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庞大、持久的系统工程。主流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发挥主导的作用。因此探讨以主流媒体为传播载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舆论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要在一定的场域中进行,结合以往“舆论场”理论,从平台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三个维度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建构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媒体舆论场建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建构的场域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它改变的是整个人的系统性思想的问题,涉及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等对社会客观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倡导要有布局意识,战略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简单的战术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它只有占据所有受众思想当中的舆论场,才能实现传播目标。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所处背景的复杂性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日益多元的思想潮流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领域日渐活跃复杂,呈现新变化、新特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是主流价值观认同日益受到大众文化、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种宗教信仰的影响。西方意识形态更加注重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隐形解构,各种社会思潮通过网络舆论场的便利条件对我国社会大众广泛传播,成为对我国主流价值层面建构的强大隐患,而各种宗教信仰渗透日渐成为对我国主流价值观建构的“竞争对手”。二是马克思主义面临严重危机。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带有空想色彩,建立的是乌托邦的社会,共产主义的实现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些错误的观点动摇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些官员不信马列信鬼神,部分大学生热衷于星座预测,不少民众热衷于相面、求签、周公解梦等封建迷信①。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构建自己的舆论场,占据整个中国舆论场的核心地位,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共同意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场域化
“场域”理论是由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提出,是用来分析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工具。他认为,“从分析的意义上来说,场域可以定义为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②。那么从“场域”理论视角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处舆论环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场域。如在新媒体传播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当新媒体凭借技术强势遭遇新的民众心理期待时,会发酵为新兴的且能够引起极大震动的舆论场③。而在网络舆论场中,最具威力则是场中的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网络推手”、“异见人士”、“维权群体”大多来自知识界、新闻界、企业界、文化界,还有一部分是自由职业者或者无业者,他们谙熟社会心理和传播规律以及网上特点,聚集网上名气和影响力,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网民视听,在重大问题上对党和政府施压,常常成为西方势力和国内一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和工具。他们的言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具有消解效应。
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传播要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新构建一个思想的场域,构建自己的舆论场,占据整个社会舆论场的主导地位形成共同意识,让受众接受、思考在其所构建的舆论场中进行,搭建整个意识形态的框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的基本面相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的内涵
笔者试着以主流媒体为传播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下定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是指主流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所形成的舆论氛围和平台。在这些舆论氛围和平台中,主流媒体是一个内嵌于特定政治体制框架的媒介系统,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载体,为受众营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创新传播内容和形式,调控并保持这种环境氛围,发挥达成社会共识的作用。主流媒体所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是在一定的场域下进行,“场”是意见形成的空间且是促进舆论传播的“催化剂”。这就形成了场效应,而这种场效应正是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通过平台搭建吸引更多的受众进行交流、互动,让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协商、沟通、共同作用;通过主动议题设置,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积极引导话语;通过独白式宣传到对话传播、高语境传播方式与低语境传播方式的转变,让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理性对话,有效互动,最终达到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有效融合走向互动的目的,从而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所要强调的是,以主流媒体为传播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不是简单的新闻报道的组合,而是对我国新闻传播资源的整合与重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的构成特点
(1)整体性:反映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场建构,产生出的主流舆论,反映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具有整体性。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全国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方面的要求,是引領我国社会和人民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价值导向的最高层次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趋向和整体目标要求,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个人的底线价值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
(2)开放性:既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所蕴含的家国天下、忠孝仁义、协和万邦、止于至善等思想成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报国利国、民族大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国家观、民族观、天下观。富强,在《史记·李斯列传》就有体现:“李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民主,最早起源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特别是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文明与“人文”、“文化”密切关联,最早出自《周易》,指的是文采光明。《周易·贲卦》中有“文明以止,人文也”④。“和谐”的思想,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允执厥中、隆礼重法的社会观、人民观、民生观。自由,在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中国传统的自由观,即天道与人道互动相通,让天地间的人与物各得其所,人们都安分守己,达到真实的自由,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强调平等与公正;孟子指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都是强调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是基本;敬业,是兴业之首要;诚信,是处事之根基;友善,是立身之道。敬业,《论语》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而“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友善,《道德经》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因此,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了不同维度的理论来源,汲取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了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反映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但它也是具有时代性,开放性的,是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3)互动性:主流媒体作为平台,与政府、民众三者多维互动,充满活力的价值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是动态的、自由的、充满活力的。主流媒体作为“喉舌”,要反映党的声音,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与精神,表现出由政府主控的性质,尽管在新媒体时代,仍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比其他意识形态更直接影响政府的活动、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在这个舆论场中,主流媒体作为平台,作为支点,与政府、民众多维互动、协调沟通,创新传播内容和形式,聚合社会各方面的舆论力量,形成和谐统一的舆论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的建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的建构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的建构,首先从宏观上阐释了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的场域中进行,并结合刘建明在《舆论传播》中提出的舆论场构成的三个因素: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渲染物(渲染气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建构的理论基础。
以此为出发点,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是通过一定的空间或平台来进行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的构建,对于舆论引导所起的作用,首先是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受众进行交流、对话,从而扩大场域的空间。而舆论场的开放度实质上是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紧密联系的交叉点主要反映在大众媒体为载体的舆论场,通过议题,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议题,即舆论场的内容来体现,从而丰富场域的内容,增强场域的吸引力。舆论场的渲染物或渲染气氛也是舆论场构成的重要因素。渲染物(渲染气氛)可由各种话语构成,通过从独白式宣传到对话式传播,从高语境传播方式到低语境传播方式的转变,营造参与、交流、互动的氛围,从而增强场域的渲染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的建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构建,以主流媒体为传播载体,从平台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三个维度全面开展。
平台建设,实质上就是指舆论阵地的建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舆论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主动占领,就会被其他思潮所占领。我国主流媒体实施“大媒体”战略,以强势传统主流媒体为核心,与多种媒体互动交互传播而成的多平台,规模化发展模式,使传统主流媒体整合宣传资源,增强媒体实力,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种媒体互动的舆论阵地。
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核心理念,它能够有效制约和引导非核心、非主导的核心价值观,它应该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只有开放的才是包容的,也是长久的。它需要進一步凝练,避免封闭性,才能吸引受众。那么贴近受众需求,丰富场域内容,才能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可度高的效果。作为主流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要注重人、事、情的融合。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是价值的主体,是先进价值观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将“人”作为主体,做主角,是传播价值的最佳载体。二是善于讲故事。“讲故事也是生产力”。一个国家记忆,可以通过“故事”来呈现,这是传播价值的最佳方式。三是坚持以情动人,诉诸感情的价值传播。传播学大师施拉姆说:“大量的实践表明,动感情的呼吁较之逻辑的呼吁,更能导致态度的改变。然而,在实际上是很少能把这两者分开的……”这三项原则紧密联系,相互交融,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感染力。
方式建设。创新话语表达,营造“参与、对话、互动”的舆论环境,增强场域的渲染力。做到两个转变,一是从独白式宣传到对话式传播。因为“对话交际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⑤”按照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人类社会生活不是一个人的“独白”,而是交流,不是封闭的自我言说,而是开放的对话。由此可见,对话的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就是对话,传播的最终目标不只是传播传者的思想、主张,还要将受者的思想与主张相互作用、交流,那么传播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而对话是需要过程的,需要经历“对话——有效对话——与受众的沟通——得到受众的认同”整个全过程。基于对话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从独白式的宣传转变到对话式交流,要强调对话式的话语修辞。“沟通是使双方能通连。”注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受众分众化研究,强调传受双方多交互的传播模式。
二是从高语境传播方式到低语境传播方式的转变。美国学者霍尔(Hall)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根据信息由语境或编码表达的程度,将文化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并提出了两种传播类型:高语境传播(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与低语境传播(low-context communication)。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往注重高语境新闻文本,与现有的语境脱离,缺少一定的新闻背景材料作为支撑,不告诉受众为什么,只是单一地宣传是什么,过于悬空化,不能切实回答广大受众的理论困惑,对受众关心的某些重大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缺乏有说服力的回答。若采用低语境新闻文本,提供完整的、真实的、公开透明的信息,语言简洁,直截了当,减少受众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费力程度,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加强其有效传播的强度。
构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让人们拥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共同的理想追求,并以文明、和谐、互助、互爱的生活方式生活和工作,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的。构建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其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因此,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作为主流媒体,要敢于担当,承担社会责任,直面问题,主动发声,主动介入舆论生产,意欲以有效、有力的形式影响舆论的格局,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场,以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所说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建设研究”( 2015-GH-461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周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M].人民出版社,2012:3
②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臨床社会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14
③范玉刚,《“官心惶惶”背后的舆论生态》[J].《人民论坛》,2010(13):20-21
④刘乐恒、郭齐勇,《从“至诚天道”到“保合太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3-1-12
⑤钱中文:《巴赫金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42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在读博士后)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