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刚
丝绸之路上有汗血马,有和氏璧,一件件商品,就是一串串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始终是那些伴随着驼铃骏马的长途跋涉者、经营跨国贸易的冒险者。6月中旬,香港大学召开了一次“景教学术讨论”,是很小众的学术会议,可这“景教”却与丝绸之路上的那些人和事密切有关。
什么是“景教”?为什么叫景教?
景教,是基督宗教的一支,以前常被叫作聂斯托里派,这种叫法现在似乎有那么一点问题。这是很“学术”的讨论。大体说来,中文“景”字当来自于Christ(基督徒),是叙利亚文“基督徒”的汉语音译。
景教在唐朝又叫波斯经教,唐玄宗后来特别下敕,改名叫“大秦教”。景教之所以引起中外教俗世界的极大关注,与名震遐迩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的发现密切有关。这可是公认的“世界考古史上四大名碑”之一啊。
《景教碑》出土于明朝天启年间(大约在1623年),地点在西安(一说不远的周至县)。目前矗立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二陈列室,碑高279厘米,额上三角处有莲花座,上刻十字架,左右配以云纹花草纹饰。石碑的形制,包括螭首、碑身、龟趺三部分,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共1780个汉字。
碑文的作者景净,其父伊斯,是郭子仪手下的重要将领,一位基督徒。景净本人则应该是景教在华的头面人物,其叙利亚文题衔是“省主教兼中国总监督亚当司铎”。碑文的书写者是吕秀岩,许多人认为就是大名鼎鼎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立碑时间,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距今有1230多年了。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的所谓“大秦”,就是指东罗马帝国,因为建都于拜占庭(古称君士坦丁堡,现在是伊斯坦布尔),又叫拜占庭帝国。“流行中国”,即流行于中原内地之意。根据吕秀岩书写的碑文,据说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有一个叫阿罗本的古波斯传教士,沿着古丝绸之路,经过于阗西域古国、穿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国内地,来到京师长安,唐朝宰相房玄龄等奉命亲自去西郊迎接(提醒看官,10年后,也是房玄龄在同一地点迎接另一位道中人—留学印度的唐玄奘),他拜谒了大唐天子李世民,并获准在内地传教。
碑文运用中国人熟悉的文化与语言,即用大量儒道佛经典、国学经典(如《易经》、《诗经》等)来讲述景教教义,包括讲述撒旦诱惑、人性堕落;弥撒亚化为人身、降临人间;童真女玛丽亚,孕子救世之类事迹。碑额有十字型浮雕,内容有所谓“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无拘”的文句。在华耶稣会士及其影响下的中国教徒,很快感受到其中的基督教意蕴。
获知“景教碑”出土的消息,西方传教士,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杭州隐居的李之藻,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受洗基督徒,仔细研究了该碑的拓片,后来由传教士曾德昭将碑文译文和考察情况,写入他的著作《大中国志》,向欧洲人详细、全面地报告了此事。罗马的神学教授、德国人基尔谢《中国图志》(1670年出版),第一次把中文、叙利亚文和拉丁文碑文,印刷于其中,成为西方出版物中印刷中文文献的著作,进一步引发了欧洲各国宗教人士和人文学者对中国的强烈兴趣。
《景教碑》说:“宗周德丧,青驾西升。巨唐道光,景风东扇。”意思是说:周朝(宗周)沦丧,老子西巡;大唐盛世,基督(景教)东来。你看这语气大得惊人啊!难道老子去了西方天国,换来基督前来东土大唐不成!
“景教”东来干什么呢?是传教的吗?似乎不全是。唐朝是不允许汉人信仰“三夷教”(景教、祆教、摩尼教)的,那么景教东来告诉我们什么?其实,景教也是丝绸之路上送来的舶来品。景教徒,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送货人!他们因为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所以,把自己的信仰也带入了内地。
景教是波斯地区的基督教,五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便与西亚基督教的本土发生了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教义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解释权、主导权的争夺。尽管有人从中弥缝,但是,波斯教会的独立性,一直存在。四、五世纪萨珊波斯与东罗马帝国战争不断。争夺的原因之一,却是谁控制通往中国的海陆丝绸之路。
早在汉代,大秦王为得到东方的丝绸等物品,“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波斯古国名)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不得自达”。意思是说罗马想与中国直接贸易,波斯却从中作梗。大家熟知的故事是,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西域都护班超(班固之弟)派麾下的甘英出使大秦时,临西海(波斯湾或红海)欲渡,因为安息人阻止恐吓而止。
东汉末年之后,中国大乱,五世纪北魏统一,中国和波斯往来增多。萨珊波斯王朝遣使中国10次,中国使者亦曾通过于闻、疏勒踏上波斯的国土。波斯王常遣使献珍物,通过于阗向北魏朝廷进贡。目的,不仅是为了丝绸贸易,甚至想获得养蚕技术。养蚕业就是这个时候传到波斯、进而到东罗马的。
美国著名学者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推测说,养蚕业传到波斯,发生于萨珊王朝的后期(226~640)。“先由一位中国公主在419年所介绍,于阗人懂得了养蚕,促进了这个新工业更向西面发展。渐渐传播到叶尔羌、拔汗那和波斯。”也有人把时间定在公元420或440年左右。劳费尔的观点出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其中说东国公主将蚕种秘密藏在帽内,携带到于阗,从此开始了种桑养蚕并纺织丝绸。
玄奘的记述是这么说的:王城东南五六里,有一个伽蓝庙,是此国先王妃所立。昔者,此国未知桑蚕,闻东国有之,命使以求,但是东国国君秘而不赐,并且严令边关,无令桑蚕种出境也。瞿萨旦那(国名)国王乃卑辞厚礼,求婚东国,东国国君有怀柔远人之志,遂允其求婚之请。瞿萨旦那国王命使者迎娶东国媳妇。并且让人告知新媳妇说,我国素无丝绵桑蚕之种,可以带些来,以便在这里也可以穿蚕丝衣裳。公主闻其言,密求蚕种,放在帽絮的夹层中。出边关之时,守关人员检查随行物品,唯公主头上戴的女帽不敢拆验。进入瞿萨旦那国,以桑蚕种留于今日伽蓝庙这个地方。阳春告始,乃植其桑,蚕月既临,复事采养。初至也,尚以杂叶饲之,后来就桑树连荫了。
这个新媳妇把蚕种偷带出境的故事中,玄奘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东国也无特定指称。我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综合新闻”,很难坐实。
查士丁尼大帝是东罗马最有成就的皇帝之一。根据6世纪上半叶的拜占庭文献,如《哥特人的战争》记载,查士丁尼(483~565)急于打破波斯对生丝贸易的垄断,有修士来到君士坦丁堡献计,知道查士丁尼是如何迫切希望拜占庭人不再向波斯人采购丝绸。查士丁尼询问他们,怎样在拜占庭生产丝绸。修士们许诺将蚕种带到拜占庭,因为他们在一个叫赛林达(即赛里斯)的地方生活过多年,知道如何饲养蚕。查士丁尼向他们保证,如果他们成功地实现自己的计划,他将重赏他们。还有文献记载,将蚕种带到拜占庭的,是一位生活在赛里斯(Seres)的波斯人。这个赛里斯就是中国,有时特指中国新疆地区。有研究者认为,这些修士(或波斯人)其实就是景教徒。所以,他们向着东罗马。
对于拜占庭的努力,波斯人自然是极力阻止。572年,中国的北朝末年,为了断绝拜占庭从海上取得通往中国丝绸的道路,波斯占领了也门。拜占庭则与西突厥远交近攻,联合发动对波斯的长期战争。于是,景教徒在波斯国家与罗马教会之间有些左右为难。大约就是在这背景下,一部分景教徒远来中华。另一背景是,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崛起,并且灭亡了萨珊波斯,无论从政治和宗教迫害的角度,许多波斯教徒(景教徒)也东来大唐。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唐朝政府也一度用行动,支持萨珊波斯复国。虽然没有成功,可是景教徒却在大唐找到了自己的乐土。