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教学模式, 让语文课堂呈现活力

2015-09-10 07:22段海青
考试周刊 2015年96期
关键词:读文创设课文

段海青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创设情境贯穿整节课堂,概括一个问题贯穿课堂始终,形成一种氛围贯穿课堂始终,一转一拓等策略的实施正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方面转变,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方法,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提出问题贯穿课堂始终

每一篇文章都向我们反映了一个主题,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抓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那么让人感觉很完整,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更方便易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可以抓住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因为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所以学生抓住这一个问题就可以将文章理解透彻。

其实有很多文章思路清晰,如教学《海底世界》时可以抓住中心句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底世界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又如教学《颐和园》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说颐和园不愧是世界上著名的皇家园林?”这些文章思路清晰,让我们很快就抓住一个问题进行对全文的感悟,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很多文章不是解决一个问题就能将课文理解透彻的,例如教学《母亲的账单》这一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针对文章的核心问题讨论“两份账单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妈妈的索取,让我们感觉到小彼得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其实小彼得也是一个听话懂事能帮助父母做事的人,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小彼得一有机会便到爸爸的商店里看看,并且帮父母送账单,这就反映了小彼得很懂事,如果在理解的时候只是对比两份账单,就不能体现文章的全部主题,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问题贯穿课堂始终”这个观点的不足之处。

二、创设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这里的情境是“教学情境”,而教学情境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而设定的,适合学生主体并作用于学生主体,产生情感反映,使其积极主动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简而言之情境就是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而且能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一些活动。其实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创设故事情境,根据文章的背景创设背景情境,借助一些矛盾创设情境,但是我在教学中发现他们都不能贯穿课堂的始终,不能达到目的。我根据教学经验发现“创设主人翁意识情境”更有利于让学生投入教学,也就是让学生变成文中的一个人物,让他们站在作者的角度欣赏文章,这样教学效果会好一些。我记得传统古诗教学时,就是让学生读文,然后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最后朗读、背诵,导致学生感觉很枯燥,课堂没有一点活力。后来我发现了一种方法非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就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写作的背景,或者诗句表达的中心(其实也可以说诗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朗读时,他们就是以作者的身份、心情进行吟诵古诗,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发自内心地朗读古诗,可想而知他们的朗读能力也会大大提高,课堂就会充满生命力。

三、形成氛围贯穿课堂始终

课堂氛围有很多,如根据一个问题的矛盾性让学生展开讨论,根据文中的优美片段指导学生朗读,形成朗读的氛围,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深与浅展开评价的氛围……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一种氛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那就是形成“评价读文的氛围”。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文深入理解课文,而只是一味地读课文,他失去一定的意义,而且学生不会在简单的读文中提高朗读水平,这时如果让学生在评价别人读文的过程中朗读课文,我相信效果会好一些。我通过实践认为这是可行的,而且效果很好。我简单说说具体的做法:当一名学生读完课文以后,其他学生要进行评价,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我们所讲的是第二课时,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将文章读得通顺流利,所以评价时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表面进行评价,如他这个词读错了,那句话有点磕巴,而是要让学生根据课文反应的中心进行评价,如他读的某一个词的语气对,能反映某个人的特点,他读的某句话不到位,不能让人感受到当时场面的激烈。这样的评价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前一个学生可以看见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后一个学生就会力争弥补别人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争取将课文读得更流利,更有感情,同时也能更好地将文章所反映的中心再现一遍。

四、一转

“转”指转换角色,就是让学生以作者或者某个主人的身份出现,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们在教学中犯了一个毛病,既然你已经让学生成为文章的主人公,为什么在读他们的话时还是用第三人称呢?如在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的这一句话:“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我们不能按原文读,而应该这样读:“我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我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这时在大屏幕出示这句话时可以将“我”加上双引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全融入课文,从而真正体会成为其中一员的成就感,更能激励他们认真学习。

五、一拓

“拓”指拓展学生的愿望,通过读文章让学生产生读一本书的愿望,其实可以把这个空间拓展一下,可以读相同体裁的文章,可以读反映相同内容的文章,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想,让他们通过学习一篇文章让思想得到升华,我认为只要学生通过学习一篇文章产生不管是产生读书、读文章的愿望还是有思想提升的愿望就可以。

“要完成教学任务,一定要有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反映教学规律和要求,是否最优化,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所以在以后的道路上我校还会一如既往地深入实施“三一一”教学模式,让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读文创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在“读”文过程中实现体悟式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读图”与“读文”
背课文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