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伟
摘 要: 课文《桃花源记》集中反映了陶渊明的生活思想根源,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表现艺术。文章从意向美丽,对大同生活的向往;情致生活,世俗与游仙的统一;高度和谐,自然美与人性美统一;平淡朴素,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陶渊明 《桃花源记》
课文《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人生理想的集中体现。作者因不能与污浊、虚伪的官场融为一体,最终辞官隐退回到家乡过着躬耕的田园生活。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与精神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有深厚的生活与思想根源。根据陶家至陶渊明性格,难以进入当时的更高层社会,其政治抱负不可能实现,他选择了退守田园生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学习《桃花源记》感受作者是寄托其人生理想的。
一、感受意象美丽:对大同生活的向往。
作者在《桃花源记》中由衷赞美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世外桃源生活,这是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生活。这是作者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因为儒家思想就是理想的“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和谐社会。文章中桃花源里的人们过着快乐的生活,正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因此,作者在《桃花源记》中的所有意象都是那么美丽,无论是写人还是状物。作者从叙述武陵渔人的偶然邂逅,发现了在雪峰山脉与武陵山脉之间存在这样一片神奇的地方。在当时的地理环境下,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里相对是封闭的地方。这里民风古朴,人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崇尚自然法则,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年轻人共同赡养老人,成年人共同教养儿童,这是理想的社会现实社会。当然,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社会现实黑暗,官场浑浊,人与人之间阿谀讹诈。作者厌倦了这样的社会生活,带着对大同社会生活的无比向往,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无数美丽的意象。这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美丽意象的同时,更感受到作者对大同社会生活的向往。
二、感受情致生活:世俗与游仙的统一。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描绘了理想社会生活场景,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因为在漫长的封建意识浓厚的社会里,无数知识分子总是在苦苦寻觅这样的生活情致。而陶渊明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世俗与游仙统一的理想天地。《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把文中人们的生活情致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文章中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写小溪、写流水、写田野等等。这些描写都给人可触可摸的感觉,让人感受到情致生活的美妙。当然,更多的是对人物活动的叙述。如描绘人的耕种、游乐、访友、待客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若在眼前,从而让读者感到十分亲切、可信。仿佛在一片田园美景中让武陵人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从此过上令人心醉的生活。作者把这样的田园搬移到自己的文中,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从道家学说角度看,这是世俗与游仙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刻感受这样的情致生活,从而把文章的故事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文章显得真实可信。
三、感受高度和谐:自然美与人性美统一。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就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妙世界。这里山清水秀,这里的人们怡人自乐。可以说,这是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语文是最和谐的学科,是最讲人性美的学科。陶渊明笔下的山、水、人,无不体现自然美与人性美。桃花源中山清水秀,地形峻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一切生命的自由王国。这里没有剥削,没有战乱,没有封建官僚。虽然这里交通不便,但人们生活安逸;虽然这里生产力落后,但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最原始的生活。这样,这里一切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破坏也相对较少。因此,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依然保持着自然的原生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此时,我们回到作者生活的社会现实中。不难发现,一切与理想的社会生活落差太大了。所以,从这篇文章问世以来更多的落魄知识分子愈想寻找心中理想的桃花源。即使是在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们依然忘不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四、感受平淡朴素: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田园诗人。作品《桃花源记》虽然不是诗歌,但仍然描绘的是田园生活。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表现出超然物外与物我两忘的脱俗境界。在字里行间中,我们依然感受到作者平淡朴素的思想意识。然而,回到现实事实却远非如此。因为东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黑暗、最腐败的朝代。这个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封建贵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这样,封建统治阶级与底层百姓之间差距太大。加之作者品格高洁,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宁可还乡归隐。有人说,愤怒出诗人。黑暗的社会现实触动了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因而他的笔下文字才会言之有物。在这样的背景下,陶渊明把自己的理想延伸到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中。所幸,黑暗的社会现实没能淹没作者平淡朴素的内心世界。所以,在《桃花源记》中讲述武陵人进入桃花源时,依然呈现出一幅恬淡明丽的生活图景。
今天,我们理性对待陶渊明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中的避世消极、无为而治的道家理念。但是,作品《桃花源记》中那平淡朴素的风格及那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陶渊明那刚正不阿的人格。正是这样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参考文献:
[1]阳达.论陈献章诗歌对陶渊明的接受[J].文理导航,2010(01).
[2]王军.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议陶渊明作品艺术特色[J].读与写,2012(11).
[3]刘媛.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J].考试周刊,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