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校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2015-09-10 07:22马龙
考试周刊 2015年98期
关键词:职校学生

马龙

摘 要: 中职学生文化自觉是指学生在文化积淀、文明濡染及知识传承的基础上,通过主体能动阅读书报等多种形式,将民族优秀文化与时代主流文化潜移内化于心,外化展示人文气息、人性温度的言行,进而生成其成长的正向思想、正态精神及心灵归属的一种常态行为。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是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培养有文化自觉的学生,就是要让学生不仅变成一个知识人,而且成为一个文化人;就是让其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文化利器,抵御不良侵蚀,自觉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 职校学生 文化自觉意识 行为培养

“文化自觉”是新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文化自觉反映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体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充分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决定着人的思想与精神状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着眼于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学生的功能,弘扬中华文化。习总书记强调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教育是一种“文化育人”的濡染历程,教与学是实现一种文化及文化人格的传递。我们教育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而且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因而,培养中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和行为符合时代要求,也符合传统文化的弘扬,利于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渗透于中华民族伟业复兴的合格人才培养中。

一、文化自觉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学生已接受了十几年的文明文化熏陶,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行为。可我们面对某些劣势已显的学生,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在社会快速发展、人口众多、就业不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学生背负着家长在社会成长过程中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化目标和事业的负荷,将其视野局限于家庭马路课堂之间或世俗化的生活间,文化只在开设的“主课”间流转,流转的也只是标准答案,而忽略了“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等文化文明的大气积淀和“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道德文化有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认识到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思想”等文化文明的正态蕴藉。看看我们教过的、正在教的学生和我们身边受教育的子女,就知我们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状况:学生以被告之、被程序化的标准答案、参考解读学习,把课程当做僵死的教条对待,而不是把课程当做文化学习,更不能上升到新课标下文化灵性的培育。这样的课程学习方式关闭了课程文化的活水源头,缺少了英哲学家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的文气和思维,失去了课程文化的文性和灵性,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成了规定性的,故而培养的学生只有分数而无文化,学生也就缺失了文化自觉意识和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对中华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和责任感、而对异域文化却盲目追捧的现象(尤其缺少对异域节日、民俗等文化现象辩证对待的严谨态度)。

二、文化自觉的养成意识不容忽视

1.文化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文化自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牢固的知识,没有丰富的智力素养和多方面的兴趣,要把一个人提高到道德、尊严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教育是一种“文化育人”的濡染历程。若师生丧失了文化自觉,思想就混乱不清,是非就观念不明,美丑就不分,进退就失据,也就丧失了判断能力甚至行为能力。要把育人推向一个更高水平,文化自觉性的培养不可或缺。传承不单纯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递,也只有文化的传递才更有育人效果。鲁迅先生笔下讽刺的“清国留学生速成班”,就是人文之短,文化之殇,历史之鉴。一个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学生,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上成熟、合格的人才的,更不可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教与学是实现一种文化及文化人格的传递。中华优秀文化和现代文化蕴含于语文知识体系之中,由课堂教学文化承载。文化传承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教与学,更重要的是文化信念、文化理想的培育和提升。因此,在此文化传承中,必须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向:学习不仅是一个增知识、强能力的手段,而且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传承的过程,更是接续文化薪火的重要环节;学习要使学生不仅变成一个知识人,而且要成为一个文化人。

3.培养有文化自觉的学生

我们要培养有文化自觉的学生,就是让学生养成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习惯,提高其判断能力、善恶辨识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求知修德中明了中华民族文明的独特性与渊源,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文化利器,抵御不良侵蚀,自觉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弘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走出精神文化矛盾的炼狱,保持对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和文化的高度认同,使之成为其立身处世的哲学。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是国学知识的传播,因为它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需的历史文化根基。其重要性正如国学大师、教育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所强调的,如果一个国民对自己民族的以往历史无所了解,对历史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毫无了解,缺乏起码的尊重,那他不仅会成为一无文化之人,而且可能会陷入民族虚无主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得以健康发展的。

总之,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激起文化主体意识,生成文化自信,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行为,不仅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能培育学生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素质,塑造其高尚人格,在文化自觉自信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在多元文化整合发展中保持对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和文化的高度认同,从而为学生个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J].齐鲁学刊,2012(02).

[2]杜振吉.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J].道德与文明,2011(04).

[3]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职校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有效教学
浅谈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就业导向视角下的职校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浅议职业学校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巧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职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职业学校学生健康消费教育初探
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探究
浅谈校医对职校生的行为习惯的影响
职校生技能竞赛的心理训练及实施策略
职校生技能竞赛的心理分析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