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底线

2015-09-10 07:22蔡卫东
经济 2015年17期
关键词:笔墨书画中国画

蔡卫东,又名文东,号行方斋、方庐,济南历城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临沂市美术家协会花鸟艺委会主任,临沂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临沂画院院委会委员。现任教于临沂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作品入展《山东省跨世纪书画精品展》、《山东省首届中国画双年展》、《深圳市06新人新作展》、《第三、四、五届中韩展》等;书法篆刻作品入展《第五届全国篆刻艺术展》、《第五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中国当代篆刻艺术大展》、《西泠印社中国印大展》等。

我的大学老师杨象宪先生曾经说过:“做人要实,作画要虚”。“实”,就是做人要真诚、踏实、内敛、自信,就是“人品”好。“虚”,则是灵活、多变、博古通今。表现在画面中即:“画亦莫秒于用松,疏疏布置,渐次层层点染,遂能潇洒深秀,使人即之有轻快之喜,遂入逸品”。

人品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绘画技能的表现,体现在画面上就是一种“气息”,“书卷气”,一股清润之气,一股儒雅之气。所以,讲书画不可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止于至善。

气息需要养,需要修。修养并不是背了一点古诗文,在画中抄几段古诗词就有的。修养与人品是一致的,修高尚情操,养浩然之气,是为“修养”。

要做到人品好,修养高,黄宾虹先生提出要做到4点:一多读书,古今画论、诗词文赋、金石碑帖、道义哲学等都要涉猎;二广闻见,要游历名山大川,体察乡俗民情,探究造化物理,领悟绳墨气质;三有胸襟,要不贪浮华,轻视图财,心无俗忧,榜样先贤;四勤习苦,要做到翰墨日课(写字、作画),博览名迹(古代书画经典作品),着意临摹,勤于写生。陆俨少先生也曾说过:“如果功夫十分,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陆游说写诗应“功夫在诗外”,我认为画画也应“功夫在画外”。

除此之外,临古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元代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古意”从何而来?就从“观古”、“临古”中得来。

临古,不能盲目,更不可盲从。应该通过对中国画史、画论的学习与研究,结合自身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基点,寻找出风格特点适合自己的画家及作品,并择其精而用。同时,还必须摸清其师承关系、艺术特征、笔墨手法及发展脉络。这对自己的文脉梳理、审美判断及笔墨定性会大有裨益。

临摹古代精品,起点要高,要求须严。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妙,法度完备,传承有绪,是历代画家智慧的结晶与经验的积累。学习中国画的传统路径,必须从“临古”入手,亦如学书法必须先要“临帖”。通过临摹,学习传统技法,打下笔墨基础,疏通章法画理。当然,“临古”还须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去粗取精”,“从善如流”,事半功倍。还要做到“四多”:多看、多想、多听、多练。

白石翁曾题画曰:“作画先阅古人真迹过多,然后脱前人习气,别造画格,乃前人之所不为者”。“临古”并不等于“泥古不化”。潘天寿先生讲:“学古人要登堂入室,先钻进去,再跳出来,才有为现实创作的条件”。所谓“入而能出”,这是很难的,需要抱定“和古人血战”的殉道精神!

“临古”是“师造化”的准备阶段,是为创作打基础的必修之课。“临古”是为了追根溯源,借古通今,是为了“在墨海中立定精神,在笔锋下决出生活”。明代陈老莲的一番话,颇具深意,“今人不师古人,恃数句举业饾饤,或细小浮名,便挥笔作画,笔墨不暇责也,形似亦不可比拟,哀哉!”又云:“若以唐之韵,运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矣”。

“师造化”是对生活的积累,对物象情态的认知,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得心源”是画家主观情思的抒发,格法妙理的运用,文化修养的沉淀,以及精神意趣的表达。每个人的才情、修养、志趣不同,故其艺术创作亦有雅俗、高低之分。

潘天寿先生在其《论画残稿》中说过,“物无定相,有定相幻相也;心无定见,有定见假见也。故画事在即心即物间而成之耳。无物有心仍归无物,有物无心仍归无画……故心灵为宇宙之主,人为形相之母。”“师造化”并非“以形写形”、“逐物求肖”、“客观再现”。写物贵在有我,“以形写心”、“托物言志”。黄宾虹说:“江山如画,正是江山不如画,必待人工剪裁之”。客观自然的“形”,只是一种载体,一个依托,加之于画家的主观才情、修养与情感,达到“心物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方能创作出“形神兼备”、赏心悦目、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贵在有生命力。明代莫世龙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所谓“生机”,就是指“精、气、神”。一幅笔墨、气韵俱佳的作品,常被赞曰“神完气足”,“神完气足”即指画面富有生机。创作如若达到“神完气足”,必须做到笔墨精湛,章法严密,气息畅达,气势宏壮。

绘画创作要做到能收能放,能工能写。收,是为了做功夫;放,是为了养气格。收收放放,于规矩中锤炼、磨砺自己,做到胸有成竹,笔墨有方,章法有序,情韵有致。并于收放中摸索出独具个性的艺术创作语言,“各道其道,自得成象”。

对于一个画家来讲,文学修养和书法功底都是极其重要的。多读点书,多学点诗词、文赋,人的气质也会大不相同。诗词古文最好自己能写,起码要会欣赏,因为文学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格调与境界。如唐代的王维,既是大诗人,也是大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境界非常美。历代画家有很多同时既是文学家又是诗人,诗情画意,造诣深,格调也高。

“书画同源”,众所周知。“同源”,是指书与画都源出于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古代文人画家在理法、审美及艺术表现上,寻找书与画的相似性与共同点,并加以借鉴和发挥,在画中追求笔墨表现富有书法情趣内涵,使绘画的“笔法”程式更加丰富与独特。元代赵子昂在《论画竹诗》中这样描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徐渭以草书法作大写意;吴昌硕以石鼓文笔法写兰竹;黄宾虹以“折钗股”、“屋漏痕”笔法写山水。书画相参,别出新格。

绘画自唐宋有“诗、书、画三绝”之说。元代文人画家将“治印”一项加入其中,称为“四全”,主张绘画要做到“诗、书、画、印”四位一体。印学始自先秦,盛于两汉,沿至宋元时期,与绘画产生了不可分离之情状,款题、用印在文人画家中普遍流行,至明清有了高度发展。潘天寿先生讲:“在画中配以金石、书法、诗词,犹如做菜时放点葱花、调料,使人感到有刺激性,变化多,增加食欲”。

题跋在画中不可或缺,更不可小视!题跋好了,画面才周全。写字,刻印须求本真,不能做作。字骨诗魂,书法是中国画的骨架,诗情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画,不仅仅是一张画,它的“底线”是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笔墨书画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