将学习视为通向成才成仁的紧要关口:“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即使在一个很小的地方也能找到像孔子一样忠信的人,但却不及他好学。《述而》中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修德勤讲、明理慎思、知错就改、发愤忘食、乐道忘忧的师者形象。孔子称“知我者其天乎”(《宪问》),正因为孔子讲求普通的道理和事物,又能超拔其上体会高深的人生境界。孔子一生重视“学”,在他的言论中,反复像世人展示这样的观点:一个人要提高个人人生境界,改善其为人处世的态度,学习和持之以恒的践行是唯一途径。而这种持恒的学习态度亦是后人崇敬孔子的重要理由。孔子学为职志,一生以教,从不自满自夸,这种自我鞭策的精神正是为师“学不厌”、“教不倦”的原动力。面对今日教育局面,教师如何在重复相似的教学内容中翻陈出新,提供教学相长的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教师自我学识和修养不断提高,才能如孔子一般在平常事物中信手拈来,引导学生成长,从而走向精深的哲思境界。
孔子作为一代贤尊明师,其教育之法给我们这些涉境尚浅的青年教师莫大启发:
其一,重视“身教”。《新论语》中虽多载夫子之诲人警言,但其背后是强大的人格教义,身教之说可见一二。在《阳货》篇,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学生子贡就疑惑了,“老师如果不说话,那我们遵循什么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天不说话,天地万物照样四季运行、繁衍化生。孔子坦荡、自强克己、勤奋好学的作风是对其学生最好的教育,比任何苦口婆心都来得有力量。有时我们抱怨学生恶习,或许先得检验自身,是否做到正身师表,如此,身教先行,再施教法,定能事半功倍。
其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新论语》“先进”篇中,子路、冉有两位学生问孔子“闻斯行诸?”时,孔子答说,让子路先问父兄后为之,却让冉有听到就立刻行动。孔子知道二者勇与怯的个性分别,所以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老师如果能了解每个学生的资质秉性,教学之时多些侧重考虑,不一刀切、一锅炖,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就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
其三,循循善诱,与生同乐。孔子门生众多,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习为学修身之道,谦和温厚地督促学生进步。在《雍也》篇中,面对冉有怯懦畏缩的性格,孔子不但常常推他前进,适时以“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点醒其毛病[2]。孔子是严师,但不是不苟言笑的,他在《阳货》篇中面对子游的琴瑟吟诵之声,莞尔脱口“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忙解释,不想孔子笑答“前言戏之耳”。而在《公冶长》、《子罕》中有诸多孔子幽默教学的例子,寥寥数语却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在感叹《新论语》高超的写作技巧时更欣赏孔子不愠不火的幽默感,尊重学生迂回施教。
其四,重视传授教法,培养学生的品德。《论语》中,孔子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注重传授学习的重要方法,如“温故而知新”、“习,相远也”、“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学思并用”等,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孔子不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要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还要成为一个施仁德的君子,遵从孝悌、慎言、忠行等道理,以修身成仁。当今社会,能力与德行兼备才是国家之栋梁,于教师职责,我们自然要教授知识,同时教导学生为人。
其五,懂得变通、思想开明。孔子被封为上师,知识与德行是能够靠修养为之的,但是孔子在教育方面还有一项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不拘泥现实、有原则却能依势变通。古代用麻布制冕,这是礼,但是麻帽子制作起来费时又费力,当时人们普遍用的丝冕看起来华丽美观又省工易成,于是孔子从众用丝冕。孔子教育学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开导学生抵至豁达的境界。
《新论语》在原作的基础上未增未删,却重构经典,读来意味深长、获益良多,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之重任道路长远,愿我多学多思,小进一步,于己修身前进,于教潜修成仁。
参考文献:
[1]严介和.新论语[M].新华出版社,2012.
[2]李泽厚,著.论语今读[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