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芳
摘 要: 基于汉语儿童语言“浅显”的特点,作者对伯吉斯动物童话《狐狸奶奶》进行了汉译探索,总结了词法、句法上的具体翻译方法。
关键词: 浅显 词法 句法
一、引言
“伯吉斯动物童话”节奏明快、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充满爱心和智慧,能激发想象、启迪智慧、启发人性。其作者桑顿·沃尔多·伯吉斯(Thornton Waldo Burgess 1874-1965)是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和环保主义者,他的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传达了对大自然和小动物的深深热爱。本研究通过对伯吉斯所著动物童话“Old Granny Fox” 的汉语翻译,探索总结英语儿童文学汉译过程中语言处理的具体应对方法,旨在丰富英语儿童文学汉译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从而为儿童文学汉译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儿童文学“浅显”的语言特点及对“Old Granny Fox”汉译的启示
由于儿童期是语言形成发展时期,且此阶段语言发展最为迅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语言形成、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儿童性格、人格形成。因此,儿童文学要发挥它的引领作用,就必须采用正确、规范化的语言,并以可接受性和超前性为原则。所谓的可接受性,指作品中的语言要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超前性,指作品中的语言要适当超出儿童的实际理解能力。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生动活泼、富于动感的语言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其阅读兴趣;儿童特殊的心理、生理特征决定了其独特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过于文学化、成人化的语言会增加他们的阅读、理解障碍,因此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使用简单易懂、节奏明快、生动形象、富有动感的语言。本文主要基于语言浅显特点,探讨在伯吉斯动物童话的汉译翻译实践中语言处理的具体应对方法。
儿童文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有限的学校教育经历使儿童基本处在完全口语化的语言环境中,因此,孩子最熟悉的语言是口语化语言。中文儿童文学的语言基本使用的都是孩子熟悉的儿童口语,译者首先要考虑到受众对象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选用贴近儿童生活的口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文学的语言就是规范了的儿童口语,主要特点是浅显,能为儿童听懂、理解接受。艺术表达的浅显主要体现在用词、造句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浅显是儿童文学语言的一种追求,而不是语言品质的降低。“儿童文学语言的浅显不等于词汇贫乏、干瘪无味,也不是学‘娃娃腔’,而应该是浅而不薄、深入浅出,有丰富的内涵,是浅显与丰富的完美统一”[3]。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儿童应该接触规范且健康纯洁的语言,使用简洁流畅、浅显易晓且符合儿童阅读需求的语言把故事娓娓道来,自然能引起小读者的内心共鸣,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1.词语选择
从用词上看,儿童文学作品以口语中的词语,特别是以儿童熟悉的、意义简单明了的日常生活用语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儿童生疏和不易理解的书面词语。在中文儿童文学中常使用简单易懂的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汇。另外,儿童掌握的词汇主要是实词,其中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主。使用实词时,尽量避免抽象的词,而要使用具体形象的词。少用各种虚词,尽量选用儿童口语中的虚词,如用“可是”代替“但是”,用“就”不用“便”,用“和”不用“与”等。用词尽量使用本义,避免使用方言、成语、俗语等。进行英语儿童文学翻译时,要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译者要尽可能在其理解范围内选择简单易懂、浅显亲切的词语。如:
例1:“For several days they had had very little indeed to eat, and they were so hungry that they were willing to take almost any chance to get a good meal.” [1]
初稿:“事实上,几天以来,他们一直几乎是、确实是……没东西可吃;他们实在是太饿了,他们愿意利用任何可能的机会吃到一顿好饭。”
终稿:“连着好几天,真的就是……没啥吃的!他们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做梦都想抓住哪怕是丁点儿的机会……好好大吃一顿!”
通过对比初稿和终稿译文可以看出,原来使用了“事实上”、 “确实”、 “利用”、 “任何”等常用于书面语的词语,而不是儿童的生活用语。这些词语要么偏成人化,要么文绉绉,儿童读者在阅读中会感到很陌生,从而影响译文的可接受性。终稿中笔者将这些词语改为 “真的”、 “就是”、 “抓住”、 “丁点儿”等容易理解的儿童日常生活词汇,以满足目标受众的阅读需求。调整后的译文能帮助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儿童理解红狐雷迪和奶奶饥饿的程度,更容易被受众读者接受。另外,在终稿中增加“做梦都想”、 “哪怕”等词语有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可以采用增译、删译等翻译方法以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终稿中增译的词语把红狐雷迪和奶奶对食物的渴望刻画得更加真切,表达得更生动强烈,从而让孩子们很容易理解他们为了获取食物采取的疯狂行动。
2.句法重构
从句式运用看,中文儿童文学作品多使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多用短句,少用长句。这是由于儿童在表达自己认识的时候,多用简单句。三岁以后,儿童才逐渐使用复合句,到小学低年级,复合句使用比例也不算太高,且较少使用关联词。因此,儿童文学中的句式应照顾这些儿童特点,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水平,如由于儿童语言认知水平不高,只能理解相对短小简单的句子,因此中文儿童文学家们在创作儿童文学尤其是幼儿文学时通常选用短小简单的句子。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在于满足受众读者的阅读需要,译者应该在充分了解儿童认知水平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因此译者在儿童文学汉译过程中,对于其中较长的句子,应采用拆译或意译的方法对译语进行灵活的句法重构。
例2:“... From his hiding-place on the bank he had watched Quacker swim in and in until he was almost on the shore where old Granny Fox was whirling and rolling and tumbling about as if she had entirely lost her senses.”[1]
初稿:“……在鸭子嘎嘎差不多就要上到狐狸奶奶跌打滚爬装疯卖傻的河岸以前,雷迪一直从自己在河岸上的藏身地注视着鸭子嘎嘎一点一点地朝河岸游来。”
终稿:“……雷迪藏在岸上,一动不动,盯着鸭子嘎嘎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朝河岸游来。嘎嘎马上就要上岸了,对!上河岸!狐狸奶奶在那里满地转呀转、滚呀滚、翻呀翻,像个疯子一样卖力地表演!就是这个河岸!”
英语多复合长句,即便在儿童文学中结构复杂的长句也不罕见。但中文儿童文学中常见的是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并置的短语或简单句。因此,动物童话汉译中要注意将一些长句拆分,把英语复杂的长句翻译成汉语排调式的短句子,以减少儿童的阅读理解障碍。在这个例子中,初稿采用与原文相似的长句式,但这种晦涩难懂的译文对儿童来讲冗长乏味。源文结构复杂, 主干是一个“until” 连接的时间状语从句,主句中包含一个介词短语做地点状语,“until”引导的结构中含有“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定语从句中又含有一个连接词“as if”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笔者翻译时打乱了原语结构进行句子重构,注意将长句化短,终稿译文将其划分为几个意群,将这个复杂长句转化为前后相连的短句, 这样由多个小句表达的短句形式比较符合儿童读者的心理、思维特点,有助于小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三、结语
语言浅显的特点可以作为儿童文学汉译的语言标准之一,在此翻译标准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的汉译更易为中文儿童读者接受。通过在词法、句法层面增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的合理使用,增强译文的浅显性,从而降低儿童读者的理解难度,让作品更为儿童读者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Thornton W. Burgess. (2001) Old Granny Fox. Dover Publications, Inc.
[2]宋文翠.儿童文学概论.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