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公开课

2015-09-10 07:22:44陈振石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5年9期
关键词:公开课老师课堂教学

陈振石

公开课早就成了考评教师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表上,明确列出一项“近三年承担公开课情况”。各级教育主管领导对教师的公开课也很重视,一些学校在学期伊始,就忙着安排老师轮番上公开课,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素质,把教学成绩提上去。甚至有的学校,把教师上好一堂公开课,当作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准绳。更有甚者,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规定教师每学期要听多少节公开课,并以此作为一项业绩考查内容。还有的学校,轰轰烈烈大力举办公开课教学比赛……诸如此类涉及公开课的事项,在校园里遍地开花,可以想见,公开课在学校的教学生态中,在教育主管领导的教学理念中,所占据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然而,公开课对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成绩,真的那么重要吗?

但凡能站在教坛上面给学生授课的老师,都是经过专业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具备了一定的课堂教学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技巧、熟悉课堂教学艺术的人,在学校学习时就已经观摩、研究了不少名师上的公开课,再加上一个学期的教学实习,毕业后基本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了。但毕竟是新手上路,在深入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然还会发现自己存在诸多不足,与有经验的老教师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时候多听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定有一定的启发。这时候“能上好一节公开课”,对新上岗的教师而言,是必需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其教学风格形成以后,外在的影响起不了多少作用,再去听公开课,尽管别人上得如何的好,对其而言也仅仅是觉得好而已,潜意识里很难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上课时还不是依然故我地按照自己固有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这时候无论是上还是听公开课,公开课都已经成了一种形式而存在了,对其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而对于老教师来说,更是如此。老教师上公开课,无非是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而已,而老教师所谓的“评课”,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说穿了,无非是一些掩耳盗铃式的理论而已。据《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平台上发表的《赛课,究竟给老师带来了什么?提升还是折磨?》一文所述,有教师说公开课“是一种秀课,实用性值得反思,是理论上的成功,设计了每个环节,实际上课很难这样的。”有教师说:“上好一节课也许不难,但上好每节课是很难的。”有教师更为直接地说公开课是“不实用的。脱离了教学的实际,……”吉林省抚松县教育局原局长陆世德也认为:“现在的很多赛课,老师成了演员,后面有导演、编剧、舞台设计,像演一台戏似的。教学流程都设计好了,上课不再根据学生的情况,与新课改提倡的理念背道而驰。”赛课如此,平常公开课何尝不是这样呢?以此观之,一些学校想借助公开课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只是徒劳无益的口号罢了,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顶多只是作为学校相关领导写总结的材料。

既然公开课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那么公开课能提高教学成绩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大多数的公开课,几乎都是表演课,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和问题答案的预设等,教师都已经事先安排给学生了,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安排提问和回答就行了。这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所选的黄蓓佳小说《心声》中已有揭露:区教育局在程老师的班组织公开课教学,事先程老师安排六个同学读课文,让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说,“上课时,我说‘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你们就举手。一个一个按顺序来。”小说中的程老师是这样,而现实中曾经上过公开课的老师,又有几个不是这样的呢?对此,每一位教师心里自然也都会明白。像这样事先做了“彩排”再上的公开课,学生其实没有发挥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预设答案,机械地接受,这会提高教学成绩吗?其次,就听课教师而言,受学生的素质以及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情景氛围和师生心理关系作用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运用公开课中学到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就算这种教学方法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成绩,但是教师无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这对于提高教学成绩的说法,岂非成了一种自以为是的美好梦想?

由此观之,就目前的公开课教学生态来看,公开课对于新上岗的教师来说,有一定的学习价值。但对于大多数已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而对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成绩的说法,从学校实际的考查效果来看,毫不讳言,这是不切实际的痴人说梦。诚如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曾在全国初中教育校长论坛上所说:“当前的‘赛课之风’,成就了一批名师,耽误了一批学生。”陶西平先生说的虽然是公开课比赛,而批评的,实质仍然是公开课教学。

不仅如此,公开课教学还存在诸多弊端。

一、不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几乎所有科目的课程标准,都把课堂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一种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反观我们的公开课教学,公开课前师生共同“彩排”,公开课中师生共同“表演”,大多把公开课上成了表演课,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大行其道。身历老师如此这般的“言传身教”,学生亦步亦趋,“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能够形成吗?且看学生抄袭作业成风、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种种蒙骗家长、欺骗老师的行为,很难说与公开课的教学没有一点关系吧。社会上有的人指责老师“把孩子教坏了”,虽然说这是一句不无偏颇的话,最起码凭良心说教师绝不是有意为之,但像公开课一类与学生一起“造假”的教学行为,无形中确实是“把孩子教坏了”,能不引起我们警觉吗?

二、助长教师的形式主义取向

任何人都有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取向,这种心理取向,反映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上,就是要尽力上好一节公开课,以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让自己有成功感,活得有尊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教师在备课时就不惜弄虚作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等方面,就已事先安排好学生做好应对准备。这些,从教师的情感需求来看,我们都可以理解的,无可厚非。但是,从教师的工作态度来看,教师既然能公然在学生面前作假,那么可以想见,在其他教学工作中,是否会尽职尽责呢?只追求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作风,必将贻害无穷。比如,教师上课只管“教”而不管“学”,抱着“爱听就听,不听拉倒”的态度来上课,只要学生不在课堂上胡闹就行。把“教”与“学”师生联为一体的工作,纯粹当作教师一个人的任务来对待。而对其他的工作,比如作业的批改、教案设计、教学计划及教学总结等,无不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所应承担的责任。这当然不能说完全是由上公开课所造成,但与上公开课的做法,却是一脉相承的。

三、影响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

上一节公开课,教师必定要提前几天做准备。比如研读课文,吃透教材,背熟教案,查资料、做教具,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乃至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如果要反复试教,所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的全部精力都已经放在公开课上,对其教学进度和正常上课,势必会造成影响。譬如,近日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赛课是这样毁了我的教育理想》一文所披露的,作者为了在一次公开课比赛中取得佳绩,“我和其他几位教师已经奋战了将近一个学期。”可见,投入的时间和花费的精力是何其的巨大。如此巨大的“公开课训练工程”,能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吗?公开课比赛是这样,平时上的公开课也还是这样,只不过程度和规模有所不同而已。我们常听说的“炒冷饭”式的公开课,教师之前反复上了多次,这样的公开课实在是占据了太多正常的上课时间,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很让学生讨厌,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对学生不但起不了好作用,反而会造成坏的影响。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进度来上公开课,教师上的是日常课,与公开课有本质上的不同。

四、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

公开课对于那些胆大、善于表演、口齿伶俐的教师来说,不算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对于胆子较小而又不善于表演的教师而言,却是一种莫大的压力。然而胆子大、善表演、口齿伶俐的教师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教师还是属于“不善于表演”这一类。但不论是谁,他们面对公开课的压力,表现出的紧张、焦虑和担忧,都是一样的,有的甚至紧张得夜不成眠,整日神思恍惚,食不甘味,为了在公开课中不丢人现眼,几乎豁出去了。如一位刚刚结束公开课比赛的老师,在博客上心有余悸地说:“赛课累惨了我,到现在脸色还灰暗着。”且看他是怎样描述自己上公开课前夜的情况的:“周三晚上,我独自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加班到半次日2点,终于勉强做好课件。夜太深只能在办公室睡了,我躺在躺椅上心凉凉的。也不敢入睡,倒不是怕小偷啥的,是担心自己这周已经两夜没睡,怕心脏不好的我累死过去。眯着两眼混混沌沌一直熬到凌晨5点方敢入睡,早晨6点多就起来继续修改课件,忙了一上午,吃了几口饭中午就去比赛了”。又如上文《赛课是这样毁了我的教育理想》是这样描绘公开课比赛前后的自己:“从前的我,开朗活泼,天天乐呵呵;而现在,我表情麻木,眼窝深陷。”公开课对教师造成的身心伤害,由此可见一斑。从此点上来说,公开课不是对老师的提升,而是对老师的折磨。

五、偏重于过程而忽略了结果

公开课与日常课是有区别的,公开课是预先准备好的课。一般而言,教师上公开课前不管如何精心构想,无非是希望造就某种课堂效应,得到听课者的青睐;或为了追求某种新奇,博得好评;或为了演绎某种教学理念,展示教学能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据笔者多年来的听课经历,发现以后者为最。上课老师按照其所接受的教育教学理论修为来精心组织公开课,比较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上得也比较得心应手,可以说是大众化公开课,这就造成了许多公开课落进了某种程式化的窠臼中。但不管上课者的目的如何,都有一个最终目的,就是在上课过程中,把课上得生动精彩。为了把课上得生动精彩,就要想方设法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为了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就要在上课过程中调动起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为了调动起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就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胸有成竹”。如此一来,教学过程确实是热热闹闹、生动精彩了,但结果呢?可想而知,学生什么也得不到,得到的,仅是上了一节“快乐”的公开课。众所周知,绝大多数人的知识或技能的获得,必要经过多次不断的重复。而每次重复,都是经历一个“学习—思考—感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沉潜其中,经过长时间的积淀,知识或技能才会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像这样热热闹闹浮于表象的公开课教学结果,真如上面陶西平先生所说的,确实是“耽误了一批学生”,因为这样不仅在行为上误导了学生,而且在学习上,使学生容易趋向于浅尝辄止的态度。

当然,对于公开课的评价,是见仁见智的。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地看待,不能武断地认为公开课对老教师就没有用处。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也都有从中获益匪浅的,比如有老师从听课中悟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有教师从中学到了丰富的教学技巧,有教师从中发现了某种教学规律等,总之因人而异,不一而论。但是,笔者想问,绝大多数的教师都会是这样的吗?特殊情况能代替普遍现象吗?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作者单位:广东茂名市电白区羊角中学)

猜你喜欢
公开课老师课堂教学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亚太教育(2015年18期)2015-02-28 20:55:02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