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大神

2015-09-10 07:22阿友
莫愁·智慧女性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刘涛

阿友

一名抄表员,5年里在乏味、落寞的生活里,莫名喜欢上了街拍。他记录了最底层市井最滑稽原生态的民生,竟换来“野生摄影大师、街拍之神”名头。

去年12月至今,他的作品在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以及德国、瑞士等名刊刊登。

2015年,他又入围中国10大新锐摄影师。

无地自容,为生命激情找个出口

33岁的刘涛是合肥人,家境贫寒,父母下岗。2000年,刘涛高中毕业后,在上海提篮桥监狱成为一名武警战士。

两年后返乡,家人托人,把他送入合肥供水集团某水源厂,当了名电工。从此,白天被厂车拉去郊外检查水源,晚上检查设备电路,这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2007年水源厂停工,刘涛变身抄表工。工作内容是抄一千多块水表,还要送单、催费。日复一日苍白单调,且没有双休日,一直要忙到两鬓斑白。上工最怕刮风下大雨,伞都撑不起来,浑身淋湿不说,还得把头紧紧贴在地上,用纸张一遍遍擦拭水表,才能读到准确数。一天下来,刘涛浑身泥垢。

2008年的一天,刘涛来到一个老旧小区户外抄表。他弯腰用铁钩把盖子勾开,见表面蒙了厚厚灰尘,便“噗噗”吹气。旁边有小孩好奇,模仿他。家长将孩子拉走,大声训斥:“以后不好好学习,就和那叔叔一样!”

刘涛怔住了,无地自容。谁不想活着有点价值感?可他满腹生命激情,无从倾泻。

走在街头,那些模特脖子被绳子吊着、广告画里华丽女子与赤裸上身闭目养神的男子对映等情景,吸引了刘涛。应和着纷乱的冲动,醇厚人情味、戏剧性场景、瞬间冷幽默,发生强烈碰撞……刘涛找回久违的兴奋:自己喜欢日本摄影家森山大道的街拍照片,何不效法森山大道,开启别样人生?

刘涛从二手市场淘了一部数码相机,简陋到没变焦功能,只能靠移动脚步调整镜头。

身边的影友偏爱远方绚丽山水、异域风情。那样的风光摄影对刘涛而言,实在望尘莫及。刘涛定位的是城市底层特写,因为自己和父母都属于这个阶层。但刘涛又不想放大痛苦,想通过定格朴素的快乐,让人们感受并热爱这座城市。

第一次出门,刘涛选择模仿森山大道的夜景摄影。那晚9点多,在逍遥津公园南大门,躲在旮旯的他将镜头对准了正翻垃圾桶的拾荒者。五彩斑斓的霓虹光影,与黑黝黝脸庞的反差让他很陶醉,孰料快门声被发现。“你想干啥!”拾荒者气势汹汹扑来。他夺路而逃,疯跑过几个街巷才平静,转念一想,没必要逃啊。

刘涛又折回去,买了两只烤猪蹄战兢兢送上,道歉说出目的。对方告诉他,自己创业失败,从广东离家出走,以为刘涛是报社记者,专曝光城市不文明行为,他不想曝光,让家人脸上无光。刘涛塞了20元钱给他,“这个就算你的出场费吧。”

从此,刘涛每天上午抄完水表,中午四处找素材拍到下午2点上班。他常去的淮河路地处老城区闹市,人间烟火氛围浓,随时可以发现理想画面。傍晚下班后再拍到夜里12点,每天坚持拍10个小时。

实现创意与构图“巧合”并非偶然,有时靠运气,大多时候靠耐力。好在在部队站过岗的经历让刘涛对等待习以为常,甚至把心怀期待当享受。

快乐不出卖,找回对现况的尊重

街拍是个苦差事,很大一部分人对陌生人怀有戒心。街拍需要勇气,碍于别人的眼光,就可能和“最美妙一刻”失之交臂。

刘涛也有不敢举相机的时候——他喜欢拍“边缘型”年轻人,但想到可能机毁人伤,还是发怵。历练久了,他总结出一套“哲学”:照片不是终点,不需要太在意错过什么。即使来不及按快门,至少能用双眼记下场景。随着时间推移,画面会内化为经验、感受。只要感觉在,错过的照片终究能在拍摄中找回来。

为此,他的创作思路是:不停看,不停走,多看多想,少按快门。

他就像不动声色的导演,让不知情的“演员”自由表演小品。一次,刘涛发现一扇大门上有两个“闪电”红漆图样,就准备待两个路人相向走过。等“演员到位”,他惊喜地发现,这是一个女人和一对夫妻。妻子斜睨向对面的女人,闪电正好“落”在她丈夫和对面女人的头顶,三人之间顿时有了微妙气氛。

虽然也曾为等一只猫跳到窗框上,蹲守过2个小时,但刘涛说,等待时间长了,会消磨摄影好奇心,灵光一闪的拍摄更巧妙。正是一个个天衣无缝的巧合,让他的作品散发出神秘、讽刺、温馨、迷人等多重魅力。

就这样,他平均每天拍五十多张照片,能选出两三张满意作品。为了检验自身水平,从2011年起,每周,刘涛都定期在网上发布照片。看到作品常被版主置顶到头条,好评跟帖动辄数百条,他美滋滋的,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存在感。

随着原生态照片在本地声名鹊起,刘涛同时收获了甘冽爱情。经同事牵线,他认识了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的女友。由于两人身份相差较大,许多人并不看好这桩爱情。但刘涛独特的感知能力、开朗直率的性格感染了女孩。爱情瓜熟蒂落,成了供水集团的经典励志传奇。

作为冉冉升起的新星,刘涛依然保持了清醒。很多商家慕名找他拍宣传片,开价诱人,但都被拒绝了。朋友劝他辞职,做独立摄影师,他也拒绝了。

有趣的是,他开始珍惜抄表工作,“我是个平凡小人物,摄影只用来获得精神满足。我希望作品自由、单纯、快乐。我不想出卖灵感和个性,来换取金钱。”他甚至拒绝了国际知名代理机构的登门求购。在他看来,知道别人愿买什么照片,就不免知道市场需求,难免生发迎合心,失去本真、简单的快乐。

2013年底,巴黎原生艺术画廊辗转联系上刘涛,表示非常喜欢他的照片,打算给他在南美洲或巴黎做个展览。

那天早上,刘涛正在菜场里拍一个女孩跳绳。看到这信息,他眼睛都绿了。他立马跑到星巴克,点了份咖啡喊来妻子分享。他们惬意地坐在高高的旋转椅上,憧憬着未来,甚至盘算着该请个法文翻译,介绍作品艺术构思。

后来法方经纪人不远万里来到合肥,晴天霹雳般告诉他,“抱歉,画廊老板不同意办展。但所有人都喜欢你的照片,我们决定选几十张,买断版权,你开价吧。”刘涛犹如掉进冰窖,“一旦出卖,以后满脑子就琢磨哪个素材值钱。我一直努力保持随性,不想得失。你们喜欢片子,那我就白送。”

对方惊讶极了,“我见过的艺术家,谈到最后都要提钱,一个抄表工却经营纯粹艺术,这简直和中国长城一样不可思议。”

爱玩笑幻想,成就街拍大神

随着在圈内小有名气,2014年初,在妻子鼓励下,刘涛报名参加“三影堂”摄影展。结果一批作品被选中,他受邀赴京,与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等国的摄影师交流,大开眼界。

展览开幕那天,刘涛经历了如同他照片中一样滑稽的场景:发言时,他竟然结巴了,语无伦次。在妻子鼓励的眼神中,他终于稳住阵脚,从容地介绍了自己。掌声中,他头一次觉得人生升华了,这三十多年没白活。

当天出席影展的,还有日本赞助商代表芝惠子女士,她非常喜欢刘涛的照片,“从你的照片看出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热情。”“谢谢赞誉,森山大道是我精神上的老师,陪我一路走来。”说着,刘涛眼圈红了,终于可以和人表达这些,这种心灵相通的感觉太难得了。

名气远播给刘涛带来了更多机会。2014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一名华裔女编辑打来越洋电话,告诉刘涛,经过初步审核,《时代周刊》网站拟选用他20张街拍照片。她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介绍华人摄影师,特别开心乐见其成。

若干天后,《时代周刊》网页隆重推出刘涛作品,显著位置刊载的评价是:“刘的照片反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风格,他的工作总是带着幽默,他的目标就是通过自己的简单的定义去表现世界。”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的摄影师争加刘涛微信,或沟通交流,或邀他办展。专业摄影期刊也跟进,竞相介绍刘涛,一时好评如潮。

好运接踵而至。2015年4月,德国柏林的知名时尚杂志《NOAH》破天荒刊登了一组刘涛的作品。《NOAH》以介绍知名艺术家作品为己任,在欧洲发行量较大、颇具权威性。此次,《NOAH》给了刘涛整整3个页码的展现。旋即又有一家瑞士创意杂志找到他。

不久前,刘涛的个展夙愿终于圆梦。在草长莺飞的烂漫春日里,在碧波荡漾的天鹅湖畔,在合肥市政务中心的阳光大厅内,两百多张照片围成一圈。水表抄表员眼中的街头百态,构成了他生命里的精彩一章。

爱开玩笑、爱幻想的刘涛,用好奇心把整座城市都变成了作品——“维纳斯”的“冰冻鼻涕”、榴莲遮头的水果摊老板、轮椅老人与童车孩子的奇妙相遇……荒诞、反差如戏剧。

什么叫成功人士? 江湖上有句话说:一个人不是将工作当成爱好,而是把爱好做成生命标签。若从这个角度来说,刘涛无疑是个成功人士。

猜你喜欢
刘涛
军队院校装备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闺蜜值满格”的秦海璐和刘涛
你越可爱,他越爱
刘涛 戏如人生
特殊的摄影集感恩父母
背黑锅
刘涛“贤妻”炼成记
刘涛:见缝插针做运动
陪你去拍婚纱照
马铃薯主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