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婧
2014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商务部共同发布《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7省市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外资独资医院的设置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
在7省市将设立外资独资医院的审批权限下放,对外资医院来说,只能算一个小小的利好。作为外资独资医院的上海禾新医院,就曾经抱怨过:“审批过程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仅批文加盖公章数就多达150余枚”。“外资独资”审批的“艰难”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审批权限的下放,设立外资独资医院的审批效率,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这还不是摆在外资独资医院面前最大的问题。
曾有文章专门报道过外资医院在我国的生存处境。当时,国家共审批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200余家,已登记运营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有65家。而这些外资医疗机构几乎全部亏损,只有北京和睦家医院一家赢利,而该医院赢利的关键是向在中国的外国人提供医疗服务。因为外资医院在中国只能申请为营利性医院,所以如果解决不了外资医院的盈利问题,外资医院的热潮就可能难以兴起。
允许包括外资独资医院在内的外资医疗进入中国医疗卫生市场,不仅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庄严承诺,而且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患者不满意,医院不满意,“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一直困扰我国。上一轮的医改“不成功”已经有了定论,“新医改”会不会重蹈覆辙,现在依然争论不休。在这个意义上,外资独资医院在中国就不仅可能起到鲶鱼效应,也许可以对我们的医改方向和思路形成有益启发。
尽管政府需要考虑我国医疗卫生市场安全问题,但对老百姓来说,无论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合资医院,还是外资独资医院,他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的是不再为抗生素是否滥用、是否要给医生送红包等焦虑。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仅仅将外资医院继续限定为营利性医院,加上现实中外资医院往往被排斥在医疗保险定点范围之外,外资独资医院不得不定位在高端医疗市场和国内相对短缺的专科医院上,广大普通老百姓将依然继续无感。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症结,是国有医院的垄断难以破除。据统计,全国所有综合医院中,国有医院占94%以上。由此带来的体制问题,就是“管办不分”,管理权在卫生系统,经营权也在卫生系统。一个城市最大的中心医院院长,和该市卫生系统的长官,是可以随意变换岗位,有的甚至就是身兼二职。不解决“管办不分”的问题,政府就难以专心做好裁判员的角色,医疗卫生市场的竞争,就难以确保一个公平的规则,包括外资独资医院在内的多元化办医,就依然只会是形式上热热闹闹。
但无论如何,外资独资医院审批权限下放,是一件好事儿,无论它现在能够激起多大的水花,但总是扔下了一块石头,种下了一粒种子。希望有更多外资医院的利好消息,来推动多元化办医,也推动我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进一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