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赵睿程 何丽萍
大运河、古运河、古黄河、盐河,四河穿城。
淮安是一块浮在水上的热土。
在这座以水为魂的古城,人们以里运河为最亲,血脉相通。
因了里运河,古淮安成为漕督驻节之地、盐运集散之所、朝廷税赋之源。
因了里运河,流淌着的盐、大米,富庶了临河而居的淮安人,砺造出融会南北的独特风情。
明清时代,这里是“运河之都”。
帆店繁立,车水马龙,迎来送往的是名商巨贾,以及两帝下江南的浩大巡视。
而今,这里是长三角北部交通枢纽。
物产富饶,既是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销基地,又是新兴工业城市,更有“国家园林城市”诸多美誉。
几百年来,里运河默默流淌。那澄澈的流水中,孕育着灵动、风韵、福泽与丰盛。
历史画卷里的风情
因为大雨,转道淮安,不期然与里运河相遇。
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北起清江大闸口,南至淮安区堂子巷,东临翔宇大道,西靠京杭大运河。
她总长15.6公里,占地面积10.84平方公里。
傍晚时分,雨停,往清江大闸口的方向走。
古老的大闸口运河两岸灯火璀璨,水波粼粼,画舫荡漾。桥头、岸边,不时传来阵阵淮剧小调。
晚风、灯火、画舫、小调,如坠入梦里般悠然。
我驻足环顾四周,一时竟不知身在何处。
已有600年历史的大闸口,浆影犹存。坐画舫南下,御龙园、中洲岛、陈潘二公祠相继映入眼帘。
经榷关至河下小镇。雨后的青石板街,格外安静。深墙黛瓦间,吱呀呀的开门声偶尔响起。
小镇的夜来得早。而因着这份早,让她拥有世间难得的安静。
卖豆腐脑的阿姨、守着汤包摊位剥花生的老奶奶、卖民俗物件的小店……她们与这座小镇一样,深谙安静的魅力,并不叫卖。安静地守着一份营生,同时,坚定地守护一份坚持。
眼神交汇处,她们对我笑笑。不动声色里,是温暖的矜持。
站在大文学家吴承恩的旧居前,我忽然就明白了河下小镇不争宠、不喧嚣的原因。
她有安静的资本。文化的力量,让她自信。
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这是小镇人的骄傲,更是他们创造辉煌的动力。
我蹑手蹑脚地离开小镇,带着对她的敬畏。
仿若走出一段悠长的历史画卷,回过神来的我,开始打量里运河的新貌。
追梦路途上的福泽
听当地人说,就在这几年,静静流淌的里运河有了变化。
淮安着力打造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布局起、承、转、合四大篇章。
崭新的《清明上河图》正次第舒展,再现兴盛之景、繁华之所、炫丽之美。
大运河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水上立交、通衢古驿、夫差陈兵……一幅幅浮雕,仿佛载着厚重历史的小舟,缓缓驶来。
商业、手工业和文化中心轮埠路,经过提升。目光所及,亮丽清新。
新设计的中洲岛,草木相映、鸟语花香,是百姓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了解淮安名人、传承戏曲文化的城市记忆馆。
复建的国师塔,高耸在河边,成为又一座重量级人文景点。
它九层八面,庄严雄伟的倒影,与两岸的灯火璀璨,一同荡漾在碧水之中。
“康熙运河水上游”游览线囊括十多个景点。
沿着乾隆帝南行方向,人们坐在精美的画舫中,透过岸上诸多仿古建筑和晨练暮舞的人群,感受当年“南船北马”的繁华。
河两旁,刚兴起的淮扬菜美食仿古街,民居错落,杨柳依依,最是唇齿留香处。
若瞧倦了城中鳞次栉比的大厦,可以走一趟花街。
置身于青砖灰瓦石板路,心境会一下爽朗起来。
这里曾商贾云集,私家花园众多,今日住户们也延续了摆弄花草的爱好。养花、赏花、评花,整条街花香四溢。
板闸风情街正加快考古、文保方案;沈坤状元府第项目已竣工,古镇客栈、庭院市肆正在扫尾;运河水街、萧湖公园正加快建设……
沉寂多年后,里运河再次展露独特风姿,让世人在细腻有味的品咂中,体会人间生活的快意与福泽。
(更多关于里运河的精彩图文,敬请期待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